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娥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鄉村振興局,山東?濟南?271100)
大蒜,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其整株(幼苗、青蒜葉、花薹〈蒜薹〉、蒜頭〈地下鱗莖〉)均可作為蔬菜食用,具有溫中健胃,消食理氣、開胃健食等功效。其可以用作調味食材,也可以入藥,是藥食兩用植物。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大蒜素提純等技術逐步成熟,在醫藥、化工等領域都有很大的應用范圍,國際市場對大蒜深加工產品需求潛力很大,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以給廣大的種植戶創造比較好的經濟效益。
大蒜喜好冷涼,較耐低溫。一般-5~26℃適宜大蒜生長。相比其他的農作物和蔬菜,大蒜具有較強的耐寒能力,在蒜苗長出4~5葉期時耐寒能力最強,是適宜的越冬苗齡,部分品種可耐-10℃的低溫。根據測算,在正常氣候條件下大蒜播種后經5~7天即可出苗,從播種到長出4~5葉需40~45天,播種時要充分考慮到這一特點,確定播種時間。
大蒜對土壤土質的適應能力比較強,但相對疏松、透氣、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土壤更適宜大蒜的生長,喜好砂壤土,喜好土壤酸堿度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
大蒜在發芽時需要光照時間長、溫度相對較高,秋播蒜經過春化后,在溫度達到12~16℃時適合幼苗生長,當日照時間達到13個小時以上、溫度15~20℃時,大蒜才能分化出鱗芽,而日照時長較短溫度較低的環境下會限制大蒜鱗芽的形成,甚至只長莖葉不長鱗芽。在一定的日照時長下,適當提高溫度可能促進大蒜鱗芽的分化和成長,但在溫度達到26℃時鱗莖會停止生長逐漸進入休眠狀態。
大蒜是弦狀須根,根系小,入土淺,主要分布在5~25厘米土層中,大蒜根系吸水肥能力較弱,對水分要求嚴格,反應敏感。大蒜在播種到出苗期要求水分充足,土壤不能過濕,一般在播種后即要澆水,但水量不宜過大,以土壤濕潤不淹為好。出苗后,葉莖進入快速生長期,水分需求量大,需要及時澆水保證水分供應充足。采薹期前要適當控制水分,便于采薹。采薹后要立即澆水,以保證蒜頭快速成熟,在蒜頭成長達到成熟階段時,要適當控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提高蒜頭的成熟度和耐貯藏能力。
要根據大蒜的生長習性,盡量選擇適合其生長的土壤疏松、透氣、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砂壤土、土壤酸堿度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地塊。因大蒜忌蔥蒜類作物的連作重茬,在地塊選擇上要盡量避開重茬地塊。在現在耕地資源缺少、很難避免農作物連作重茬的情況下,要研究探索并推廣應用新的農業技術,運用農業技術手段降低連作重茬帶來的危害,提高產量、質量。一般可以采用農作物輪作種植、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曬垡等方式。
深耕曬垡是目前解決農作物連茬重作危害的重要方法。深耕的耕翻深度一般在20~25厘米,通過深耕曬垡可以把田地里深層的土壤翻上來,把田地表層土覆下去,以此緩解因連年種植農作物形成的土壤板結、地力下降,深耕通過翻土、松土達到改善土壤性狀,建立良好的土壤顆粒構造,有疏松土質、熟化土壤的效果。同時,通過深耕曬垡,可以將地面上的大部分以繭蛹卵等形式越冬越夏的害蟲、病菌孢子和雜草的種子覆埋于土壤深層,使其喪失再次生還、繁殖的能力,從而達到減少雜草、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用量等效果。大蒜需肥量大,又較耐肥,在深耕時要充分考慮到大蒜密植、生長期長,需要大量肥料支撐的特性和目前,大蒜生產多采用地膜覆蓋栽培,在大蒜生長期間不宜追肥,播種前要結合整地一次性施足底肥。重點以施有機肥為主,施化肥為輔;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在深耕前,施入經過充分腐熟的圈肥、生物有機菌肥或緩控釋肥有機肥每畝6000~8000公斤,同時施入尿素、鈣鎂磷肥、硫酸鉀復合肥、硫酸鋅等肥料。大蒜種植忌施生糞肥,防止生糞肥發酵時燒根及引來種蠅,產卵生蛆危害蒜根。
種植大蒜也要和花生、小麥等糧食作物一樣要重視備種。大蒜備種要做好“一曬兩選一浸一拌種”。一曬:大蒜在播種前要先將蒜種放在陽光下晾曬1~2天,利用陽光紫外線殺滅蒜種表面的部分細菌孢子,同時有利于分離蒜瓣、剝掉蒜皮、激活大蒜的發芽活力;兩選:選種選瓣,選擇適合本地優質高產的品種,選擇純白無紅筋、無傷痕、無光皮的蒜種,選瓣也是選種的關鍵步驟,要選擇蒜頭大、瓣大、瓣齊、蒜瓣硬、色澤新鮮、無病傷的大瓣作種。大蒜與其他農作物的不一樣之處是其種子的大小決定了能否獲得高產,大種子后期的生長和蒜頭的成熟度都會更好一些,因此,在選種時,一般控制每粒蒜種重量在5克左右,有些品種在每個蒜頭的瓣數上也是有要求的,比如山東蘭陵的蒼山大蒜以“四六瓣”為其蒜中的優質品;一浸一拌種:大蒜在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泡14個小時左右撈出晾干,再用種衣劑拌種,可以有效預防蒜蛆、螻蛄等多種害蟲,還可以有效預防大蒜葉枯病、軟腐病等病害的發生,還可以促進幼苗生長,使大蒜發根早、苗齊苗壯提高產量。
播種前要將深耕曬垡后的地塊耙平、勻、實,并根據地膜的寬度起畦,一般可以做平畦或高畦,畦面要整平。播種時間要根據當地的氣候、溫度綜合考慮,一般根據節氣確定,在白露末秋分初(9月底至10月初)、氣溫17℃左右播種。地膜蒜一般在10月初播種。播種深度3~4厘米。大蒜密植是增產的基礎。根據生產的取向和品種決定每畝的株數。中晚熟品種畝栽4萬株左右;早熟品種畝栽5萬株左右;如果是以生產青蒜苗為主的,可以適當再加密一些。
大蒜病害主要有葉枯病、白腐病、銹病、軟腐病等;大蒜蟲害主要有蒜蛆、螻蛄、蔥薊馬等。病害防治應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多選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少選用化學防治。
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輪作種植、深耕曬垡減少病蟲害;清除病株殘體、妥善處理殘株落葉,消滅寄生的蟲菌;加強田間管理,施足有機肥,提高大蒜植株抗病能力。
物理防治:在大蒜葉上和根部撒草木灰,可有效防治蒜蛆;也可用紅糖、白醋、水,按1∶1∶3的比例,加入鋸末和敵百蟲誘殺成蟲,從源頭進行防治,效果更佳。
化學防治:要嚴格按照農藥和使用標準執行,且在采收前15天左右禁用農藥。
密切關注大蒜長勢,根據其生長習性做好澆水、施肥、除草等田間日常管理。澆好返青水,施好返青肥,畝施氮磷鉀復合肥20公斤,促苗早發,促進花芽、鱗芽分化。此時期如果發現有蒜蛆,可每畝沖施50%辛硫磷1公斤,防治效果很好;澆好催薹水,施好催薹肥。澆水2~3次,保證畦面不干,以充足的水肥促進蒜薹葉片生長,蒜薹采收前2~3天停止澆水,便于采薹;澆好膨大水,施好膨大肥。采薹后是蒜頭膨大盛期,澆水1~3次,保持畦面不干,施速效氮肥配合磷、鉀,利于葉部的同化物質加速向蒜頭轉運。
青蒜采收:出苗60~70天即可采收。具體采收時間根據市場行情決定。市場需求量大,適當早采,在產量低的情況下也可以產生高收益。
蒜薹采收:在蒜薹露出15~20厘米或打鉤后采收。選晴天的中午或者午后采收,在蒜苗基部用手捏一下再抽,或用釘子、針等尖銳物品劃破蒜苗基部再抽取,對蒜苗造成的傷口小,對蒜頭的生長影響小。
蒜頭采收:蒜薹采收后18~20天要及時采收蒜頭,晚收會影響蒜頭的產量。邊收邊切根須,用蒜葉蓋住蒜頭晾曬3~5天后扎成把或編成辮,掛在架子上晾曬。
綜上,大蒜藥食兩用,其功效多多,對人們的健康和飲食影響很大,有天然抗生素之稱,是廣譜殺菌食物。其可以抗血栓、降血脂,對一些癌癥也具有很好的療效。國際市場對大蒜深加工產品需求潛力很大,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蒜生產和消費國,但我國大蒜生產還停留在原始的初級農產品階段,還需要在大蒜生產的農業技術研究、機械化作業、農機農藝融合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為廣大的種植戶創造比較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