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龍,王芳芳,蘇珊,王欣然
(1.赤峰市農牧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赤峰 024005; 2.赤峰市農牧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內蒙古赤峰 024005)
赤峰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蒙遼冀三省區交界處,介于北緯41°17′10″-45°24′15″,東經116°21′07″-120°58′52″之間,地處大興安嶺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分布在西拉沐淪河南北與老哈河流域廣大地區,呈三面環山、西高東低、多山多丘陵的地貌特征。國土面積9萬km2。
赤峰市共有4個流域,8個水系。4個流域分別為西遼河流域、內陸河流域、大凌河流域、灤河流域,8個水系分別是老哈河水系、西拉沐淪河水系、新開河水系、叫來河水系、達里諾爾水系、錫林郭勒水系、大凌河水系、灤河水系。據資料記載自1991年至2015年25年中只有6個豐水年。連續的降水偏少致使許多河流干涸、斷流,嚴重威脅著魚類生存。
根據2020年出版的《赤峰魚類志》記載,赤峰地區共有魚類40種,均屬于硬骨魚綱,隸屬6個目,12個科,34個屬。其中種類組成以鯉科(Cyprinidae)魚類為主,計19種,占總數的47.5%;其次為鰍科(Cobitidae)魚類,計8種,占總數的20.0%;其余各科種類較少,鮭科(Salmonidae)2種、塘鱧科(Eleotridae)2種、鰕虎魚科(Gobiidae)2種,分別占總數的5.0%,其他各科均只有1種。這40種魚均為純淡水魚類,除人為移入的西伯利亞鱘(Acipenserbaeri)、虹鱒(Oncorhynchusmykiss)、細鱗鮭(Brachymystaxlenok)、池沼公魚(HypomesustranspacificucnipponesisMcallister))、大銀魚(ProtosalanxhyalocraniusS)、青魚(Mylopharyngodonpiceus)、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a)、團頭魴(Megalobramaamblycephala)、鰱(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鳙(Aristichthysnobilis)、奧利亞羅非魚(Oreochromisaureus)外,其余28種為當地土著魚類。其中,烏力吉沐仁河、西拉沐淪河、老哈河的土著種類較多,其余河流種類較少。有些土著魚類分布區域較窄,數量較少,如葛氏鱸塘鱧(Perccottusglenii)、馬口魚(Opsariichthysbidens)數量極少,瀕臨滅絕。
土著魚類中許多種類屬于小型魚類,盡管個別種類經濟價值不高,但它們在生態系統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為維護水生動物多樣性和水域生態系統,必須加以保護。只有充分保護好土著魚類,才能對其開發利用,發揮土著魚類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
“禁漁期、禁漁區”規定是對土著魚類繁殖的有效保護。市縣兩級漁業主管部門和漁政監督管理機構要加大“禁漁期”“禁漁區”規定執行力度。嚴格禁止違規網具的使用。加強對漁業水域生態環境的保護。
在重點漁業水域要嚴格控制民間放生問題。一些水庫由于是旅游點,放生事件時有發生。一些群眾在不了解魚類生物學習性的情況下,將個別兇猛魚類引入到養殖水域,給土著魚類帶來威脅,對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后果。
魚類人工增殖放流是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修復水域生態和促進漁業增效的有效手段。赤峰地區雖然河流較多,但徑流量都不大,特別是近些年在干旱缺雨的情況下,很多河流還出現了斷流的現象。致使土著魚類品種減少,種群數量萎縮。加大增殖放流的投入是保護、恢復土著魚類種群數量的有效措施。
漁業主管部門和漁政管理機構要深入漁區、景區、社區和學校,并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平臺積極宣傳《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涉漁法律法規,使廣大市民充分認識土著魚類及其它水生生物是維護水域生態環境的不可或缺的成員。
赤峰地區的河流由于徑流量小,許多河流中只生存些小型魚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認識的偏差,許多養殖水面對烏鱧(Channaargus)、鯰(Silurusspp)等兇猛魚類進行過度捕撈,致使一些水域生態系統受到影響,一方面肉食性魚類種群數量明顯減少,另一方面麥穗魚(Pseudorasboraparva)、棒花魚(Abbottinarivularis)等小型低價值魚類種群數量偏多。近十幾年來在漁業技術人員指導下,漁業從業人員對水域生態有了新的認識,開始對兇猛魚類有所保護,減少對其過度捕撈,并有計劃地投放烏鱧、鯰、瓦氏雅羅魚(Leuciscuswaleckii)及黃顙魚(Pelteobagrusfulvidraco)等魚種,使一些土著品種數量得到一定的恢復。近年來拉氏鱥(Rhynchocyprislagowskii)市場價值很高,頗受消費者喜愛。喀喇沁旗開發小型池塘30畝進行拉氏鱥養殖試驗成功。
經過漁業主管部門和漁業技術人員多年的努力宣傳、指導,廣大市民,尤其是漁業從業人員對土著魚類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有了充分的認識。一些品種,如烏鱧、鯰、黃顙魚、瓦氏雅羅魚、紅鰭鲌(Chanodichthyserythropterus)、拉氏鱥、泥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等,深受市場歡迎,具有較高經濟價值;葛氏鱸塘鱧在一些地區受到消費者青睞,經濟價值已顯現;鳑鲏(Rhodeinae)以其體型小而形態美在一些地區作為觀賞魚被開發;麥穗魚、棒花魚、黃(Hypseleotrisswinhonis)等可作為餌料魚開發利用。
加大野外種群的增殖放流,是對土著魚的種群保護和開發的有效途徑。根據赤峰當地漁業實際情況,以漁業資源調查為技術依據,針對不同漁業水域具體狀況,大力引進適宜放流的魚類品種,開展人工馴養、人工繁殖、苗種培育、成魚養殖、病害防控和大水面增殖等技術的試驗研究,積極建設繁育保護基地,擴大苗種生產,為增殖放流活動提供大規格魚種,進一步推動土著魚產業化發展,實現漁業水域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有效解決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關系。同時加強增殖放流技術培訓,培養相關水產技術推廣人員,帶動群眾正確實施增殖放流。此外強化信息服務,加強對增殖放流魚類品種選擇及供求市場的信息服務,增加增殖放流社會生態效益。
赤峰市漁業水面40824hm2,其中近98%為水庫、湖泊。2021年漁產量為13105t,平均單產僅為321kg/hm2,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漁產量中鰱、鳙、鯉(Cyprinuscarpio)、鯽(Carassiusauratus)常規魚類產量占97%以上。瓦氏雅羅魚250t(主要產自達里湖),泥鰍108t,鯰魚20t,黃顙魚、烏鱧、拉氏鱥等土著品種基本沒有產量。此外還有近5萬畝稻田適用于養魚。挖掘漁業放養潛力,充分利用漁業資源,加大土著魚類品種投放,不僅能保護物種多樣性、漁業生態環境,同時又能豐富“菜籃子”品種、促進糧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
赤峰市人口430萬人,按2021年漁業產量人均僅3.05kg,不到全國人均46kg的1/10。外地購進的海產魚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淡水魚類。赤峰市水產品消費市場小,這當然與當地的人民飲食習慣密切相關,這也說明消費市場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通過餐飲業、農貿市場、舉辦飲食文化節、及各種媒體宣傳推介土著魚類,擴展水產品消費市場。
赤峰市要依托草原、沙漠等旅游優勢,充分利用各種類型宜養水域,積極尋求招商引資,引進土著魚休閑漁業相關項目,建成集水產養殖、觀光、休閑、體驗為一體的休閑漁業項目,形成集水產養殖、餐飲、土著魚類加工銷售、土著魚文化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現代土著魚產業示范園。
構建現代化水產養殖業,促進漁業發展,需要各種層次的水產科技人才。各級漁業主管、技術推廣機構應該積極引進、招聘水產專業人才,培養專業化和高素質的水產養殖從業人才,加快水產養殖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