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大江
(盤錦市雙臺子區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盤錦?124000)
綿羊肺腺瘤病是由肺腺瘤病毒引起的慢性、高接觸性傳染病。成年綿羊為易感群體,患病綿羊日漸消瘦、虛弱、咳嗽、呼吸困難、漿液性鼻漏。此病在內蒙古、青海、甘肅和新疆等省份流行。本文圍繞該病診斷方法和治療措施開展具體分析,為綿羊養殖人員提供肺腺瘤病防控參考。
綿羊肺腺瘤病最早發現于非洲,隨后傳入亞洲、歐洲。該病在綿羊養殖業發達的地區和國家流行程度較高,不同區域該病的發病率于潛伏期存在顯著差異。此病主要傳染源為患病綿羊,通過飛沫進行傳播,在初次發病的羊群中擴散速度極快,老疫區的綿羊存在群體免疫作用,暴發概率低于新疫區。此病潛伏期較長,能夠感染各種性別、日齡和品種的綿羊,3~5歲成年綿羊為該病高發期。如妊娠期母羊感染此病,病毒也存在于胎盤之中。冬季為綿陽肺腺瘤病的高峰期,致死率可高達100%。其原因為冬季低溫干燥,圈養的方式容易造成綿羊營養攝入不均衡的情況,增加患病風險。該病的潛伏期為2個月到2年之間,多為半年左右,染病初期臨床表現不明顯,綿羊劇烈運動后表現為鼻孔外張、呼吸困難的情況。隨病情不斷惡化,綿羊肺部出現濕羅音,脈搏加快可高達每分鐘160次。染病中后期,綿羊采食量減少、體形消瘦、鼻腔流出稀薄性分泌物、發熱、貧血等癥狀。
綿羊肺腺瘤病的初診需要結合臨床癥狀開展,通過病理剖檢與生物學診斷等進行確診。在初步診斷階段,對可疑病羊客觀檢查,并進行驅趕實驗,觀察綿羊是否出現呼吸困難或咳嗽癥狀。收集病羊肺組織作超薄切片進行病理檢查,電鏡下可檢測到肺腺瘤樣病毒。此病血清診斷方法為補體結合反應、瓊體擴散試驗、病毒中和試驗等。肺部是綿羊肺腺瘤病的發病部位,對患羊進行剖檢時,可見肺部收縮性差,肺下部觀測到淺褐色或白色結節。
目前,綿羊肺腺瘤尚無有效治療措施,若綿羊群感染此病,難以徹底治愈,因此應以控制感染和預防疫情為主。一旦發現病羊后,應及時與羊群隔離,對可疑病羊嚴格篩查,對其進行撲滅,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圈舍進行徹底消毒。防治綿羊肺腺瘤病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嚴禁從綿羊肺腺瘤病疫區引進綿羊,引進后應及時開展PCR檢測,結果為陰性予以引種。綿羊因長時間運輸,因外部條件刺激,易產生寄生蟲或細菌入侵,造成健康綿羊呼吸道或肺源性損傷,提高患病風險。因此,運送綿羊的車輛需徹底消毒,建議使用過硫酸氫鉀或過氧乙酸消毒劑,對車托內部進行重點消毒,車輪與車體外部也應按要求嚴格消毒,避免將病原菌帶入養殖場。引入羊群進行隔離飼養,通過觀察,呼吸正常、無異常表現、肺部聽診無雜音,再混入羊群。對于不同品種與批次的綿羊不能混養,飼養人員實時對疾病進行監控。
綿羊飼養管理人員需樹立“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首先,做好羊群病毒檢測工作,切斷疫病病毒的傳入途徑。接種疫苗時注意動作要輕柔,注重針頭衛生,盡量保證一只羊一針頭。其次,適當提高綿羊飼料的營養含量,均衡的營養能夠提升綿羊的免疫力。建議不要頻繁更換飼料,會導致綿羊抗病能力下降。再次,及時清理圈舍內的糞便與分泌物,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定期對圈舍內外環境與用具進行消毒。對羊舍消毒可以使用0.1%過硫酸氫鉀溶液進行噴霧消毒。工作人員進入圈舍內之前,需穿著已消毒的養殖場專用衣物,使用碘伏對鞋底噴灑消毒,手部用乙醇消毒,戴口罩進入圈舍。最后,控制圈舍內的溫度,保證空氣暢通。空氣流動能夠保持圈舍內空氣新鮮,減少有害氣體的濃度。保持圈舍內處于恒溫狀態,冬季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呼吸道疾病的產生,降低綿羊患病風險。
迄今為止,羊肺腺瘤病在我國未出現大面積流行,與我國綿羊養殖行業的科學防控與定期疫病監測是分不開的。因此,應引進優質綿羊種源,加強科學飼養,提高綿羊的自身抵抗力,推動綿羊養殖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