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忠輝
有一天,我問剛剛七歲的女兒幸福是什么?她皺起眉頭略有所思地說,我感覺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妻子嗔怪女兒說,你的幸福也太過簡單了吧。就是她們母女這么簡單的對話,卻勾起我藏在心靈深處的那一抹殤。
女兒兩歲多時,被我們送回她山東棲霞鄉下的姥姥家,我們每周都過去看望她。當女兒跑向媽媽的那一刻,我看到她臉上綻放著幸福的笑容,甘之如飴。而最揪心的是我們即將離開的時刻,女兒撕心裂肺地哭喊著“媽媽,我要媽媽,我要跟你們回去……”坐在車里,妻子淚眼婆娑,雖說作為男子漢,我沒有垂淚,但心里的酸楚令我銘刻在心。女兒上幼兒園后,我問她還記得當時的場景嗎?她使勁地搖搖頭,或許她已經忘卻那段往事,卻是我們心頭永遠的殤。所以,直到現在我都不愿意在她犯錯的時候嚴厲地批評她,因為我總是在自責,這也許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軟肋。
說起女兒,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我作為兒子的故事。上大學后,我離開生我養我的故土,來到另外一個城市,我有了一種羈鳥脫籠的感覺。平時給父母打電話也是草草了事,有時還嫌棄母親說話太啰唆。漸漸地我打電話的次數越來越少,有時母親耐不住思念,就主動給我打電話,我反而有時不耐煩地說,你們就別為我瞎操心了。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父母都是過了花甲之年的老人了,每當聽到他們已經有些蒼老的聲音,我反而覺得很親切,尤其開始喜歡聽他們講家長里短的瑣碎事,我變得愿意做一個歷史故事的聆聽者。因為,經過生活的磨煉和親情的澆鑄,我變成了一個孩子眼中成熟的父親、父母眼中的成熟的兒子。現在,每當我給父母打電話的時候,都要讓女兒和爺爺奶奶說上幾句,盡管老人的方言,或許女兒聽不太懂,但這是一種幸福的傳遞,從老人的聲音中,我依稀能感覺到那份沉甸甸的幸福。

鹿 毅/圖
這兩個故事雖說都是小事,但意義非凡,無論女兒看到媽媽的幸福,還是父母聽到兒子聲音的幸福,盡管形式不一樣,但本質是一樣的,都是如此之甘甜。我們說,有些幸福是驚濤駭浪的,但更多的幸福是平平淡淡的,就像炎炎夏季的一杯香茶,濃濃苦澀,淡淡飄香。
所以說,幸福是一杯淡淡的茶,需要我們每個人學會慢慢品味。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卻希望手捧茶杯,余香飄遠,只要我們把幸福傳遞出去,世界就會到處充滿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