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衛志
(上海市中遠實驗學校, 上海 200061)
新時代課程改革的出發點, 就是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具有解決真實問題的學生個體, 以適應社會的需要。目前體育學科的困惑是學生的身體素質沒有質的提高, 教師的價值追求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教學矛盾依舊突出, 不當的課程模式設置阻礙了學校體育育人的發展。
中遠學校通過五個方面, 對學校體育課程模式進行了探索, 從體質健康角度, 夯實學生未來身心發展的基礎;從學校體育特色發展角度, 凸顯籃球運動, 作為學生終身體育的抓手; 從學生個性需求角度, 提供多樣精彩的運動項目選擇; 從體育文化構建角度, 大力開展與課程匹配的陽光體育活動; 從體育評價導向角度, 建立有助于師生共同成長的評價體系, 助力體育課程模式的實踐, 實施有效評價[1]。
經歷課程模式五個方面的實踐, 讓中遠體育教師有成就感, 有價值追求; 中遠學生有獲得感, 有發展潛能; 中遠學校有歸屬感, 有品牌特色。
國家體質健康標準是每一位學生體質健康的依據, 是保障學生體質健康的基本要求。 在體育課程實施中要堅持學生身心健康第一, 有必要厘清體質健康標準的內容, 便于體育課堂教學中進行主動干涉, 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水平。根據單項指標可以劃分三個方面: 其一體重指數屬于形體類; 其 二 體 能 類 包 括50 米、 50 米× 8 往 返 跑、 800 米 與1000 米、 立定跳遠、 跳繩、 仰臥起坐、 引體向上、 坐位體前屈; 其三生化類如肺活量。 三者是相對獨立, 又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核心是體能, 通過體育課程的系統學習, 體育課堂體能的有效訓練, 可以促進良好形體的塑造, 肺活量的有效提高; 形體好, 體重指數優良的學生個體, 能夠很快適應體育課堂的體能練習, 肺活量大的學生個體, 在運動中可以適應較高負荷的身體練習。 在體育教學中, 體育教師要明確三者之間關系, 把握體能練習核心, 不斷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 夯實學生個體體質健康的基礎。
目前在校學生的體形兩極分化比較嚴重, 偏瘦或偏重,真正標準體重的不多。 肺活量是學生心肺功能的顯著標志,由于學生耐力素質的薄弱, 形體瘦弱, 導致肺活量較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心肺功能。 體育教學中, 不同學生個體存在的問題不一, 個性化運動處方是解決學生問題的良好途徑, 如體形偏瘦的學生, 建議增加運動量, 保持均衡營養,增強力量練習; 對于體形偏胖的學生, 建議控制飲食, 杜絕垃圾食品, 養成鍛煉習慣, 提高耐力訓練水平; 肺活量低下的學生, 可以加強俯臥撐訓練, 提高胸部肌肉力量,擴大胸廓范圍, 提高呼吸能力。
體能是從事一切運動的基礎, 是身心健康的根本保證,是體育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 體能的增強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與汗水的。 現實的體育教學中, 體能練習形式單調枯燥而乏味, 為練體能而體能, 缺乏興趣與科學的規劃。 為了不斷增強學生體能, 體育課堂教學必須改變學練方式,提高體能練習的趣味性, 如通過競賽游戲的方式進行速度訓練, 通過小組完成引體向上總數獎勵自由活動時間等,讓體能練習變得有趣, 學生在趣味競爭中才不會吝惜自己的體能。 科學規劃體能訓練也是體育課堂教學的主要導向,依據四季更替、 氣候變化等條件, 春暖花開以短距離跑、靈敏柔韌練習為主, 冬季以耐力長跑為宜, 夏秋之交以力量訓練為好, 并適當進行不同體能合理搭配綜合練習, 效果更佳。 中遠學校根據場地條件, 學生學段身心發展情況,設計開發校本 《體能素質訓練指南》, 為各學段學生提供了詳細可行的體能鍛煉方法, 以層級遞進學生的體能水平。
體質健康標準是普適性的, 是評價遵循的基本標準。學生的身心健康是個性化的, 縱向自我評價更有利于學生自我監控, 在兼顧參考平均數值標準的前提下, 體育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的縱向發展, 關注學生的進步程度。 學校設計符合每一位學生可直觀的量表, 讓學生直觀掌握自己各學段的體能狀況, 體育教師結合學生表現, 提供個性化的運動處方, 促進學生點滴改變, 只有看得見的進步, 才能讓學生充滿自信, 不斷完善自我, 提高健康水平。
學校特色運動是學校體育發展的必經之路, 是現代體育在學校發展的根本要求, 是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良好載體。 眾所周知, 各所學校場地條件不一, 師資水平不同,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然而學校體育發展要滿足日益增長的學生運動需求, 這就倒逼學校有精準合適的頂層設計, 進行科學規劃。 立足本校發展的體育特色項目, 符合學校體育發展的方向, 國家推廣的運動項目一條龍服務,體教融合, 在學校特色項目普及的前提下, 做專做精, 形成學校特色, 區域特長, 以特色項目為龍頭, 引領學校體育全面發展。 中遠學校以籃球為龍頭特色, 形成 《校園籃球活力健身》 校本課程, 從學有樂趣、 練有方向、 賽有形式、 評有依據四個方面進行一體化設計與實施, 構建學生活力健身的籃球平臺, 培養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 使學生在籃球活動中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特色項目的確定, 是根據學校體育發展的需要, 學生的需求量身定制的, 是體育學科進行大單元設計與實施的先決條件。 在實施過程中, 結合大單元設計, 精選內容,層級遞進, 形成符合各個學段學生特色項目的運動水平,不間斷開展特色項目教學活動, 鞏固加深學生對學校特色項目的學習, 強化特色項目建設。 中遠籃球技術教學設計從基礎體驗、 鞏固提高、 熟練掌握到實踐運用四個層面,逐層遞進, 讓學生學有追求; 從大單元角度, 設計不同學段的運動技術, 涵蓋運球、 傳接球、 投籃, 確保籃球運動項目的完整性, 提高運動技術之間融合, 為從事籃球運動做好技術儲備[2]。
特色項目的學習是需要形式多樣的活動來強化的, 學生經歷了體育課堂特色項目運動技術的學練, 最終要體現在學以致用。 因此在課堂上要求教師要根據特色運動項目的特點, 進行學練賽評的結構化教學, 有利于學生對運動技術的有機吸收; 在課外活動、 體鍛課、 大課間要求學校提供學生活動競賽的時空, 大力開展班班賽、 校際比賽,滿足學生特色項目的品質需求, 打造學生喜歡的特色項目運動課內外載體。 中遠學校作為區籃球基地, 代表區域參加上海市籃球比賽, 為學生搭建了更高的籃球運動平臺,滿足學生的品質需求。
不同的特色項目有不同的育人價值, 有不同的運動特色, 學校的體育特色品牌要內涵發展, 就要挖掘特色項目的潛在價值。 由特色項目課堂教學, 到特色項目活動開展,到特色項目文化建設, 是形成學校特色項目品牌的序性過程。 中遠學校加強籃球項目的宣傳, 開展籃球征文與講座,外出交流比賽, 邀請上海男籃進校園等系列活動, 逐步形成特色項目的文化, 學校籃球特色品牌水到渠成。
國家教材是學校體育教學的依據, 校本課程是在國家教材基礎上的整合與發展。 學生個性需求是多樣的, 可變的, 作為學校體育教師, 既要滿足學業考試的基本要求,如初中體育學業水平考試, 這是計入學生中考總分的, 要全面覆蓋, 滿足學生的應試要求; 同時根據學校場地條件、師資能力水平, 整合教材, 開展豐富多樣的運動, 注重需求, 兼顧主次之分。
運動場地是相對固定的, 作為體育教師, 應該完善教學條件, 創設教學環境, 優化運動時空, 為學生的多樣運動提供力所能及的保障。 協調好同一時段不同班級之間的教學時空, 實現錯峰使用、 優時優用、 共享共用; 以學生在有限的場地下能夠進行充分的體育活動為準則, 統籌安排好各班的個性化課表, 做到物盡其用, 人盡其能, 充分發揮體育場地的效能。
學生運動需求的個性化差異, 對體育教師的要求水漲船高, 師資培養長期化持續性成為常態, 突出教師一專多能是現代體育教學的客觀要求。 在教研活動中, 根據教師的不同能力水平、 不同的運動專項, 實現層級培養, 資源共享, 補齊短板, 以滿足體育項目多樣化, 學生需求多元化的要求。 中遠學校體育教師涵蓋田徑、 體操、 籃球、 足球、 舞蹈、 健身操等專業, 定期進行專業技能培訓, 互幫互學, 不斷提高教師專業能力。
選擇體現個性化發展的要求, 在體育教學中, 開設多樣運動項目, 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找到發展就近區, 從事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 找到運動自信, 運動能力的提高成為自然。 運動項目的開展, 不能間斷, 要體現連續性, 成為不斷發展的閉環, 既可以提高運動項目的縱深發展, 又為學生的深層次需求提供支撐。 中遠學校開設多樣化興趣拓展課, 包括籃球社團、 花樣跳繩、 健身操、 少兒舞蹈、射箭等, 滿足不同學生的運動需求。
校園體育活動是一所學校蓬勃朝氣的象征,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活動, 引領學練高層進階。 學練的目的是學以致用, 在活動競賽中可以充分運用所學技術, 展示學生自我形象。 中遠學校九大體育活動競賽規程的制定, 為競賽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明確活動競賽的目的,促進學校體育活動開展, 為學生的運動經歷添光加彩。
運動競賽是運動技術的高級形式, 匹配課堂教學內容是體育教師的根本任務與價值追求, 讓學生明白課堂教學的學練是有延伸與拓展的, 學練是有用武之地的, 如學校每年四月的田徑冠軍賽。 在跨學科主題活動競賽中, 可以融合德育、 美育、 勞動教育, 學科之間相互滲透, 突出體育, 實現生命教育、 生存教育、 生活美育的高度融合。 由體育組領銜的上海市學校體育課題 《以學生自我保護動作學練降低體育課傷害事故的實踐研究》, 就是融合物理、 數學學科知識, 進行自我保護動作設計, 以解決體育課傷害事故多發的問題。
四季輪回, 氣候迥異。 體育競賽活動要結合場地條件,因地制宜, 因時而動, 形成學校相對穩定的體育系列活動,確保年度學段體育活動競賽的連續性, 多樣性, 又體現互補性, 整合性。 如按照季節月份劃分的活動競賽, 三月廣播操隊列比賽, 四月田徑冠軍賽, 五月籃球聯賽, 六月棋類比賽, 九月體育節, 十月拔河比賽, 十一月跳繩比賽,十二月長跑比賽, 一月游戲節, 讓學生享受校園體育活動帶來的快樂。 陽光體育活動系列化, 為學生的運動需求提供多樣化選擇, 不同內容的體育活動競賽賦予不同的培養內涵, 在體育競賽活動中不同經歷可以提升學生內在的精神品質, 成為學生以后走向社會的強力支撐。
武能健身, 文能育人。 參加多樣豐富的運動競賽, 每位學生都有親身經歷的感受, 若能以文字的形式留存下來,書寫自己的精彩運動, 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是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學校以征文的形式, 要求人人參加運動, 人人樂寫感受, 以鮮活的文字, 完成了近十萬字的 《體育讓中遠學子更出彩》 校本征文集, 沉淀校園體育文化, 成為校園體育育人的風景線。
評價是促進學科發展, 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根本動力。 體育學科評價的核心導向就是評價是否有利于學生運動能力的提高, 健康行為的養成, 體育道德的樹立。 學科實踐評價中, 指標不一, 方向多樣, 體育教師要善于綜合多方評價要求, 整合評價要點, 形成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有效評價。
學生是鮮活的, 靈動的, 這就要求體育課堂的生態是健康的, 實施有效的評價是構建生態課堂的主要抓手。 對學生的評價既要基于學科要求, 更要基于學生實際。 良好的評價, 激勵學生更好成長, 激勵學生主動追求。 教學實踐中, 體育教師要即時評價, 發現學生的閃光點, 放大學生的閃光點, 激發學生的自信; 同時, 又要關注學生的進步度, 基于個人基礎, 只要是進步的, 哪怕一點點, 都要給予肯定的評價。
教師專業發展是學生成長的助推器, 要客觀重視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 教師專業發展是多方面的, 基于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 基于師德修養的養成, 基于教育教學方法的掌握, 基于育人方式的改變, 只有教師專業的卓越發展,才能做好學生的引導者, 促進學生個性健康成長。
評價的初心就是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 以培養國家未來需要的人才為己任, 學科核心素養是在育人的總前提下凸顯的具體要求, 體育學科有自己獨特的育人方式, 運動能力、 健康行為、 體育品德三者融合, 以健康第一為根本宗旨。
中遠學校體育課程模式的實踐證明, 只有立足學生個性成長, 夯實學生體能基礎, 打造學校體育特色, 提供多樣項目選擇, 豐富陽光體育活動, 科學適切個性評價, 才能解放我們的思想, 堅守我們的初心, 適應新課標新理念的落地需求, 讓體育學科成為學生終身發展的助推器, 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