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堯,張芷瑞
(遼寧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遼寧?沈陽?110032)
朝鮮淫羊藿為小檗科淫羊藿屬草本植物,集中分布于長白山山脈,是道地藥材之一。具備強健筋骨、補腎壯陽、祛風除濕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療風濕,陽痿、遺精,手足麻木,腎陽虛衰,心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等。朝鮮淫羊藿主要分布于遼寧省與吉林省境內,分布區域比較狹小,野生資源繁殖能力弱、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使其產量逐年減少。至此,引種馴化朝鮮淫羊藿,既能夠滿足市場需求、提高藥材品質,還可以保護野生資源。
朝鮮淫羊藿是多年草本植物。喜濕、喜陰,一般生長于半陰坡、半陽坡、陰坡的林緣、林下與灌木叢之中。種植地應選擇在遮陰、陽光不能直接照射的緩坡,土壤肥沃、松軟,腐殖土富含有機質,土壤排水性能優良,土層深厚且濕潤地塊。
朝鮮淫羊藿的栽種方式為根莖繁殖、種子育苗與分株移栽。
每年4、5月花期前或9、10月莖葉凋謝后,挖取部分地下根莖移栽。取地下莖修剪成8~10厘米的小段,保存1~2個芽孢,保留須根,使用生根粉與惡霉靈3000倍液對根莖部分浸泡5秒后,進行移栽。
4~5月是朝鮮淫羊藿的花期,5~6月為果期,6月中旬應采收種子。需選擇成熟度高的種子,并及時清洗、播種。
分株移栽應選擇6~8月的陰雨天進行。分株移栽盡量在24小時內完成,效果最佳,挖取后立刻栽種,生活率高。
第一,癥狀。灰霉病危害葉片。該病害多發生于葉片邊緣,病斑呈褐色、水漬狀、不規則,葉片出現扭曲或軟腐狀。染病初期葉尖呈現淡黃色水漬狀,染病后期病斑顏色逐漸加深并蔓延四周,導致葉片發黃直至正片葉子枯死。
第二,發病特點。該病4月中旬發病,5~8月為高峰期,該病菌易侵染幼嫩葉,陰雨天氣或通氣性差易引發該病。溫度20℃左右,相對濕度超過90%,適合該病菌的繁殖。
第三,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及時移除枯葉與病葉,焚燒或深埋,以減少侵染源。使用50%腐霉利1000~1500倍液或40%嘧霉胺800~12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第一,癥狀。病原侵害一年生苗的根與根芽。被病菌侵害的根或根芽上有褐色病斑,病斑被生白色菌絲體圍繞,若病情加重,根部褐色加深,甚至黑色腐爛、枯死。病毒侵害初期,葉片開始由綠變黃,須根也逐漸發黃;中期,葉片明顯變黃,須根轉變為暗黃色,根表皮慢慢腐爛;后期,葉片枯萎,易脫落,須根完全腐爛或變黑。
第二,發病特點。每年5月開始發病,6~7月是發病盛期。排水性不好、有機肥未腐熟造成根系發育遲滯,及表土層內害蟲損害根部產生傷口后易染病。
第三,防治方法。采用合理輪作的方法進行防治,減少土壤帶菌量,減弱發病程度。做好田間栽培管理,保證有機肥腐熟后施用,注意雨季排水,增強植株抗病能力。對于發病植株,及時鏟除并焚燒,澆注10%石灰水對病穴進行消毒。發病初期,使用50%多菌靈800倍液,7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3000~3300倍液等,澆灌病區防治該病。
第一,危害特點。小地老虎,俗稱土蠶,幼蟲侵害淫羊藿,低齡幼蟲對地上部分的葉片造成空洞。白天中老齡幼蟲躲藏在淺土層,夜晚出沒取食植株近地面葉片。每年4~6月為盛期,亂草叢生、低洼地塊、粗放型耕作的農田受害嚴重。
第二,形態特點。成蟲體長可達23毫米,雌蛾觸角呈絲狀,雄蛾觸角雙櫛齒狀,前翅為褐色,內橫線至外橫線間有顯著的環狀紋、腎狀紋與棒狀紋,前緣黑褐色;后翅為灰白色;腹部為灰色。老熟幼蟲,頭變為黃褐色,體表粗糙,呈黃褐色或深褐色,黑色圓形小顆粒布滿身體。
第三,防治方法。田間雜草要及時鏟除,發現蟲卵與低齡幼蟲及時消滅;在地老虎危害較重時期,每日檢查新萎蔫的幼苗,扒開淺土捕殺高齡幼蟲。對成蟲使用黑光誘殺。在蟲害發生期,使用50%辛硫磷4升,與10公斤濕潤細土攪拌制成毒土,毒殺幼蟲。
7~8月種子成熟后,對朝鮮淫羊藿的入藥部分進行采收。采收時保護好根莖,以免影響翌年的植株生長與產量。
合適的地表溫度與適宜的光照可以為朝鮮淫羊藿積累有效成分,林下仿生栽培與科學種植,能夠指導苗圃種植,培育出高質量的藥材,獲取更高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