◇吳 靜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化產教融合的主要目標是,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產教融合、校企一體”的教學模式發展時間不長,每所學校由于實際情況、專業的不同,所采取的實際方法也各不相同。民間美術課程的授課多圍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課程旨在傳授民間美術的審美和操作技巧,為學生今后從事相關工作、傳承民間工藝等提供支持。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對技術的學習多停留于表面,不能深刻領悟民間美術傳承的意義,而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置身企業,在實踐中切身體會生產與實踐的意義,理解傳承民間美術的目標與責任。
教師按照循序漸進原則達成主線的課程教學內容,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大綱,按照“基礎—深入—實踐”的思路,構建“夯實基礎知識+強化實踐能力”的教學內容體系。橫向維度構建“民間美術基礎知識—紙花—剪紙—泥塑—烙畫—實踐—展示”的課程內容體系;縱向維度,按照“基礎—深入—實踐”的設計思路,線上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線下強化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學習。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構建課程內容體系。
線上線下多元混合的教學模式需要持續改進課程內容,不斷進行課程優化,其中包括:優化線上課程建設,包括完善各模塊學習指南,優化與補充部分教學視頻,增加優秀作品演示與在線研討環節等,強化線上學習討論與體驗,以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線上學習的興趣;在普通教學模式下,很多傳統的民間工藝技法僅靠教師口述,學生難以理解,而教學視頻可以使學生直觀感受,比如生活中很難接觸到的絨花制作技法、各種刺繡工藝等。優化多元混合教學模式,包括主要教學模塊的實施方案,將線上學習與教材、實踐打通,提高教學目標達成度。多與能夠和學校進行產教融合的企業合作,盡可能多地增加學生實踐機會。
依托高校及教師在行業內的影響力,以線上會議交流、教師培訓、教學同行網絡社群交流、學生學科競賽、學生作品展示等為載體進行推廣,邀請同行專家協同技術指導、創新技法演示。例如,宿遷市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顏士昌,他是顏家烙畫第四代傳人、中國烙畫藝術研究會會員,還兼任烙畫公司董事長,擁有豐富的烙畫知識與技術以及公司發展的成功經驗,對民間藝術的推進與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又如,宿遷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丁園,她是宿遷市剪紙文化非遺傳承人,她積極探索剪紙技法和材料的創新,傳承及弘揚剪紙文化,讓剪紙以文創產品的形式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同時她也是剪紙工作室的負責人,其公司設計了很多關于剪紙的文創產品,對剪紙進行了形式上的創新。
課程教學邀請行業名人進行線上會議與產品展示,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開闊學生眼界、提升其創造力。教師后期可持續與行業名人保持緊密聯系,爭取機會讓學生進入其工作室參觀實踐,從而創新教學模式。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發揮骨干企業引領作用。鼓勵區域、行業骨干企業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共同組建產教融合集團(聯盟)。在民間美術課堂中,緊緊圍繞《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的要求,與地方骨干企業開展協同教學,目前已實現“淮小青文化創意工作室”和“宿遷市楚云軒烙畫藝術有限公司”的產教融合。
民間美術課程涵蓋內容較為廣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先選擇難易適中的民間藝術內容進行教學,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學習掌握民間工藝,又不會被復雜的工藝過程難倒。剪紙在中國民間藝術的歷史長河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產教融合背景下,要引導學生“走出去,拓眼界”,鼓勵學生進入剪紙工坊,對剪紙進行全方位的了解與學習,讓學生參與剪紙圖案的設計與文創產品的生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主動創新的精神與能力。
淮小青文化創意工作室的負責人是宿遷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丁園,該工作室設計各種文創產品,如香囊、筆袋、隔熱墊、布包、剪紙擺臺、書簽等,種類繁多,其中剪紙為重點項目。工作室的骨干核心設計力量就是設計人員,設計人員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決定了一個工作室的發展方向,淮小青文化創意工作室也很愿意接納學生進入他們的工作室,這會給工作室注入充滿活力與創意的新鮮血液。
2021年,南陽烙畫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學生對烙畫的學習,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是對專業的延續。宿遷市楚云軒烙畫藝術有限公司是宿遷學院民間美術課程產教融合的定點合作單位,公司負責人為宿遷市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顏士昌。
目前,產教融合是產業與教育深度合作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如果能讓學生進入企業進行實質性觀摩與操作,使烙畫產業與民間美術課程教學緊密結合,就能實現二者的相互支持與相互促進。學生通過實踐學習,了解人工智能烙畫機的原理,可以舉一反三,繼而嘗試探索其他民間美術與人工智能結合的可能性,不斷改革與創新,使民間美術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對宿遷市楚云軒烙畫藝術有限公司最新的技術、標準、工藝等資源按照課程要求進行課程化處理,能夠推動民間美術課程內容與烙畫行業標準、生產流程等產業需求科學對接,使課程滿足教學與產業雙需求,推動民間美術的發展,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并能夠根據現階段的教學成果,構建能夠快速響應社會發展需求的課程。
自新石器時代開始,雕塑藝術就出現了,并且持續發展。雕塑藝術取材方便,造型簡單。現今,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雕塑藝人的努力下,雕塑藝術也已經走出國門、享譽中外。在社會邁向高科技、智能化的今天,雕塑作為傳統文化之一,成為人們追求純手工、純藝術的生活的一種象征。在民間美術課程中納入雕塑教學,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通過學習,學生可以快速掌握基本的雕塑技法,同時運用之前學習到的色彩基礎知識與技能,為自己創作的雕塑作品上色,使之更為生動傳神。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為了使學生更快地適應社會,學校與宿遷市耕閑齋雕塑有限公司達成校企合作,即學生在校園初步學習雕塑基礎知識及技法之后,就可與企業進行對接,進入公司進行生產實踐。耕閑齋雕塑有限公司經營范圍包括雕塑、陶瓷制品、工藝美術品設計、制作與銷售等。這一經營范圍對于學生通過校企合作項目進行實踐是非常有利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大多只能學到基礎的雕塑知識與技法,進入生產環節就可以熟悉批量化生產的流程與要點,從而為今后自身就業、適應就業環境打下良好的基礎。
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課程學習及人才培養方案,旨在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為了達成人才培養目標,高校可以建立全方位的激勵制度,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在學校的支持下,創建關于民間美術課程的工作室,使《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能夠真正落地執行。宿遷學院目前成立的工作室還不夠專業,部分工作室存在同質化現象,可承接的課程也較為廣泛。
在課堂教學中,對于一些表現好的學生,可讓其提前進入工作室進行鍛煉,將企業的任務轉化為學校的課堂任務。這些學生進入工作室后,運用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投入實際的生產與設計環節。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對學生專業性的肯定,可以極大程度地激勵學生學習的熱情。
在教學中,可引入一些成功案例來激勵學生。一些奢侈品品牌會結合傳統民間美術,打造高端純手工產品。例如2010年,VERTU發布了四款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漆器技藝相結合的手機制品等。
通過以上成功案例的激勵,學生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不僅要考慮自己所學專業的平面知識,還要考慮產品轉化后的立體效果,融入產品時尚元素,從而使傳統文化與品牌相融合。如在學習剪紙時,學生采用剪紙鏤空元素對產品包裝進行裝飾與設計,設計了一系列書籍與書本的封面、禮品包裝盒、系列書簽、布包等產品,廣受好評。工作室與淘寶品牌方合作時,學生根據合作方約稿要求進行設計,可在手機殼上裝飾剪紙圖案,還可用剪紙鏤空圖案進行設計,效果非凡。學生作品一旦被合作品牌方采納,會獲得一定的報酬。這不僅激勵了學生的創作熱情,還給學生帶來了收入,學生很愿意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研究。
教師在課程中,除了要引導學生參加學校以及其他組織的比賽外,還要組織他們進行內部競賽。學生參加學校或其他機構組織的比賽獲得名次后,參賽機構會提供獎金和證書,對此,學校也會繼續進行表彰,給予他們最大的榮譽。在學生內部也要組織一些競賽,挑選出合適的學生進入企業實踐學習。這是因為企業崗位有限,再加上時間問題,不可能每個學生都能進駐企業學習。因此要挑選適合的學生,合理分配,讓他們分小組進入各企業學習。
在工作室入駐上,也可以采取競賽制度,在任務的完成階段,采取淘汰制,輪流入駐,保證工作室時刻擁有新鮮血液,這樣可以給學生上緊發條,使其不輕易松懈。工作室要不斷對標企業,適時增加難度,以此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形成整體向心力。增加難度是為了激勵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而這種創新意識與能力正是當前院校的辦學方向和社會剛需。同時,淘汰制可以鼓勵學生不斷進取,也給每一個有進取心的學生進入工作室鍛煉的機會。
產教融合的背景下,校外產業與校內教學實現緊密結合,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現無縫對接,這些都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可使學生快速融入產業氛圍,為以后進入職場打下堅實的基礎。新時代下推進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是為了使學生提前適應企業環境與員工的身份。學校為學生提前打造平臺,為學生創造與企業零距離交流的機會,有利于為企業培養具有職業道德素質、思想政治覺悟和團隊協作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