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羿,張國柱,程健,吳忌,甘成敘,林衍峰
(1.黃山市水產站,安徽黃山 245000;2.肇源縣畜牧水產技術服務中心,黑龍江大慶 166500;3.歙縣農業農村局,安徽黃山 245200;4.休寧縣水產站,安徽黃山 245400)
黃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總面積 9807 km2,地形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雨水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774.5 mm,境內分布新安江、閶江、太平湖等,水系眾多,資源豐富。2020年1月1日起,包括歙縣新安江歙縣段尖頭鱥光唇魚寬鰭鱲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在內的5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結合融杭接滬、長三角一體化等新趨勢,整個水產養殖行業的生產和供給出現巨大變化。文章以黃山市第一次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為契機,梳理全市水產養殖業現狀,分析存在問題和對策,探討水產發展前景。
為響應“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工作理念,黃山市開展第一次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工作,通過前期摸底、入戶調查、系統填報、完善審核等流程扎實開展普查工作,全面摸清水產養殖種質資源家底。全市共普查水產養殖主體3175個,分別為池塘養殖1858個,水庫養殖144個,山泉流水養殖1105個,以穩產增收為前提的稻漁綜合種養44個。
從規模上看,全市養殖主體面積總體偏小,散戶較多,規模化不高,其中,十萬畝基地僅1個,即太平湖漁業公司,養殖面積10.8萬畝,其余包括萬畝基地1個,千畝基地6個,百畝基地57個,十畝基地361個,剩余2749個養殖基地面積均小于10畝。
全市養殖品種分布集中,共養殖水產品30余種,大宗淡水經濟魚類占壓倒性地位,第一養殖品種為草魚,養殖主體數為2987個,占比94.08%。其他養殖主體數較多的品種分別為鰱1206個、鳙944個、鯽569個、鳊376個、光唇魚89個、鱖62個和青魚46個,特色品種如光倒刺鲃、棘胸蛙、馬口魚、沙塘鱧、寬鰭鱲、黃緣閉殼龜、大鯢等,養殖主體較少。
為合理規劃養殖區域,擺脫傳統低附加值養殖模式,黃山市先后出臺《黃山市山泉流水養魚產業發展規劃(2017-2030年)》《黃山市山泉流水養魚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黃山市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21-2030年)》《黃山市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實施方案》等規劃方案,為全市養殖規劃、山泉流水養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充分發揮市縣水產技術推廣機構職能,做細做實政策解讀和技術服務,對養殖區域進行科學合理布局,對養殖基地做好高質量建設,最大限度發揮土地、水源等環境優勢。
因地制宜開展大水面生態健康養殖,太平湖作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漁業公司充分利用10.8萬畝可養水面,實行“人放天養”模式,堅持“以魚養水、以漁興業”發展理念,追求自然、社會和經濟三者協調發展,不投放人工飼料和水產藥品,嚴格遵循有機生產體系和標準化管理要求,成功申報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太平湖”牌有機魚通過國家綠色食品和有機產品認證,致力打造中國生態水產品知名品牌。
充分發揮“黃山泉水魚”品牌效應,打造“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國山泉流水養魚第一縣(休寧縣)”招牌,繼續申報“全球重要文化遺產”。先后培育石屋坑泉水魚(汪村鎮)、泉魚小鎮(龍田鄉)、板橋泉水魚(板橋鄉)、茶子嶺泉水魚(龍田鄉)、龍坑源(龍田鄉)等5個泉水魚品牌,注冊石屋坑泉水魚、新安山泉等山泉流水養魚商標7個,建成泉水魚體驗館和魚博館各1家。
推動土著溪流性魚類養殖擴產,提高原種供應水平,支持區域性魚種養殖基地建設,鼓勵養殖主體拓展思路,優化養殖品種,降低養殖風險,切實提高農民收入。光唇魚病害少、銷路暢、價格高[1],逐漸成為山泉流水養殖主要品種,養殖主體89個,其中具備繁殖能力主體11個;馬口魚養殖周期短,畝產效益高[2],年繁殖生產魚苗超4000萬尾,初具養殖規模;光倒刺鲃鰭色亮眼、肉質鮮美[3-4],祁門縣光倒刺鲃人工繁育項目組2022年繁殖苗種20余萬尾,實現繁殖技術突破;除常規品種外,大鯢、黃緣閉殼龜、棘胸蛙等特色養殖百花齊放,成為區域養殖新亮點。
針對山泉流水生態養殖、休閑垂釣等產業特征,把“魚+旅游”擺上突出位置。黃山區創辦太平湖文化旅游節暨第一屆太平漁村“新徽菜、名徽廚”斗菜拼廚大會,選址于太平湖鎮南安村的太平漁村,該村有“安徽省特色美食村”稱號,旨在進一步打造安徽特色美食村太平漁村招牌,推動旅游全面復蘇。休寧縣連續七年舉辦“泉水魚節”“泉水魚烹飪大賽”等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美食和以文化體驗、山水度假、鄉村休閑等新型業態[5]。祁門縣與祁門紅茶聯動,開展“品祁紅、嘗軍魚”“古法親水捕魚農事”“泉水魚烹飪爭霸賽”等系列漁家樂推介活動[6],打造“品祁門紅茶、賞祁門軍魚”旅游模式。
現有產業扶持資金較少,并且相關資金除支持產業發展外,還包含漁政執法裝備提升、保護區管護等,疊加項目需求旺盛,單個項目支持力度低,無法有效提升科技研發能力,難以支持整個養殖產業發展。
水產養殖從選址、魚池建造、確定品種、日常管理、魚病防治等,都需要大量專業知識進行支撐,而本地養殖戶多為農民轉產,主體分布散、養殖面積小、連片管理難,缺乏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顯著增加養殖風險。
全市養殖品種方式較單一,草魚作為主要養殖品種卻缺乏本地苗種供應,異地進苗增加時間、物流成本,對魚體健康程度甄別難度高,存活率低。光唇魚、馬口魚、光倒刺鲃等土著溪流性魚類養殖主體偏少。
黃山市人口少,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33.2萬,市區(屯溪區)僅29.7萬人,消費能力一般,本地水產品主要銷往合肥及江浙滬等發達地區市場,自主定價權低。外銷市場需求旺盛,不能穩定供應固定規格成品魚,喪失大量優質客戶,制約產業發展。
深化與上海海洋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科技服務平臺,以“政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圍繞養殖品種開發、養殖體系構建、人工繁殖技術等突出問題開展科研攻關,提升漁業新模式、新技術、新品種科技成果轉化水平。
持續爭取項目支持,以項目服務產業,結合成品油價格補貼、泉水魚發展項目等資金,投入養殖主體,重點扶持苗種繁殖企業,幫助企業繼續做深做實,孵化成熟養殖模式,以標準化模式作為推廣要素,建立并動態更新養殖規程,便于從業者第一時間理解實踐。以點帶面,形成產業集群,使行業規范化、規模化,增加水產品供應能力。
建立市級病害實驗室,提高水產專業技術人員病害診斷準確性和用藥有效性。結合全市主要養殖品種,分析常見病害發生的時間、癥狀和預防措施,定期發布相關預警信息,提醒養殖戶注意防范。持續開展病害防控理論知識培訓,幫助養殖戶樹立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理念[7],選取不同類型養殖基地進行實地教學,讓養殖戶貼近一線實際,熟悉掌握病害早期診斷、用藥劑量計算、日常投喂管理和緊急情況處置等。
梳理全市養殖水域類型,細化主體信息,根據不同水域條件、地理環境選擇適宜養殖品種。引入先進養殖理念,推廣示范養殖技術,建設高標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通過曝氣、沉淀、過濾、生物濾池、紫外燈消毒等手段,對養殖尾水進行凈化處理,從而達到循環使用,可有效減少地理條件限制,實現標準化管理,在旱情爆發等特殊情況下通過循環水自救,增加抗風險能力。
深入實施種業基地提升行動,在全市范圍內選取適宜區域,建設草、鰱、鳙等主養品種現代化苗種供應基地,提高光唇魚、馬口魚、光倒刺鲃等土著魚類原種供應水平。健全良種繁育和應急保障,切實解決苗種來源問題,達到種源自主可控,降低外來疫病風險,減少長途運輸損耗,提高成活率[8]。
推廣陸基圈養桶、標準跑道等設施漁業,搭配推水增氧、糞便殘餌收集利用、養殖尾水凈化處理等工程設備;優化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以稻-魚和稻-蝦模式為基礎,增加藕-漁、稻-鱉、稻-蛙等組合,搭配沙塘鱧、鱖魚養殖,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探索寬鰭鱲、臺灣白甲魚等溪流性魚類養殖繁育;挖掘龜類、大鯢等特色水生動物養殖潛力[9]。
針對養魚系統和產業發展,切實把“養殖+旅游”擺上突出位置,充分利用黃山獨有文化旅游資源,以特色生態環境(黃山、新安江、太平湖)和文化體驗(徽文化)為引導,大力發展休閑漁業、餐飲、民宿等山水度假、鄉村休閑新業態。
聚焦“有機魚”“泉水魚”IP建設,結合融媒體平臺,激發創意創新發展潛能,打造網紅打卡點,設立實踐體驗區,有效增加參與感,吸引本地及周邊游客周末游、休閑游,抓住融杭接滬、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會,提升現代養殖業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創新能力,打造漁旅結合新標桿,助力黃山水產養殖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