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春
(山東省沂南縣農業農村局,山東?沂南?276300)
沂南縣是山東省重要的林果生產基地之一。山杏作為特有的林果品種,在沂蒙山區有廣泛種植,但是,近幾年受桃仁蜂的危害嚴重,造成杏園大量減產甚至絕產,尤其是中晚熟品種(如凱特杏等),2020年偶見金太陽品種受害,受害后整個果實黃萎,提前脫落,減產嚴重,桃仁蜂成為杏樹生產和管理中的重要問題。2017~2020年,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對該害蟲的生物學特性和防治措施進行了持續觀察和研究
桃仁蜂,屬膜翅目,廣肩小蜂科。雌蟲體長7~8毫米,沒有短于6毫米的,個體黑色,各足腿節端部、脛節兩端和跗節為黃色至黃褐色,前翅半透明略帶褐色,翅脈簡單近前緣有一條褐色粗脈,端部變為兩短分支、后翅透明,觸角膝狀、周生白色細毛。產卵器端部黃褐色。雄蟲體長6毫米左右,頭胸與雌蟲相似。觸角念珠狀,密生長毛,腹部黑色。卵約0.35毫米×0.15毫米,長橢圓形,白色,即使剖開果實也不容易看見。幼蟲乳白色、蛆型、粗短,老熟幼蟲體長7~12毫米,乳黃色,紡錘形,稍彎曲,頭部黃褐色,無足。蛹體長6~8毫米,裸蛹,初為白色,近羽化時為黑褐色。
桃仁蜂僅寄生于杏核內,主要是幼蟲為害,幼蟲于杏核內蛀食杏仁、種皮,影響生長素產生,致使果實逐漸萎縮、發黃,在靠近果肩處產生干癟凹陷的黑斑,或稍開裂,受害果實大部分提前脫落,少部分形成僵果,掛在樹上,嚴重影響杏的產量與質量。
桃仁蜂1年發生1代,主要以幼蟲在被害杏核內越冬。于翌年3月中下旬開始化蛹,至4月初化蛹率達90%,在避風朝陽的地方基本全部化蛹,蛹期10天左右。成蟲于4月上旬開始羽化(試驗容器內最早于4月2日發現成蟲出核,田間最早于4月5日發現成蟲),羽化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停留,待蟲體堅硬后,將杏核中部薄殼處咬一小孔鉆出,成蜂出核后,在地表停留1~2小時開始飛翔。成蟲主要在中午活動,飛到樹上交尾產卵。產卵盛期在4月12日前后,正值杏謝花后脫衣期,果實有小指肚大小,成蟲選擇幼嫩的果實產卵,以產卵器產卵于幼嫩的果核內,絕大多數杏僅產卵1粒,極個別的杏產2粒卵。卵期約10天,4月下旬開始出現新一代的幼蟲,幼蟲在核內食害杏仁、種皮,6月初被害果實開始脫落,或在樹上干縮,形成僵果。幼蟲在6月上中旬老熟,老熟幼蟲在杏核內越夏、越冬,幼蟲在核內長達10個月。
調查發現,桃仁蜂的羽化期和羽化率受環境條件的影響較大,幼蟲越冬的環境條件,影響著成蟲羽化的早晚和羽化率的高低。背風向陽的地方,晝夜溫差相對小,地表溫度回升快,成蟲羽化就早,羽化率高。在背陰濕冷的地方,氣溫相對較低,溫差相對大,地表溫度回升慢,成蟲羽化就晚,羽化率低。但是其羽化時間與當地杏樹的物候期非常吻合,這大概是桃仁蜂生存繁衍危害杏果的本能。
沂蒙山區形成的獨特的山間小氣候特點有關,決定了桃仁蜂羽化盛期,正值凱特杏謝花初期,成蟲產卵期果核幼嫩,便于產卵。凱特杏自花結實率較高,更能吸引桃仁蜂不遠游,危害更相對集中,一旦發生蜂害,極易產生大量落果,如不徹底清除落果和樹上僵果,往往造成惡性循環,導致杏園減產或低產,果農增收受到影響。
針對桃仁蜂的習性和發生規律,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防治技術:
果園內要徹底清理果園內落果、杏核及樹上殘存的僵果,采取集中燒毀或深埋30厘米以上,這是最好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銅井鎮侗韓莊村一村民于2005年栽植了25畝凱特杏,管理較好,2000年已達到較高的產量,由于桃仁蜂的危害,采前落果嚴重,減產40%以上,找不清原因,四處了解。經過現場調查,分析發現是桃仁蜂危害,2013年建議果農將分散的6棵老品種杏樹刨掉,將所有的杏核、疆果、落果清理燒掉,結合適當的藥劑防治,當年蟲果率下降到15%,取得了顯著效果,隨后采取了蟲杏早采銷毀,取食后杏核集中處理等措施,2016年使蟲果率降低到了1.5%,且2019年繼續跟蹤調查,發展蟲果率不足1.5%,防治效果甚佳。
針對杏仁蜂發生特點,以高氯吡蟲啉、甲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4種農藥進行噴藥試驗,每種藥劑為一處理,每處理重復3次,每小區處理杏樹5株以上,各小區隨機排列,逐樹掛牌標記、便于正確處理。試驗地點設在張莊鎮和莊、小河村和河南村。
具體處理方法如下。處理1:1.3%高氯吡蟲啉500倍全株噴霧;處理2:20%甲氰菊酯1000倍全株噴霧;處理3:2.5%三氟氯氰菊酯1000倍全株噴霧;處理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全株噴霧;處理5:清水對照,全株噴霧。
試驗園基本情況:試驗品種均為凱特杏,8~9年生樹,山嶺果園,以半沙壤土為主,肥料以硫酸鉀復合肥、發酵餅肥為主,有水澆條件,噴藥為手動高壓噴霧器。
噴藥時間安排:第一次噴藥于謝花期,第二次于脫衣期,間隔3~5天噴第三次藥(2019年試驗噴藥時間4月5日、4月10日、4月15日)。
試驗結果調查:于5月初選定調查樹株,每小區選3株結果數量相當的樹,進行標記保護作為調查對象,待杏果充分成熟期5月下旬調查,每株調查全部果實,防效效果較好。
多年在沂蒙山區進行的桃仁蜂田間藥效試驗結果表明,高氯吡蟲啉、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防治桃仁蜂均有顯著效果,極顯著高于甲氰菊酯,甲氰菊酯也有顯著防治效果,重點是在用藥時間和用藥間隔期上下功夫,同時,部分果農應用有機磷殺蟲劑,造成大量落果,應加以重視。在實際林果生產中,應以高氯吡蟲啉全株及周邊噴霧為主進行防治,同時注意藥物防治與人工減少蟲源相結合,才能夠取得更好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