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耕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勞動是對歷史的尊重,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師要在教育教學中因地制宜,滲透濱海農耕文化,讓幼兒從小接觸勞動,學習勞動,熱愛勞動,并將美術理論與勞動實踐相結合,提高幼兒美術鑒賞力。
【關鍵詞】美術;活動;濱海;農耕;文化
作者簡介:楊杰(2000—),男,江蘇省啟東高新區幼兒園。
美術是塑造人的活動。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通過對幼兒進行美育熏陶,提高幼兒欣賞美、表現美、鑒賞美的能力[1]。我園所在地處于黃海之濱,江海湖泊眾多,大量的雨水滋潤農田,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當地靠江又臨海,四季分明,物產豐富,愛勞動的人們用自己的雙手裝點家鄉,建設幸福家園。幼兒是祖國的未來,也是振興家鄉的希望。幼兒的美育離不開實際生活,在濱江臨海的地理環境中,教師該如何結合當地資源對幼兒進行美育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利用當地濱海農耕文化資源,建設具有特色的美術教學課程
濱海地區不僅臨海還靠江,農耕文化歷史悠久,因此將濱海文化與農耕文化相結合,有利于傳承發展當地文化。濱海文化蘊含海洋文化,濱海地區的勞動人民對各種各樣的海洋產品、農產品如數家珍。濱海地區的幼兒從小聽著各種有關海洋與農耕的故事,吃著各種土特產和鮮美的海產品,對海洋有向往,對土地有熱愛。教師要利用好當地濱海文化資源,積極建設濱海文化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有特色的美術課程。
(一)利用濱海景觀,教學泥工塑造技能
濱海地區的建設發展很快,優質的濱海景觀資源,讓幼兒拓寬眼界,見識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在城市中有很多的雕塑裝點著街心公園等場所,教師可以帶幼兒參觀欣賞有當地特色的雕塑,讓幼兒領略雕塑的魅力。
例如,有一次筆者帶幼兒欣賞了有關海洋主題的景觀雕塑之后,幼兒便在園里的美術區角用陶泥、橡皮泥、超輕黏土等材料嘗試塑造各種海洋生物。有的幼兒模仿街心公園海豚的形象,塑造人與海豚和諧友好相處的情景;有的幼兒在泥工塑造過程中借助貝殼、海螺等材料塑造具有海洋氣息的“魅力家鄉”“我設計的景觀”等作品。幼兒積極動手動腦,展開想象的翅膀,將作品展示在紙板上、廢舊盒子上、樹樁上、木片上,別有一番美感。最后,幼兒相互欣賞作品,體驗創作帶來的愉悅心情。
(二)利用濱海農耕資源,增強幼兒審美能力
審美教育要從小抓起,而大自然是最好的審美教育資源,無論是海洋、江河還是田野,都具有獨特的美。
例如,教師可以帶幼兒到大自然中,看農民種田,看田野縱橫交錯,看山川起起伏伏……幼兒看著家鄉的美景,會感受到大自然的色彩美、線條美、和諧美。
又如,在幼兒園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看小樹苗發芽,看梨花開放,看種植園地中的蠶豆開花,看葡萄藤上的葡萄靜悄悄地長大……大自然的美景可以讓幼兒心曠神怡,而幼兒在欣賞美景中也可以感知美,領略大自然的奧秘。
再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將家鄉的海洋、江河、田野用視頻或者照片等形式向幼兒展示,讓幼兒全方位地感知家鄉的美景,激發幼兒創作美的欲望,調動幼兒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三)利用農耕材料,提高幼兒創作美的能力
美的表達離不開各種材料,教師要鼓勵幼兒利用當地材料,積極進行美的創作[2]。
例如,耕地每年都會產生秸稈,教師可以發動家長與幼兒一起搜集整理一些秸稈,將之裁成小段,整齊放好,以便于幼兒開展美術操作活動。幼兒可以用秸稈做稻草人,裝扮筆筒,裝飾主題墻,做小熊、小猴等小動物公仔,有效提高創作美的能力。
又如,幼兒日常接觸到的花生殼、核桃殼、瓜子殼等果殼,也是可以利用的美術材料。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膠水將果殼粘貼在彩紙上,創作果殼貼畫。教師還可以帶領幼兒組合各種果殼,在彩紙上創作搖搖擺擺的小鴨、憨態可掬的小狗等動物形象。利用廢棄的果殼,使之成為具有美術價值的新形象,并用之裝飾生活,能讓幼兒更有審美品位,從而提高創作美的能力。
二、重視濱海農耕文化的傳承,教育幼兒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幼兒年齡較小,正是接受新思想新觀念的最佳階段。濱海農耕文化既是家鄉的文化品牌,也是歷史傳承,教師要重視對幼兒進行濱海農耕文化的傳承教育,讓幼兒為家鄉的發展感到驕傲和自豪。教師還要借助濱海農耕文化,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勞動觀念,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幼兒鑒賞美的水平。
(一)編織—貫穿濱海與農耕文化的紐帶
靠江臨海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濱海的人們世世代代有結網打魚的傳統,而在休漁季節,人們一邊忙于農業耕作,一邊在閑暇之余進行編織活動。如鉤針編織,指用鉤針勾線,織成精美的帽子、披巾、衣服、裙子等服飾,鉤針編織的成品色彩艷麗,花樣繁復。
對于部分幼兒來說,他們從小就生活在有編織活動的環境中,家中有的人織漁網、補漁網,為出海打魚做準備;有的人經常會利用休息時間,在田間地頭三個一群,五個一堆,圍在一起,一邊開展編織活動,一邊拉家常。幼兒在耳濡目染下,自然而然地會嘗試學習簡單的編織活動。有的父母會為幼兒準備適合幼兒使用的鉤針和棒針,教幼兒簡單的編織方法,這就是編織勞動的啟蒙。
在幼兒園,教師可以借助編織器這種比鉤針、棒針更有趣的工具,讓幼兒帶著好奇心開展編織活動。編織器可以用簡單的牛奶盒子制作,也可以用木片制作。還有一種“十字”編織法,需要的材料更簡單,就是一雙筷子和毛線。在教學“十字”編織的時候,教師可以事先將筷子扎成“十字”,而幼兒只要按照一定的規律在筷子上繞上毛線,繞好幾圈后,再換上其他顏色的毛線繼續繞“十字”,不久,一幅漂亮精美的“十字”裝飾作品就編織好了。教師可以將幼兒編織的作品上下串聯起來,當成吊飾,懸掛于教室的一角,既美觀大方,又不失童趣。
在農村,用竹子編織是一項手藝活。勤勞的人們將竹子砍下來,剖成一片片長條狀的竹片,經過處理的竹片可以編織成許多日用品。如竹子編織的涼席,在炎熱的夏季能給人帶來絲絲清涼;竹子編織的竹簍,可以用來裝豬草;竹子編織的收口竹簍,可以用來捕捉魚蝦,是很好的捕魚用具。對幼兒來說,可以嘗試用竹子編織,但是必須有專業的篾匠師傅指導,因為竹片容易劃破幼兒嬌嫩的皮膚,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所幸,在濱海農耕文化中還有一種簡單易學的草繩編織,這種編織活動的安全性能夠得到保證,材料更是唾手可得。稻谷豐收后大量的秸稈經過處理,就可以直接讓幼兒搓成粗細不等的繩子,再將繩子繞成團,用作編織材料。教師可以教幼兒用繩子開展編織活動,編織成小包包、小柵欄、小漁網等作品。編織既能鍛煉幼兒的勞動能力,提高幼兒的勞動技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幼兒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審美鑒賞能力。
(二)剪紙—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樸素表達
剪紙藝術歷史悠久,當地人在過年過節時都會自己買來紅紙,將自己眼中的美麗景色、吉祥圖案通過剪紙的方式表達,同時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農耕社會,人們整天在田里勞作,很費鞋子,經常要更換新的鞋子,那時候人們喜歡相互之間找鞋樣,因為信息閉塞,誰家剪出了新的鞋樣,大家都會去拓印一份,自己模仿著做出來。現在,人們雖然物質生活變好了,不需要拓印鞋樣了,但是喜歡剪紙的傳統還是代代傳承下來。樸素的勞動人民善于觀察周圍的世界,能將眼前的一花一草用剪紙的方式表現。
在幼兒園,教師可以帶幼兒觀察花草樹木。如,在觀察粉紅的桃花時,教師可提醒幼兒數一數桃花有幾片花瓣,是什么形狀的,再引導幼兒思考怎樣用紙剪出桃花來。教師要給幼兒充足的探索時間,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摸索桃花的剪法,這樣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讓幼兒真正地自主學習,自主求知,自主獲得。在幼兒自主探索剪紙后,教師可以將多樣的剪紙方法教給幼兒,讓幼兒掌握對折剪、鏤空剪等方法,從而讓幼兒用剪紙的方式更好地表現生活的美。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向自己家中的長輩學習剪紙方法,使得剪紙的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
(三)繪畫—勞動人民對生活的藝術化表達
藝術是表達情感的一種形式,勤勞的人們在勞動之余將勞動的場景用繪畫的方式展示,以表達自己的愉悅之情,這是真實情感的表露,是對勞動的尊重,也是對勞動的認可[3]。
代表濱海農耕文化的繪畫,一般描繪人們勞動的畫面,可以是描繪農民耕田除草的畫面,可以是描繪農民在打稻谷、翻曬糧食的畫面,可以是描繪小朋友打草喂雞養羊的畫面,還可以是描繪漁民打魚曬網的畫面……勞動是辛苦的,但勞動也是快樂的,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教師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不僅是責任也是義務,因此,教師要切實發揮教育的主導作用,承擔實施勞動教育的責任;要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到勞動中來,體驗農民的辛苦與快樂。幼兒有了真實的勞動體驗,才能認識理解勞動,并積極用美術的方式表現勞動。
例如,有的幼兒在畫小雞的形象時,先用線條畫出小雞的輪廓,再用油畫棒進行涂色;有的幼兒用線條勾勒農民喂小雞的畫面;有的幼兒在小雞旁邊畫上雞籠、喂雞用的水盆。這些細節的添加就是幼兒真實體驗勞動的寫照。
三、濱海文化與農耕文化相結合,增強幼兒的美術創作自信
濱海文化與農耕文化相結合,極大促進了新農村文化的建設發展,讓新農村建設煥發新面貌,展現新光彩。教師要利用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增強幼兒的文化自信,讓幼兒感知生活中的美好,摒棄臟亂差,發揚真善美,讓美育促進幼兒德育的發展。
(一)給幼兒提供美術展臺
美術作品不僅要有畫面感,給人以美的享受,還要有展示的平臺。教師要給幼兒提供美術展臺,讓幼兒感受到自己的作品被重視。
例如,濱海地區有先天資源條件,教師可以將廢舊漁網洗凈曬干,裁剪成適宜的大小,懸掛于墻邊,作為給幼兒展示美術作品的平臺。幼兒完成美術作品后,可以將自己的作品用夾子夾住,展示在廢舊漁網展臺上。
又如,貝殼五顏六色、紋理精美,教師可以將大小不一、厚薄不同的貝殼作為幼兒美術作品的展臺,讓幼兒將自己的泥工作品展示其中,給幼兒童話般的感受。
再如,在農耕文化中,有曬糧食的篩子、簸箕等,也有稻草編織的墊子,教師只要將其裁剪成一定大小就可以作為幼兒美術作品的展臺。
(二)組織濱海農耕文化主題美術展
教師可以組織濱海農耕文化主題繪畫大賽等活動,鼓勵幼兒積極進行個性化創作,并鼓勵幼兒主動參與展覽。一方面,美術展可以讓幼兒拓寬眼界,學習更多的美術創作方法,提升美術素養;另一方面,幼兒的美術作品若被選上參展,將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促使幼兒用積極的態度參與到接下來的美術創作中。此外,教師可以幫助幼兒將美術作品向雜志社投稿,或者幫助幼兒將美術作品上傳到網絡平臺,讓家鄉的濱海農耕文化被更多人所了解。
結語
總而言之,濱海文化與農耕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教師要利用濱海農耕文化對幼兒進行美的熏陶,鼓勵幼兒用美術創作表達內心情感,抒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教師要重視培養幼兒熱愛勞動的美好品德,讓幼兒繼承發揚獨特的濱海農耕文化。
【參考文獻】
[1]魏湘子.微型傳統農具引入幼兒園大班集體科學活動的行動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8.
[2]徐簡媚.廢舊資源在幼兒園創意美術活動中的開發利用[J].教育觀察,2021,10(24):69-71.
[3]林璐佳.巧用廢舊材料 拓展幼兒美術教學[J].家長,2019(36):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