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曉霞,張麗娜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元寶山區農牧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赤峰?024076)
小麥在我國栽植歷史悠久,時常受到病害的侵襲,小麥銹病危害性較強,影響小麥產量與品質。常見的小麥銹病有葉銹病、條銹病和稈銹病。本文結合小麥種植生產實踐,探討小麥銹病發生規律以及防治措施,以推動小麥種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小麥銹病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最為嚴重,病原菌通過風雨傳播,可以快速蔓延。不同類型的小麥銹病,夏孢子堆與冬孢子堆的大小、形狀、顏色、排列和著生部位也存在著一定差異。
我國大多數小麥種植區都存在葉銹病,多發于越夏以后。該病發病初期,植株葉片與莖稈表現為黃色或綠色斑點,逐漸產生夏孢子堆,顏色轉變為紅褐色,逐漸形成瘡斑,在葉片背面或葉鞘形成冬孢子堆。小麥葉銹病的傳播與流行和溫度、降雨、越冬病菌量與小麥的抗病能力關系密切。
條銹病通常發生于我國西南高海拔種植區和西北種植區。條銹病主要對小麥葉片產生危害,同時也為害莖稈、葉鞘和麥穗。染病后,葉片出現綠色斑點,逐步形成鮮紅色粉瘡,夏孢子呈長橢圓形,與葉脈平行,受氣流因素影響,蔓延擴散,逐步發展形成條狀瘡斑,形成條銹病冬孢子。條銹病的暴發流行與濕度關系密切,降雨、結露與降霧能夠引發該病。
小麥稈銹病主要對莖稈和葉鞘產生危害,也可為害小麥葉片與麥穗。小麥稈銹病發病最適宜溫度為20℃左右。稈銹病夏孢子為深褐色,排列無規則,孢子堆較大,形狀呈橢圓形;冬孢子堆呈散生狀,顏色為黑色,呈長橢圓形、粉疤狀。氣溫高、降水量多和小麥品種的低抵抗力均為稈銹病的誘因。
3種銹病病菌均為低溫型病害,夏孢子可世代在小麥植株上侵染,受氣流因素影響,侵染健康的小麥植株,造成銹病擴散。夏孢子寄生在小麥葉片上,當溫度適宜(葉銹2~32℃、條銹1~17℃、稈銹3~31℃)、濕度適宜或降水量多時,萌生芽管,沿葉脈蔓延,侵入氣孔,生成孔下囊,形成侵染菌絲。菌絲在小麥葉片內生長15天后,形成夏孢子堆,并快速繁殖,隨風傳播至幾百公里之外的小麥種植區再次侵染。銹菌能夠在高海拔低溫區越夏,在低海拔高溫區越冬,造成病害周年循環。
為了降低小麥銹病的發生率,需要結合當地氣候特點與土壤環境,科學選擇抗銹良種。綿陽30和西科276易感染此病,選種時應避免以上品種。建議合理搭配抗銹品種,避免喪失抗性。避免在同一塊田地連年種植小麥,做好豆類、蔬菜、大麥等品種的輪作,破壞銹病寄生環境。播種小麥時,使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3克拌種,對1~2公斤種子進行消毒,預防效果良好。
適當晚播可以增加小麥越冬期的抗病能力,進而控制小麥銹病的發病概率。做好中耕除草,深翻土壤,確保土壤肥力。參照不同種植田的土壤條件與小麥施肥規律,合理控制氮肥的用量,避免因氮肥施入過多,造成小麥發生貪青晚熟的現象,從而引發小麥銹病。適當增施磷鉀肥與有機肥,適當補充微量元素,提升植株抗性,防止銹菌的入侵。田間隱蔽,通氣性差,使銹病蔓延較快,因此應合理密植,改善田間小氣候,以減輕該病害。
定期觀察大田,一旦發生小麥銹病應及時進行防治。農戶應收集關于小麥銹病的相關資料,提前預防該病害。結合當年降雨量、溫度等氣象信息,有助于順利種植小麥。小麥孕穗期,對其噴施壯菌靈,促進小麥植株生長,提升小麥抗病能力。拔節至抽穗期,病葉率達2%~5%時,進行集中統一防治,可用粉銹寧可濕性粉劑、速保利可濕粉劑進行噴霧治療。當病葉率達到25%以上時,使用2~4倍藥量進行噴霧治療,間隔7天后再次噴灑,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小麥銹病是危害較重的氣傳病害,若不及時防控,必將對小麥生產造成不良影響。農戶應選取豐產的抗病品種,調整播期、均衡施肥的基礎之上,實時監測并合理開展藥物防治,以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