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耀
中心城市是人口經濟高度集聚的空間形態,是區域經濟、流域經濟的增長極,具有較強的要素資源的吸引力、控制力和對區域、流域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要發揮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作用,以沿黃都市圈、城市群的培育建設和一體化發展,引領帶動黃河全流域協調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目前沿黃中心城市從全國來看,整體的城市能級不高,在現在進入全國的24個“萬億俱樂部”城市中,黃河流域只有4個,即青島、鄭州、濟南和西安。而長江流域有12個,是黃河流域的三倍。即使是最強的青島,在全國的“萬億俱樂部”當中也還是排在第13位,前10位沒有一個是沿黃流域的城市,這是基本的城市發展態勢。
關于如何發揮沿黃中心城市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建議如下。
第一,加快提升沿黃省會中心城市的城市能級。省會中心城市弱、能級不足,已經大大地制約或限制了要素資源的吸引力和綜合服務能力,特別是對全省的輻射帶動力。沿黃省會中心城市除了西安之外,大多數首位度比較低,雖然很早就提出“強省會戰略”,但是到目前來看效果還不是很明顯。目前在沿黃城市里面省會中心城市首位度比較低的,像濟南、鄭州、呼和浩特這些城市,在全國的省會城市能級是排在后面的,首位度低表明要素資源分布相對分散,空間配置效率低,沒有得到集約化和優化利用,沒有形成較強的集聚規模效應,尤其是省會城市對全省難以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因此,提升其首位度是很長一個時期面臨的發展任務,這一點非常重要。像山東是一個“雙核”(青島和濟南)省份,濟南首位度的提升與其他省會城市不太一樣,但是也要有適當提高的目標。
第二,強化沿黃中心城市在創新引領上的能力。中心城市是區域先進生產力的集聚地,是人才、科技、教育、文化、集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但是沿黃地區的創新能力整體不足,除西安之外都是比較弱的,要使沿黃中心城市成為原始創新的策源地、高端創新資源的集聚地,參照其他地區的經驗來看,目前最缺乏的且需要去爭取的,就是國家級公共創新平臺,包括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的布局,這對于提升沿黃中心城市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應用研究的能力非常重要,也是補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短板的需要。同時,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也需要打造一個科創走廊,成為集聚創新資源和協同創新的示范,中央規劃綱要提出的“鄭洛西示范帶”,應該成為黃河流域的科創走廊,建議“鄭洛西”把濟南加上,隨著鄭州到濟南的高鐵開通,“鄭洛西濟”科創走廊可以成為沿黃城市創新能力的創新高地。在這幾個城市中,西安的科研創新資源比較豐富,洛陽的制造能力強,鄭州、濟南在城市的綜合服務、商貿服務等方面比較強,能夠形成科創合作聯合體,特別是在科技的研發和成果轉化方面應該加強聯動協作,打造引領沿黃區域創新發展的高地。
第三,加快培育建設以沿黃省會中心城市為核心的現代化都市圈。目前全國已經有6個都市圈獲得國家批復,(1)在本次會議之后,武漢都市圈于2022年12月成為第7個獲批的國家級都市圈。但是我們現在在規劃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就是沒有嚴格地按照國家發改委關于都市圈建設的定義去建設,都市圈建設不能圖大,要避免過去以往在搞城市群規劃的“1+幾”的規劃思路,聚焦相鄰相近城市的同城化,聚焦建設好一小時通勤圈、產業圈、生活圈。
第四,加強沿黃中心城市的合作聯動。建議設立沿黃中心城市的合作聯盟機構,輪流舉辦沿黃中心城市高質量發展高層論壇,作為沿黃中心城市交流合作的平臺,促進沿黃中心城市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