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梅
(遼寧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遼寧?沈陽?110032)
櫟類是我國天然林中根部面積最廣的樹種,櫟樹主干挺拔,根系深,樹冠雄偉,萌芽力強。大多數櫟類植物生長在溫帶地區,少數則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櫟類植物葉子通常為互生,剛毛狀,花為單性花,雌雄異株,果實為堅果。在自然環境中,櫟類植物不僅能為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也能凈化空氣和防止水土流失。本文闡述了櫟類樹種扦插繁殖技術要點,旨在為櫟類樹種育苗技術提供參考。
蒙古櫟扦插繁殖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無性繁殖法。同組織培養、嫁接等繁殖方式相比,扦插育苗速度快、質量高,可以有效利用與調整樹木階段性發展規律。蒙古櫟生根較難,扦插育苗技術研究主要涉及扦插時間、扦插基料與激素處理等。研究顯示,扦插基質應選擇河沙與珍珠巖或河沙。選取年輕而生長正常的母木,扦插育苗前2~3天,對扦插床面噴灑0.5%的高錳酸鉀水溶液,1天后,使用清水對基質進行淋洗。淋洗后將塑料膜覆蓋在扦插棚上,通過高溫悶棚提升基質溫度。通過對基質種類、生長調節劑種類及濃度、浸泡時長等進行試驗研究,結果顯示,理想的扦插基質為珍珠巖、蛭石、泥炭土(體積比1∶1∶1),浸泡時間2小時扦插效果佳,生根率可達16.67%。
扦插育苗是復雜的營養器官繁殖過程,扦插是否成功的標準為不定根的產生。舒瑪櫟扦插產生的不定根,為主要生根類型。扦插圃地應選擇光照充足、排水性能好的地方。深翻整地后做床,苗床規格為寬約1米,高20~25厘米。將15厘米厚的基質均勻地覆蓋在苗床之上,扦插2天前,采用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甲基托布津混合液對苗床進行澆灌消毒。將插穗置入0.3%的高錳酸鉀溶液之中,進行消毒處理,半小時后,將插穗撈出備用。使用激素對插穗基部進行處理,2小時后扦插,株行距為8厘米×6厘米。扦插深度以插穗長度的1/3為宜,壓實床土,使插穗基部與苗床緊密接觸。
床址應選擇土壤肥沃、土質疏松、中性或微酸、微堿性的土地。選擇適宜的基質作為插床,選擇健康的納塔櫟或柳葉櫟半木質化枝條,穗條長度應在10~20厘米,直徑在0.5~1厘米,接穗選取無頂芽的中段,留存兩片葉片。使用1克/升的人工合成的生長素吲哚丁酸作為生根壯苗劑,將穗基部蘸取生根劑,3~5秒后取出。接穗插入基質中,確保接穗與其相鄰的灌根管的距離保持在5厘米之內。移栽后的1個月內,用噴霧裝置對其定時噴水。噴霧裝置能夠定期為植物補充水分,還可以進行灌根與滴灌,實現滴灌自動化,無需人工灌根,既能夠提升根系的生發能力,又可以有效避免早衰、銹根、爛根等現象。移栽后20天,將稀釋500~1000倍的吲哚丁酸加入到灌根箱內,并自動開啟灌根管和總管上的開關閥,當一個灌根管液體流出量達到100毫升時,自動關閉開關閥。待新株長出適當的葉子并逐漸健壯,可以移栽到園林中,同時也可以進行柳葉櫟的繁殖。
7~11月大葉櫟扦插成活率可達八成以上。大葉櫟扦插繁殖的基質可選擇含沙量多的無菌黃心土,如黃土較黏,可加入20%左右的河沙,扦插生根率可達80%以上。扦插育苗容器為薄膜袋。吲哚丁酸能夠促進須根生長,濃度為0.3克/升。扦插1天前,用高錳酸鉀水液對基質進行消毒。選用健康無病蟲害、半木質化的萌條進行扦插,長度為10~15厘米,剪除基部5厘米之內的葉片,將上部葉片剪半,放入清水中備用。將插條置入1000倍多菌靈水液,消毒半小時后,將基部蘸取生根劑,插入育苗容器中,深3厘米左右。扦插后35天內,使空氣濕度保持在90%之上,保證基質濕潤但不積水。若苗圃無霧狀噴淋設施,需使用全封閉小弓棚。
扦插繁殖育苗技術可以保持櫟類樹種基因型不變的特征,能夠應用于櫟類樹種的資源保護、苗木育種繁殖和品種改良。通過基質選擇、接穗采集、扦插方法的改進,進而提高櫟類扦插生存率及苗木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