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近年來,我們在基層科普行動計劃和中國科協科技助力幫扶下,采用‘項目+科普+基地’的模式,馬鈴薯產業、肉牛肉羊肉鵝養殖業、蔬菜種植、小雜糧產業、食用菌種植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3月29日,呂梁市嵐縣縣委常委、統戰部長賈杰云向《科學導報》記者介紹說。
2021年,嵐縣被中國科協、山西省科協確定為全國科普示范縣、省級科普示范縣創建單位。嵐縣結合縣情實際,充分發揮科協人才和技術優勢,把科普工作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相結合,形成“鄉村振興 科普助力”可持續發展的新特色。
科技支撐,助力特色產業發展。在中國科協的大力幫助和支持下,2017年、2018年、2019年先后在嵐縣舉辦了馬鈴薯產業發展論壇、馬鈴薯主食加工聯盟年會和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高端論壇,200多位國內外專家共同研討規劃馬鈴薯產業發展前景和方向,交流馬鈴薯全產業鏈運營模式,推動馬鈴薯科技成果轉化,促進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良好效果。“令人振奮的是,我們通過中國科協聘請到了朱有勇院士、金黎平首席專家等國內10余位馬鈴薯專家為嵐縣馬鈴薯產業發展顧問,極大地增強了嵐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技術優勢。”嵐縣科協黨組書記、主席程繼堂對專家在嵐縣馬鈴薯產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十分肯定。
為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中國科協協調中國農科院、山西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與嵐縣人民政府建立馬鈴薯、設施園藝(馬鈴薯)、畜牧、沙棘產業院士或專家工作站4個,40多位專家被聘為特色產業、鄉村振興等方面的顧問。引進馬鈴薯、沙棘產業高層次人才,為嵐縣馬鈴薯、沙棘、蔬菜等特色產業發展問診把脈,積極開展馬鈴薯、沙棘生產技術普及培訓以及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
“通過專家穿針引線,嵐縣共引進29個馬鈴薯新品種和3項高產、優質、節能新技術,對不同來源的44批沙棘果和20份沙棘葉資源進行了調查和化學分析比較,為資源利用和開發提供了基本科學數據。”中國科協掛職干部、嵐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趙吝加介紹了引進科技人才,給特色農業在技術層面帶來的新變化,“2018年以來,共培訓農民技術員120多名,培訓農民2000多人次,進一步強化了產業科技支撐,助力嵐縣特色產業發展。”
在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上,注重豐富載體。首先是依托協會擴產業。2018年以來,嵐縣相繼成立嵐縣馬鈴薯產業農業技術協會聯合會等9個農技協會。這些協會的成立不僅是產業人力物力的簡單凝聚,更是在豐富產業內涵的基礎上,為相關產業的發展建立人才和技術交流的橋梁。同時,通過組織協會培訓,普及了相關技術,兩年來共組織協會培訓12場,直接受益500余人,間接帶動1萬余人參與相關產業的建設和發展。
其次是發展項目強產業。嵐縣馬鈴薯產業、肉牛肉羊肉鵝養殖業、蔬菜種植、小雜糧產業、食用菌種植業發展勢頭良好,尤其是羊肚菌種植表現尤為突出。自2019年開始,嵐縣羊肚菌示范種植畝數從30余畝增長到目前的近100畝,2020年畝產最高平均達6萬元以上,形成了以點帶面輻射效應,成為產業發展的新亮點。
賈杰云表示,下一步,嵐縣將圍繞全國科普示范縣和省級科普示范縣創建工作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高質量發展,不斷豐富科普示范內涵,打造科普工作新特色、新亮點,推動科普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