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冠英
1983年鄧小平在景山學校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一重要論述,通過將教育發展與國家現代化建設相聯系,科學地指出了教育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應當發揮的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將“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確立為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此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進一步指引和推進了我國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教育對外開放是基本要素。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并非自發形成,而是在資本主義列強的全球擴張背景下,在中外特別是中西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日益密切的關聯中展開的。[1]在教育開放過程中,通過對比明確自身發展定位,確立發展目標,形成了發展動力;通過吸收借鑒他國經驗,匯聚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資源;通過對外開放,世界也更加了解和認同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梢哉f,教育現代化就是不斷擴大和深化教育對外開放的進程,沒有教育對外開放,就沒有中國式教育現代化。
我國教育現代化遵循三條邏輯主線。一是支撐和服務國家的現代化,主要表現在為現代化建設培養相關人才,通過知識和技能的普及增進社會公共利益等。二是教育自身的現代化,主要表現在教育理念的不斷創新、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教育質量的不斷提升等。三是教育促進人的現代化,主要表現在推動人的全面發展與終身教育、綜合國民素質的不斷提升,以及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受教育需求等。教育對外開放正是在這三個維度上有力推動了中國式教育現代化進程。
一是通過教育開放,助力國家緊缺人才培養。首先是人才數量方面。通過海外留學,中國得以借助全球教育資源擴大人才培養規模。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出國留學人員不論是返回國內還是旅居海外,都有力支撐了中國現代化建設。其次是人才質量方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的高質量人才培養都有賴于教育開放,各領域高端人才中具有留學經歷的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我國制定了許多旨在推進中外交流的政策,每年都有大批人員赴海外參加各類學習和進修活動。直到現在,一些領域高端人才的培養仍需全球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同支撐。最后是人才類型方面。以高等教育為例,我國快速實現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到普及化的跨越性發展,其中擴大規模一直占據矛盾的主要方面,類型化發展則相對滯后。我國各項事業的現代化建設對于多樣化人才的需求,有相當部分是通過留學、引進國外師資或教材等教育開放途徑來實現的。
二是通過教育開放,提升教育服務國家開放大局的能力。一方面是支撐對外開放戰略。通過教育開放培養了大批外語、國際政治、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國際法律、跨國文化等專業人才,他們廣泛分布在各個涉外領域,有力支撐和服務對外開放戰略的實施。另一方面,教育對外開放逐漸成為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組成部分。2001年,中國加入WTO簽署了《服務貿易總協定》,承諾開放部分教育服務;在中國簽署的眾多自由貿易區協定,以及設立的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港)實施方案中,幾乎都涵蓋擴大教育服務開放的措施,教育在經濟開放戰略中占據一席之地。2016年教育部牽頭制定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該行動涵蓋了內容豐富的教育合作交流舉措,是一份頗具影響力的教育對外交流方案,教育領域更加獨立地推進對外開放。
三是通過教育開放,展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發展成就。一方面,促進世界更加了解中國的教育文化。中國教育思想對人和教育發展的認識,豐富了世界教育思想寶庫;中國人民重視教育的傳統,給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在教育開放的過程中更廣泛、更深入地向世界傳播。另一方面,推進世界更加了解中國教育現代化建設成就。中國基礎教育的快速發展和質量的不斷提升,使得中國學生普遍具備較為扎實的知識和技能基礎,這在留學教育領域有突出的體現。通過教育開放,中國教育與世界教育之間的交往更加密切和深入,不同類型和層級間的交流更加順暢,教育合作和科研協作更加普遍;中國教育現代化被納入全球研究視野,針對中國教育的研究越來越多,有力促進了世界對中國教育的了解。
一是通過教育開放,不斷供給優質教育資源。擴大和豐富教育資源供給是教育開放的重要功能,主要表現為引進境外優質的教材,通過學習國外教材改編我國教材,聘請境外一流專家學者來華授課或中外聯合培養,吸引國外院校來華合作辦學,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以及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等。這對推進我國教育現代化發揮了關鍵作用。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60年間蘇聯來華專家約有兩萬多名,蘇聯專家的規模之大,對中國各領域發展的參與范圍之廣、投入程度之深在世界歷史上極為罕見。其中有861名從事教育顧問、教學和科研工作的蘇聯教育專家,這些專家分布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全國各地的高校,他們成為蘇聯教育經驗在中國的直接推廣者,其工作對當時乃至很長一段時間的中國教育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2]920-921
二是通過教育開放,不斷革新教育發展理念。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了“學習蘇聯先進經驗并與中國實踐相結合,改革原有的教育以培養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所需要的勞動者與專門人才”的理念,[2]860-861其突出表現是蘇聯教育理論的大量引入。其中伊凡·安德烈耶維奇·凱洛夫《教育學》影響最大,該著作對中國教育的影響之廣泛,少有其他教育學著作媲美。[3]改革開放后,中國教育的發展不再只關注蘇聯模式,更多的教育思想被引入,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國外教育研究快速興起,形成了近代以來我國對外教育交流史上第三次研究介紹國外教育的高潮(第一次高潮為鴉片戰爭后,第二次高潮為辛亥革命后)。[2]1092-1093學習過程中曾出現過應以哪個國家、哪種理念為主要對象的爭論。不論爭論結果如何,教育發展要充分了解和借鑒他國經驗已成共識,教育的國際化發展道路被廣泛接受,國家相關政策中也落實了這一思路。[4]
三是通過教育開放,不斷優化教育體系建設。一方面是不斷完善國家宏觀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開放后,我國原有的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體制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教育體制改革勢在必行。教育體制改革進程中,各類教育交流,以及大量比較教育研究,為改革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撐,[2]1221-1223世界各國的經驗為我國改革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參考[5]。另一方面是促進教育結構的優化。以職業教育為例,通過比較教育研究、教育合作、高層訪問等方式,我國逐漸確立了以德國為主要學習對象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中德在職業教育領域開展了廣泛且深入的合作,中國累計派遣了數萬名職業院校師生赴德國學習,德國也派遣了大量專家來華指導職業教育的發展。通過教育開放,我國不僅建立和完善了中等職業教育制度,且進一步推進了職業教育的類型化發展。
四是通過教育開放,不斷提升教育發展質量。以高等教育為例,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教育研究方面,研究者中相當大的比例具有海外求學、任教或研究工作經歷,這不僅利于同國外一流大學保持密切交流,也利于對世界一流大學的運行機制、制度設計和精神文化等進行系統和深入的認識。在師資方面,通過引進海外一流大學畢業生回國任教、派遣在職教師海外進修、召開國際會議和開展教育及科研合作等措施,提升了國內高校教師隊伍的國際化程度,推動了師資隊伍質量建設。在引進高層次人才方面,2001年清華大學聘請普渡大學加弗爾·薩文迪(Gavriel Salvendy)教授擔任新成立的工業工程系主任,薩文迪教授推動了與海外知名高校建立案例教學庫、聯合培養研究生、國外著名教授給本科生授課等諸多改革舉措。這是我國高校第一位外籍系主任,這種聘請國際一流學者的措施,快速縮小了我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
一是引進和推廣先進教育理念,強化對于人的現代性的培養。“庚款”留學生、師從杜威并最早提出教育現代化理念的張彭春指出,要通過教育尤其是課程方面的改革,來培養中國人的現代化精神,促進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陶行知也曾指出,要培養現代的人,學習現代的知識和技能,感覺現代的問題,并以現代的方法和發揮力量。[6]近年來,通過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合作,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綠色教育等理念不斷被引入國內,這些對于促進教育現代化,呼吁關注和促進實現人的現代性產生了積極影響。
二是有力支撐國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一方面,通過出國留學,我國充分利用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培養急需緊缺人才。1978—2019年,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656.06萬人,其中490.44萬人已完成學業,423.17萬人在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7];我國與5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8]。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為緩解疫情導致的出國留學受阻發揮了積極作用,累計錄取近萬人。另一方面,通過留學、訪學、交流、研學等多種形式的教育對外開放活動,大批國人走出國門、感知世界,人們有了更多認識世界的渠道,國際視野更加開闊,國際化程度大大提升。
三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助力終身學習型社會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是促進人的全面培養的現代化,現代化教育不是簡單的提供學歷文憑,而是要為每個人的發展提供更多類型、更加個性和更高質量的學習支持與體驗,夯實每個人終身發展的基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建立終身學習型社會,既是促進我國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關鍵,也是強化創新型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的重要基礎。我國教育體系尚存在“千校同面”的單一化問題,教育的多樣性和適用性仍有待提升。在教育開放的助力下,人們得以根據自身所需及偏好,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選擇,參與類型和層級更加多樣的教育,獲得更加豐富的教育體驗;通過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有效繁榮教育、培訓等服務業態,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一是認識與理念方面。近年來,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有所抬頭,對中國教育和世界教育的認識存在“非此即彼、非我必異”的極端二元化的錯誤認識,存在將政治、經濟、意識形態等領域的判斷標準不加區分地套用在教育領域的錯誤觀點,存在不客觀、不全面地評價教育對外開放和教育現代化發展成就的錯誤理念。這些錯誤的認識無疑對進一步促進教育對外開放造成較大干擾。
二是留學教育方面。諸多調查顯示,對生命健康和生活安全的顧慮已成為影響留學動機的重要因素,留學意愿出現明顯下降,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留學生規模降幅明顯。美國是中國最大的留學輸出國,但中美貿易戰以來,美國加大對華留學簽證特別是STEM專業領域留學簽證的審查和限制力度。我們通常關注留學生的“規模優勢”,卻忽略了“替代效應”。以赴美留學為例,商業和管理、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工程是中國赴美留學人數最多的3個專業。中國在健康科學類專業、數學與計算機類專業就讀的學生,規模上長期落后于印度;自2017年開始,工程類專業的規模也被印度超越。[9]在美國重點對華限制的STEM領域,中國已不是最大生源國,正在被其他國家迅速替代。
三是國際人才流動方面。與留學的情況類似,出入境管制措施及高昂國際旅行成本等使國際人才流動規模大幅縮減。從服務貿易角度來看,人是服務的主要承載者和實施者,越是高質量的服務越是需要高質量的人才。從教育學角度來看,教育不是簡單的信息和知識的傳遞,而是主體間基于倫理規范的交往關系。盡管可以通過互聯網、圖書、多媒體等途徑交流信息,但高質量的教育和高質量的交往,仍需要頻繁與深度的人際交往,需要精神和道德層面的感知與互動。人才流動的受限,干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妨礙了學習先進科技和發展經驗。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中國教育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部分領跑的巨大轉變。在新時代發展背景下,如何正確認識和定位教育開放是一個難題。教育開放有兩個基本的動力,即中外教育縱向的質量差距,以及橫向的類型差別。長期以來,縱向質量差距是驅動教育對外開放的主要動力,但這一動力在當下遭遇挑戰。一是中外教育的質量差距快速縮小,一些領域中國已經實現領跑。二是中國學習和引入的“現代的”“先進的”教育資源,多孕育于工業化大生產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土壤中,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且無法解決教育的功利主義、唯知主義和技術霸權等問題。[10]三是西方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并不完全適合中國的實際以及發展所需。上述挑戰是否說明教育對外開放不再重要、推進開放的力度可以降低,都是亟待回答的問題。
橫向的類型差異本應該發揮更大的驅動作用,但現實并非如此。一是受到教育評價機制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教育的類型化發展滯后,多類型教育服務在中國難以獲得多元化的評價,降低了此方面教育開放的動力。二是類型與質量之間并非涇渭分明,存在很多交叉領域,由于對此關系認識不清晰、定位不明確,很多旨在推進類型化發展的措施,最后還是難以撼動標準化質量的霸權,這也進一步降低了類型差別對教育開放的驅動。三是中國具有博大精深的教育文化和悠久的教育發展史,在長期學習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時,傳統的教育理念與文化沒有消失,而是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當下,如何認識和界定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中國特色與世界標準等方面的關系,仍然需要進行深入的探討。面對傳統與現代、中國與外國的相互交錯,準確厘定水平差異與類型差異之間的關系,擁有一種自信自肯而又勇于學習的正常心態,并非輕而易舉。[1]
現代化不僅是器物方面的現代化,也是制度和人的現代化。教育開放是否以及如何促進了現代化發展的成效,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綜合審視。
教育開放不充分和不平衡問題突出。一方面教育開放不充分。制度型開放推進遲緩,學校自主推進開放的動力疲弱,開放途徑與方式的同質化問題突出;教育開放的內涵式發展不充分,對教育開放質量、開放成效、開放措施適用性等問題的系統研究有待深入;開放的隱性壁壘突出,開放政策的系統性、整體性不足等。另一方面教育開放不平衡。東部沿海和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開放情況明顯超過其他地區,城市教育開放情況要超過鄉村地區,高等教育的開放情況要高于其他教育類型;與應試相關的教育服務發展要優于其他教育服務;引進教育服務的數量、質量和類型發展不平衡;教育引進來和走出去發展失衡等。
促進人的現代化依然“任重道遠”。在西方主導的全球現代化進程中,人類的物質財富得到快速積累,但人的主體性地位沒有得到充分尊重,人的全面發展沒有得到充分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但從認識到行動到成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全面發展的角度看,學校教育仍然“一家獨大”,應試教育的影響依然深刻,受教育等于上學、受到良好教育就是獲得高學歷等片面認識根深蒂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意識有待提升,匹配群眾需求的教育服務依然缺乏,創新型人才培養能力較弱等等。從終身學習角度看,學校教育與終身教育體系的割裂問題并沒有根本性的解決,[11]人才成長通道不暢,引進教育資源多是嵌套和依附于學校教育,教育服務的多樣性與評價機制的單一性矛盾突出等。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是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的深層底色。[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內在政治邏輯。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視野下的教育對外開放,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教育開放符合正確的政治方向。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教育開放才能正確看待開放與安全、發展與穩定、本土化與國際化的關系,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維護意識形態安全,提高風險抵御能力,有力抵制各類錯誤思想觀念的沖擊。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教育開放擁有充足發展動力。中國教育對外開放,是在黨領導下的,全國上下共同參與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策略的國家戰略。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教育對外開放才能夠凝聚和統籌全社會積極要素,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確保新時代教育開放的充足動力。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教育開放樹立正確發展定位。教育開放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教育對外開放才能為教育現代化建設貢獻積極力量,才能有效提升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才能確保真正滿足人民群眾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需求,解決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主要矛盾。
一是通過在地國際化和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等措施,破除當下發展障礙。改革與開放是教育發展的一體兩翼,我國教育現代化歷程遵循“開放促進改革,改革引致擴大開放,擴大開放推進深化改革”的良性螺旋上升路徑。在人員流動受限之時,教育開放并非“無可奈何”。一方面應通過在地國際化,對標世界一流的高質量標準,深入推進我國教育改革,努力攻克長期困擾教育健康發展的一系列體制機制障礙;借鑒國外有益經驗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學校自主辦學能力和辦學質量,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全方位謀劃自主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堅定人才自主培養自信,創新培養模式,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效融合全球視野、世界一流標準與中國特色,以全球優質教育資源促進人才扎根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土壤,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二是通過揚棄現代性和弘揚本土文化精髓,明確新時代發展定位。教育交流中的吸收、借鑒與創新……就是如何正確認識把握外來先進教育與本國國情的關系。[13]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是典型的后發型,不是簡單的外生型。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逐步擺脫對外教育的依附性,實現中國教育“主體自覺”的一種后發、內生、自主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14]中國式現代化的后發型性質,既不是由純粹的外力驅動,也不屬于純粹的內發,而是外源壓力之下激活內因而形成的綜合行動因。[15]當下及未來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過程,“在發展現代性的同時,又必須超越現代性,走綜合現代化之路”[16],在接受和批判過程中實現對現代性的揚棄。必須重視和弘揚中國教育文化傳統中的精華要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對教育開放來說,首先,要在本土堅守與全球吸納的張力中進一步發展新的教育現代性,并結合教育目的和時代背景,在已有政策體系基礎上形成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宏大敘事。其次,要更加客觀、深入和系統地辨析中國與世界教育在質量維度的差距和類型方面的差別,不斷依據教育發展的內外部條件革新開放的理念,在反思現代性的基礎上科學汲取一切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探討與新時代發展相匹配的教育理念。再次,激發和強化內生動力,總結中國教育現代化和教育開放的經驗,結合我國教育文化傳統,扎根中國大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開放理論。最后,應當將引進來和走出去深度融合,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使命自覺,關注世界、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向世界教育發展貢獻積極要素,提升國際教育公共產品的供給,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種教育資源,破解人類發展難題。
一是推進制度型教育對外開放。我國對外開放正在從商品等要素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推進制度型對外開放是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構建新型國際經濟關系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重大舉措。落實到教育領域,從服務貿易角度看,一方面我國自加入WTO后在教育服務的市場準入規則上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在我國已簽訂的19份自由貿易區協議中,我國教育在對標國際先進規則推進開放和制度建設方面較為滯后。另一方面,我國教育對外開放長期偏重境外消費,跨境支付、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等三種服務提供方式發展不充分,這也是新冠疫情和國際局勢變化能夠干擾我國教育開放的一個重要背景。
為此,應重點依托自由貿易試驗區推進制度型教育對外開放,待相關體制機制完善后向全國推廣。具體來看,首先,鼓勵各自貿區擴大教育服務市場準入,落實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創新教育服務發展方式。其次,復制推廣海南自貿港的經驗,著力吸引國際知名高校和專業特色優勢高校在各自貿試驗區獨立辦學,引進優質教育服務和教育機構,匯聚和培養高質量人才。最后,探索建立國際跨境支付教育服務中樞,制定跨境教育發展策略;探索“在線留學”和“自貿區留學”新業態,創新國際教育供給形式;積極參與國際教育服務貿易治理,擴大對國際教育和人才市場的影響。[17]
二是筑牢公派留學在高質量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公派出國留學是克服市場調節盲目性、自發性弊端,優化國際化人才結構的關鍵。自費留學雖然規模較大,但留學結構失衡,多數人集中在就讀難度低、市場需求大的“熱門專業”。通過科學的、有計劃的、有針對性和戰略性的留學派遣,能夠有效平衡國際人才在留學國家、學科、專業及教育層次的分布,查漏補缺,確保各領域各層級的人才供給通暢,預防人才出現“斷供”或“短板”。尤其是在基礎學科領域,該領域人才培養的門檻高、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依靠市場調節遠不能滿足國家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通過公派留學能夠提供有力的國家制度保障,充分利用全球資源,匯聚全球積極要素,牢牢把握科技發展方向。在學科方面,可依據國家發展需要和科技發展規律,有計劃地布局相關學科人才,夯實基礎學科,預先布局新興和交叉學科,形成完整和系統的科研體系。
三是積極融入國際教育服務貿易市場,打造區域教育高地。目前我國已簽署的自由貿易區協定涉及26個國家或地區,其中,有包括新加坡在內的10個國家在WTO框架下沒有對外開放教育服務,而在自貿區框架下向中國開放教育服務。中國應當把握諸類機會,重視教育在國際經貿體系中的重要作用,對標高標準開放協議強化教育的國際貿易規則意識,完善教育服務體制機制建設;深度參與國際經貿談判,協同其他服務業融入對外經貿戰略;積極參與國際教育服務市場,在競爭中不斷提升質量和創新發展模式。要立足區域經濟一體化、環保、減貧、公共衛生、氣候與清潔能源、國際河流治理等區域性共同議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特別是來華留學的課程體系;搭建科研攻關、人才培養、技術轉化等方面的合作平臺,針對當地發展問題,讓教育走出去,共享中國教育發展成果。
四是要開放和繁榮教育服務市場。要借助自貿試驗區、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等開放平臺,有步驟有計劃逐步開放職業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大力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數量充足、類型豐富、高質量的教育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密切教育同經濟社會發展間的聯系,推進教育服務同其他服務行業或生產行業的協同發展,不斷豐富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內涵;發揮第三方機構的作用,發展跨境教育質量認證和保障機制,推進行業健康自律發展;強化政府監管和共同治理,打通政策“斷頭路”,重點破除開放的隱性壁壘,構建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安全穩定的教育服務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