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湖州市吳興區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人才強區、創新強區戰略,科技創新平臺進一步夯實,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創新主體活力日益顯現,創新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排名躍升至第47 位,較2021 年提升11 位。
創新主體培育多點發力。新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7 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52 家,新入庫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408 家。2022 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77.7%,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 50.3%,均列湖州市第二。
核心技術攻關持續突破。新立項省“尖兵”“領雁”研發攻關計劃項目4 項,新認定省級企業研發中心12家、省級企業研究院4 家、市級研發中心28 家。規上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 2.88%,規上企業研發活動率達到 73.03%。
科創平臺能級提質增效。太湖實驗室3 家研究院實質性運行,西塞“科學谷”正式開園,陽山“時尚谷”完成總體規劃。全年引進并聯合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創新載體8 家,新備案國家級眾創空間1 家、省級2 家,認定市級優秀眾創空間2 家。
科技人才招引精準發力。入選國家級引才計劃火炬項目 3 項、省級引才計劃11 項,新培育入選省級海外工程師6 人、省級領軍型創新團隊1 個、省萬人計劃創業人才1 人,新引進各類外國人才24 人。
科技創新成果加速落地。依托“@0572 校企直通車”“太湖橋”活動,深化長三角區域校企、校地合作,實現156 名專家與320 家次企業開展深入合作交流,其中55 家企業單位與專家簽訂合作協議。全年發放創新券575 萬元,實現技術交易總額46.5 億元。
2023 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吳興打造欣欣向榮新青年城市的關鍵之年。吳興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科技創新的主要論述精神和省市區有關決策部署,深刻把握創新制勝工作導向,聚焦“1236”工程,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建設美好吳興提供科技支撐。
謀劃實施“成果轉化”試點。搶抓湖州市作為全省“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改革試點契機,引導區國有平臺加入市財政、市科技發展集團和社會資本組成的科技創新基金盤子,爭取市級資金向吳興科創平臺和項目傾斜。
優化“科技智庫”應用。聚焦光電通信及半導體等關鍵產業鏈,吸納更多學科、更高層級的專家入庫,建設“專家預約”“項目評審”“人才評審”等子場景,為招商引才與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深入推進吳興省級可持續發展示范區建設,加速節能減碳關鍵技術攻關,助力前沿低碳成果在吳興轉化應用,加快形成具有吳興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
“創谷經濟”積厚成勢。西塞“科學谷”全力打造中國智造“光電之芯”,賦能全區綠色低碳和光電半導體產業。陽山“時尚谷”以打造“長三角時尚中心”為目標,引導屬地加大“產業+科研+人才”項目招引力度。
太湖實驗室見勢成形。加快“一體兩翼”組織架構實質性運作,以新促舊,聚焦泛半導體產業方向,重點引進引領帶動性強的新型研發機構1~2 家,集聚科研人員300 人以上。鼓勵國企、高校和科研院所、民營企業、金融與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支持研究院產業化項目。
高新區“創國”開局起步。對標國家級高新區,全力將現代物流裝備高新區打造成長三角有地位、有實力、有競爭力、有可持續發展力的產業園區,為高質量全面轉型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梯度培育創新主體。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開展科技型企業“倍增提量行動”,瞄準高新產業發展的重點行業,實行分層指導、分類培育,著力提升科技企業質量。
靶向攻關核心技術。聚焦優勢傳統產業以及光電半導體、工程機械、智能裝備等新興產業,對照國家級省市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布局,引導龍頭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實施產業化攻關專項,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政策驅動企業研發。引導企業新建研發機構,加大新產品新工藝研發投入。深入實施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后補助,提升全區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力爭全年研發經費增幅達到15%以上。
提升人才服務能力。深化推進省級外國高端人才集聚區建設,健全高端人才服務管理機制,依托區人才集團成立市場化外國人才服務主體,提供證件辦理、購房安居、子女就學、配偶就業等全周期優質服務,打造外國人才發展舒適區。
做大科技人才增量。舉辦吳興區全球創新創業大賽,大力招引創新力強、活躍度高的領軍型團隊和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同時發揮企業育才主體作用,加大本土青年科技人才和工程師的支持力度。
筑強“青年新城”影響力。依托國家級海智基地,聚焦“1120 計劃”,辦好1 場提能造峰“綠色低碳”大會、引育1 項國際科創賽事、打造20 項青年科技人才品牌,為建設新青年城市增添科創動能。
品牌引領成果轉化。依托“@0572校企直通車”“太湖橋”等品牌活動,搭建人才和技術交流平臺,打通成果轉化快車道。突出協同攻關,聯合高校院所、頭部企業、金融機構等組建產業創新聯盟。
平臺賦能成果轉化。充分發揮市科創公共服務中心作用,用好市技術轉移中心、網上技術市場等平臺,深度融入G60 科創走廊協同創新體系,暢通人才、技術、項目落戶吳興渠道,加快區域合作成果轉化。
共建助力成果轉化。通過共建“標桿”校企合作創新平臺,引領校企合作,實現高校、人才、產業聯動融合,借智高校院所助力企業技術難題攻關、產品創新,加快創新能力提升。
強化政策保障。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財政科技投入保持不低于15%的增長。提升“科創十條”兌現時效,強化人才、產業、稅務、金融等領域政策協調聯動。
做優科技金融。構建科技金融最優生態圈,全力爭取省科技創投基金,重點支持初創型、成長型科技型中小企業,推進“科技創新再貸款”提質擴面,進一步降低科技型企業的融資成本。
鍛造科技鐵軍。堅持實干爭先,建立“賽馬爭先”比拼機制,搭建年輕干部成長舞臺。開展“百名專家進千企解難題”“科技人才服務月”等系列活動,打造“科技奔跑團” 三服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