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健
威海市牢固樹立“圍繞產業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理念,聚焦八大產業集群和十條優勢產業鏈,著力把戰斗堡壘建強在“鏈”上、把運行機制嵌入在“鏈”上、把服務保障抓實在“鏈”上,引導產業鏈企業抱團合作、互促共贏,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健全組織體系,引領產業發展方向。圍繞破解產業鏈企業各自為戰的局面,按照“公轉帶自轉”的思路,強化黨建引領,推動企業聚力發展。一是市委高位定方向。將產業鏈黨建作為市委書記突破項目,出臺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協同發展的意見,在十條優勢產業鏈分別設立工作專班,市領導擔任鏈長,實施工作專班推進、龍頭企業帶動、行業協會促進、示范項目引領、產業基金支持、產業鏈黨委保障“六個一”提升工程,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要素向優勢產業聚集。二是部門聯合抓落實。市委組織部將產業鏈黨建納入基層黨建重點任務清單,會同工信、發改等部門逐產業鏈分析研判,形成10 篇調研報告,在“工作專班+產業鏈黨委”基本架構上,逐產業鏈構建黨建引領發展的路徑,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效能。三是精準分類建組織。推行“園區+產業鏈黨委”模式,建立打印機、碳纖維等產業鏈黨委,充分利用園區集聚企業較多、服務功能完備的優勢,整合人才、物資等資源,推動企業抱團發展。推行“行業協會+產業鏈黨委”模式,建立紡織服裝等產業鏈黨委,發揮行業協會覆蓋企業廣、組織體系全的特點,推動黨建工作向會員企業延伸,形成“一盤棋”發展格局。推行“龍頭企業+產業鏈黨委”模式,依托黨建工作好、產業帶動強的龍頭企業,建立醫療器械等產業鏈黨委,采取從科研、銷售部門向上下游企業選派黨建指導員等方式,推動鏈上企業協同發展。
健全運轉體系,釋放產業發展活力。聚焦產業配套、人才引進等難點問題,建立“五共”黨建運行機制,推動產業融合發展、賦能增效。一是建立議事共商機制。堅持大事合議、難題共解,形成產業鏈“紅色直通車”機制,動態收集企業問題,每月召開產業鏈黨委聯席會議、書記論壇等共同研究,解決“百件實事”難題580余個。二是建立黨群共建機制。推行產業鏈黨委品牌、班子、運行、活動、示范點建設“五統一”管理,依托鏈上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組織企業開展“黨旗所指·團旗所向”等主題活動,有效促進了企業員工的交流融合。三是建立陣地共享機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產業園區、職能部門等資源優勢,高標準建設園區黨群服務陣地26 處,形成“10 分鐘黨建服務圈”,為企業和黨員職工辦實事解難題。四是建立文化共融機制。針對鏈上外地外資企業較多的實際,指導產業鏈黨委組建各類興趣社團120 多個,開展紅色書友會、下午茶等活動2400 余次,強化對各類人群的思想價值引領。五是建立人才共享機制。實施產業鏈紅色領軍人才計劃,建立黨小組聯系新產品、黨員認領攻關項目等機制,成立惠普學院等6 個高校二級學院,“訂單式”輸送高技能人才1 萬多人,共享員工模式調劑輸送2 萬余人,實現“人才鏈上轉、企業共發展”。
健全服務體系,增強產業發展優勢。以服務企業、助推發展為根本,搭建“四個平臺”,主動靠前服務,推動黨建與產業發展互融互促。一是搭建“政企對接”服務平臺。實施“支部聯企”行動,結合全市企業大走訪,31 名廳級干部、914 名處級干部到企業走訪問需,所在單位黨組織聯系幫扶企業,建立“三張清單”、“四個一”聯系服務機制,解決各類問題3000 多個。二是搭建“信息共享”聯動平臺。強化產業鏈黨委信息集聚功能,打造面向全產業鏈的信息開放、共享、互通平臺,推動產業鏈高效運轉。打印機產業鏈黨委實施“鏈鏈共贏·伙伴計劃”,共享產業招商信息,成功引進捷普、富士康等多家世界500 強企業。三是搭建“銀企對接”融資平臺。產業鏈黨委牽頭組織企業與銀行對接,開通金融服務“綠色通道”,助力企業解決資金問題。紡織服裝產業鏈黨委成立威海智尚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5 億元,考察投資產業鏈項目9 個,有效推動了延鏈補鏈。四是搭建“校企合作”創新平臺。健全互動培養機制,用活高校、科研院所等資源,吸引青年高層次人才到產業鏈企業就業,為產業鏈發展提供智力支撐。通過抓實產業鏈黨建,推動了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2022 年全市規上工業營業收入利潤率達到8.1%,高新技術產值占比位居全省第一,有關工作獲評全省組織工作創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