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豪 常光輝
在新形勢下,我國武警后勤保障的社會化進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如部分武警后勤保障內容的市場化程度,正不斷得到優化。但在另一方面,武警后勤保障工作本身對于相關法律法規、運行與管理機制以及市場化的聯動實踐要求較高,也正面臨著逐漸復雜化、深入化的問題。從縱向角度來看,武警后勤保障的社會化進程,應當是圍繞著“社會化”的中心,通過對各個不同時期、各個部門、各項具體的保障需求等等綜合性的判定,所發展出的武警后勤壓力減緩和生產力解放問題,是由上而下層層深入的垂直化體系梳理。因此,基于現有的武警后勤保障困境,以解決新形勢下新的發展需求為目的,武警后勤保障的社會化尤為重要。
武警后勤保障的社會化,是一項集武警后勤保障工作的需求量、生產力、效率、管理、運輸、方案設計等等眾多因素為一體的綜合性工作。武警后勤保障的社會化強調將武警后勤保障原有的各項工作進行科學、有機的拆解與再分配,通過引入或協調其他專有、非專有部門(人員)的共同參與,從而達到降低現有武警后勤保障部門的工作壓力,提高武警后勤保障的效力和質量,推動武警后勤保障的實力與能力的作業。
新形勢下,武警后勤保障社會化的價值主要體現于渠道聯系、制度保障和管理等三方面上。具體而言,上述三方面的價值又可細分為:內部渠道與外部渠道、整體制度與個體制度、外部管理與內部管理等等。本章從新形勢下武警后勤保障社會化的階段性目的入手,展開其價值性的論述。
無論在任何時期,武警后勤保障社會化工作的核心仍然在于利用強有力的資源配置和調整,為武警官兵提供全面的保障性,其中,資源的數量、種類,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在新形勢下,武警后勤保障社會化的要求之一,在于力求后勤資源保障的全面化。包括如:利用武警后勤保障的內外現有資源,通過基礎性資源與調配性資源的綜合使用,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增進武警后勤保障的相關材料應用于實踐的優化度;再如在生活資源的使用上,強調通過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協作,提高武警后勤保障的資源充裕度,利用自上而下,上下相輔相成的交融性資源措施,增強武警后勤保障中資源應用的科學性。
新形勢下,武警后勤保障社會化的要點之二在于資源應用的相關設施性建設。在實踐中,武警后勤保障可能會遇到諸多不可控難題,包括如交通運輸環節的難題、資源收集環節的問題等等,任何一個難題都有可能嚴重影響到武警后勤保障的時效性。因此,在新形勢下,必須從設施建設的基礎角度上,充分利用社會渠道的能力,發揮群眾的多樣化功能,降低武警后勤保障在各個技術性方面的壓力以及人力資源調配上的壓力。
新形勢下,推進武警后勤保障的社會化必須從科學發展觀入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理論內涵,樹立出正確、清晰的人才培養觀念,杜絕部分因人才培養的認知差異而出現的主觀性問題。具體如下:
認清武警后勤保障社會化中人才培養的長期性、戰略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國的武警后勤保障人才培養體系經歷了復雜的變化,且每個歷史時期當中,有關人才培養的長期性與戰略性問題雖然被不斷提及,但不可回避的是,有關人才培養的專業化、知識化體系構建卻處于相對落后狀態,這也導致了武警后勤保障社會化進程在人才的數量、科學性問題上時有非議。因此,現階段的武警后勤保障社會化,需要從根本上確立出深入、合理的人才培養戰略性計劃,在包括如武警部隊、社會面上,以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式,闡明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目的性、價值性。
改善人才培養的思路,積極拓展人才培養的社會化渠道。武警后勤保障的社會化是一個不斷向著專業化、知識化、實踐化發展的綜合進程,因此,可以積極從各大高校、研究院以及社會企業當中探索、發現具有實際意義的人才培養渠道。如以地方政府為媒介,構建出具有長期性、穩定性的人才收納、培養基地,將各個單位的人才收羅其中,由武警部隊負責對其進行更為專業的培訓后,包括如武警軍事理論、相關裝備知識以及其他基礎性知識等,再根據人才自身的需求和專業方向,調整武警后勤保障的人才后備。
第三,拓展人才培養的應用模式,通過項目合作的方式,轉變固有的人才資源培養和利用方向。武警后勤保障的社會化要求武警后勤保障必須適時地將人才培養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和資金成本等等納入考量當中,要想以高效、直觀且符合經濟規律的方式培養出大量人才,武警的后勤保障就必須深入我國的市場化經濟體系當中。包括如與企業協同開發、運營物資和裝備的運輸、質量檢測項目等。再如與相關律師事務所建立合作關系,既能減少武警后勤保障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相關法律知識、理論培訓時間,又能夠實現武警后勤保障人才培養的專業化。
隨著我國市場化經濟體制的不斷改善,現有的市場環境已經能夠滿足武警后勤保障在資源獲取、運輸以及使用管理上的絕大部分需求,在這樣的基礎下,只有立足于市場化經濟中的武警后勤保障的社會化,才能夠實現供需關系的科學化,才能夠實現資源保障和利用的最大化。在傳統上,我國武警后勤保障的過程主要體現為三個階段:一是國家層面對資源的劃撥和調控;二是武警后勤方面對上述資源進行轉化;三是武警后勤保障的直接利用。經過武警后勤保障社會化的一定發展后,上述模式將由國家對資源的劃撥和調控逐漸演變為由地方單位負責。那么在現階段,武警后勤保障的社會化進程推進的任務之一,是應當再次對地方單位所負責的內容進行細化區分,演變為按需發展的市場化管理模式。
對現有的武警后勤保障需求進行深入的調查和記錄,通過多地域、多武警部隊的橫向比較與縱向分析,科學、合理地總結出具有適用性、廣泛性的市場化武警后勤保障管理模式。在該模式當中,法制化與規范化必須被作為第一原則,從宏觀的法律指導,再到微觀的市場化規范,創建出符合國家發展要求、武警后勤保障社會化需求以及市場化供需關系要求的整套管理機制。包括如對于社會化的市場單位準入武警后勤保障的準入機制構建,以資格審核、信息安全、成本要求、運營管理細則等等為基礎,通過科學而合理的方法,實現對現有武警后勤保障管理成本的轉移,并且能夠以專業、規范、科學的運營管理,突出市場化經濟管理機制對武警后勤保障社會化的優化作用。
在新形勢下,推進武警后勤保障社會化必須嚴格把握整個流程的合法性、質量性,在執行環節中穿插內部監督,在結果導向中引入社會化的監督,以此確保武警后勤保障社會化制度的穩定性和真實性。具體包括:
眾所周知,武警后勤保障中有關資源采購和調配的問題所涉及的資金、財產的數額和頻率較高,且在市場化經濟體制的供需關系構成中,占有絕對的穩定性優勢,這一點對于絕大部分市場資源方而言,如飲食資源的配置、交通資源的配置等等。因此,應當嚴格把控武警后勤保障社會化的監督。例如,以招投標制度引入執行初始環節的監督,加強項目資金使用的透明化、合法化。再如,在項目合作過程中,定期或不定期的對合作方的產品進行抽檢,確保武警后勤保障社會化的質量。
在新形勢下,武警后勤保障的社會化是一個長久主題,是以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為根本的國家大計。因此,新形勢的武警后勤保障社會化,應當以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根據,將科學發展觀的相關要求嚴格落實,才能以策帶行,推動武警后勤保障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