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少慧 隋東旭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更加規范保護瀕臨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國務院批準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瑟賓節作為鄂溫克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 年入選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 年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瑟賓節節慶體育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由于歷史發展和現實因素的沖擊,處于瀕危的瑟賓節節慶體育文化正面臨消亡的處境。本文通過介紹瑟賓節節慶體育文化內容,探究鄂溫克族人民在山林狩獵時代的生產生活情況,調查瑟賓節在成功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其傳統體育文化挖掘和保護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期助力我國實現體育強國戰略,實現民族體育文化的繁榮發展。
關于瑟賓節起源的研究,《鄂溫克族瑟賓節保護全錄》(訥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17)中認為:“瑟賓節是由古老的熊祭儀式演變而來。”“熊祭”起源于鄂溫克族先民對熊產生的敬畏心理,認為人和熊有某種血緣關系,由此形成了禁忌約俗的祭葬熊骨的儀式[1]。“熊祭”過程中伴隨著唱歌、跳舞、喝酒、吃肉,與《太陽的崇拜者》這一小說中圖騰時期瑟賓節情形的描述基本相同,側面印證了這一說法。瑟賓節作為鄂溫克族的一個傳統節日,發展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瑟賓節大致經歷了5個階段,分別是起源階段、瀕于失傳階段、再度回歸階段、斷裂和沉寂階段、復興階段。改革開放后,這一節日在一系列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才得以恢復與重構,確定“瑟賓”為本民族節日名字,時間為6月18日,《彩虹》為節日主題歌舞,馴鹿為節日吉祥物。此外,瑟賓節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這一節日得以被有效地保護與傳承。
1.2.1 與軍事教育相關的節慶體育活動
自古以來,體育與軍事活動密切相關,即使是現代,在體育競賽中也可以看到軍事的印記,而軍事訓練中也可以看到體育的烙印[2]。在一定程度上,軍事活動催生了這些傳統競技項目,并得以保護與傳承下去。據《北史》第94 卷記載:“北室韋位于大興安嶺以北,……以射獵為務,食肉衣皮。”可見,那時已經開始從事簡單的射獵活動。又如正史中記載:“兵器有角弓楛矢,尤善射,時聚弋獵。”鄂溫克人將此技能用于抵御外族侵略的軍事戰爭中。在軍事征戰的背景下,套馬、賽馬[3]等與古老騎射相關的體育項目和搶樞、曲棍球、米日干車[4]等傳統競技項目得以產生并發展。
1.2.2 與宗教信仰相關的節慶體育活動
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在長期的狩獵生產過程中,鄂溫克人敬畏那些兇狠、殘暴的動物,并模仿動物的各種動作,以祈求捕獵順利、祛病消災,這些動作逐漸演變成了具有原始宗教信仰的體育舞蹈,熊斗舞、薩滿舞、彩虹舞等就是宗教信仰下的產物。薩滿舞是薩滿教的一種祭祀性的舞蹈,作為祈神護佑的一種巫術活動,經常在治病、春節期間表演,意在預祝來年豐收和慶祝薩滿盛會。彩虹舞是根據瑟賓節的節歌《彩虹》創作的集體舞蹈,其形成源于鄂溫克族對于自然的敬畏。熊斗舞是老少都能參與的傳統體育活動,熊斗舞的形成源于鄂溫克族人的圖騰崇拜[5]。瑟賓節中與宗教信仰有關的體育舞蹈還有天鵝舞、跳虎舞、野公豬搏斗舞等。
1.2.3 與生產活動相關的節慶體育活動
鄂溫克族以狩獵和捕魚為生,據北史記載:“射獵為務,……,地多積雪,懼陷坑阱,騎木而行。俗皆捕貂為業,冠以狐狢,衣以魚皮。”夏天用樺樹皮蓋屋,冬天穴居,可以看出,鄂溫克族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出了早期體育的雛形,演變成后來瑟賓節中的滑雪、賽樺皮船、圍獵比賽、投扎槍、射箭等[6]。據史料記載:“渡水則束薪為伐,或以皮為舟者”[7],可以推斷出已經掌握制造樺皮船的技術,后來演變成賽樺皮船運動。大雪過后,“騎木而行”,將木頭做成類似滑雪板的交通工具,在森林雪原中狩獵,后來這一行為演變成了瑟賓節中的滑雪運動。弓箭和扎槍既是他們的武器,又是生產工具,以提高生產效率為目的。圍鹿棋,又稱鹿棋,是鄂溫克人集體圍獵的生動演示,是在生活習俗基礎上進行創作而成的。還有搶銀碗,是根據鄂溫克族古老婚禮演變而來的展示力量與智力的競賽。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遵循整體性、活態性、永久性以及可展示性規律。整體保護既包括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擁有的全部內容與形式,又包括傳承人和非遺所處的生態環境。活態傳承則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方式和社會發展相適應,在不斷完善和發展過程中得到傳承。瑟賓節入選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節慶體育文化是瑟賓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堅持的原則和遵循的規律也適用于瑟賓節節慶體育。本文將從非遺本體、非遺傳承主體、非遺傳承載體3 個方面,分析瑟賓節節慶體育文化傳承發展中的現實困境。
非遺本體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是蘊藏在一切非遺文化形式背后的精湛技藝、獨特思維方式,以及與之相關的作品、工具等,非遺本體作為保護體系的核心,具有主導作用[8]。瑟賓節節慶體育是瑟賓節這一非遺本體的一部分,對其保護與傳承應該遵循創新發展原則,否則將失去產生之初的生機與活力。如薩滿舞,科學之風流入鄂溫克族后,薩滿舞就因失去祛病救災作用而被摒棄。創新發展是指瑟賓節節慶體育緊跟時代步伐,在保持原真性的同時進行創新,而并非被新文化所取代。瑟賓節雖作為盛會每年都舉辦,但更多是追求旅游文化帶來的經濟效益,缺乏對瑟賓節節慶體育文化本身的關注。改革開放后,在電視、網絡的現代文明沖擊下,人們開始學習符合大眾審美的現代體育,如籃球、羽毛球、拉丁、街舞等流行項目,漸漸疏遠了薩滿舞、熊斗舞、天鵝舞等受眾面很小,充滿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9],甚至將其當作落后文化全盤拋棄。瑟賓節節慶體育活動方式古樸,導致難以滿足現代人群對體育的需求,是造成瑟賓節節慶體育發展困境的關鍵因素。正如文化生態學視角下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應采取與時代相符合的主動積極、創新的保護思路[10]。
非遺傳承主體是指那些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有密切關系的人,通常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持有人[11]。非遺文化是由人或群體創造,也應由人所傳承和表征,如果傳承和承載的人不復存在,那么非遺文化也會消失[8]。鄂溫克族作為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古老民族,只能靠口耳相傳、親身示范或借助他族文字記載進行傳承。調查發現,作為鄂溫克族獨有的民間民俗節日,瑟賓節傳承人為本民族群體,一部分是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帶頭人,另一部分是各個節慶體育項目的代表人物。由于傳承機制不健全,之前通過練習者自然傳承的方式,已經難以跟隨時代的步伐,更多的是以學校為平臺進行傳承,但是受到現代文化的影響,多數學校民族特色不明顯。加上經濟效益低下,傳承保障不足,導致傳習人員只能被迫外出打工,對傳承工作也是有心無力。瑟賓節節慶體育面臨傳習人員流失、傳承人斷層的險峻局面,這對于鄂溫克族瑟賓節的傳承非常不利。因此,對瑟賓節節慶體育的保護也更要注重對人的保護,解決傳承人經濟效益低的現實問題,實現保人和保文化的平衡。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載體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文化遺產,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存在一個傳承載體[11],既可以是與非遺產生有關的生產空間、祭祀空間,又可以是日常生產工具和生活器皿,是外界認識非遺文化的直接感官途徑,是非遺文化整體保護的現實基礎,肩負著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任務[8]。瑟賓節節慶體育的傳承載體是鄂溫克族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以狩獵和采集為核心的生產生活方式,但隨著鄂溫克族人走出森林,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瑟賓節節慶體育的載體環境經歷了巨大變化,單一的漁獵、農業、牧業的生產形式逐漸落伍,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文明。一是漁獵生產方式逐漸被以旅游為代表的多元民營經濟所取代;二是原始宗教信仰正在被科學之風所取代。因此,隨著大量文化空間的消失,產生于鄂溫克族傳統生產生活的瑟賓節節慶體育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嚴重造成了非遺載體的缺失,阻礙了瑟賓節節慶體育的傳承與發展[1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群眾活動,非遺文化產生于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并滲透于各個領域,需要充分立足群眾進行傳承與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談到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時強調,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13]。瑟賓節節慶體育產生于鄂溫克族獨特的生活環境,必須依靠人對其自身所承載的文化進行創新,首先要求文化所在區域里的人要有文化自覺,擅長反思。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基本的認知,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勢[14]。因此,應將瑟賓節節慶體育納入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注入現代元素,對其活動內容進行進一步豐富,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多個瑟賓節節慶體育精華進行再創造,賦予體育新的文化生命,更好地滿足群眾體育需求,獲得強大的群眾基礎,增強文化自信。如赫哲族的魚皮球,正是在漁獵體育的啟發下,結合杜烈其、叉草球創造而來。可以采取與時代相符的積極、主動、創新的保護思路,將節慶體育融入鄂溫克族群眾日常生活中去,使其成為日常休閑健身的運動項目,吸引群眾加入,創造出適合傳承人傳承的環境,實現活態傳承。
非遺是以人為本的文化遺產,核心是文化傳承者,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和傳承的基石[15],要實現保人與保文化的平衡,應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多元認定模式,保證傳承人才的儲備。首先,重視民間教育傳承的學徒制方法。擴大傳承人的認定,建立傳承人保護機制,明確有技能并對瑟賓節節慶體育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傳承人的法律地位,給予他們榮譽、地位和物質方面的獎勵,減輕傳承人在經濟上的壓力,以便更好地激勵他們從事瑟賓節節慶體育文化的保護工作。其次,重視學校教育傳承。將瑟賓節節慶體育中的特色項目引進課堂,青少年作為傳承的主體,在體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在鄂溫克族民族文化普及和傳播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最后,傳承人兼職傳承。傳承人利用自己的社會資源,采取合理的傳承行動。如涂繼承老師既是非遺傳承人,又是鄉中心學校教師,利用自己的職務,多年擔任學校搶樞隊教練,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競技骨干。
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的保護方式主要有整體保護、搶救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除了對非遺本體進行保護外,對非遺傳承載體的保護也是必須的,也就是對其生存的生態環境進行整體保護。瑟賓節節慶體育的產生、延續和發展依賴于鄂溫克族獨特的社會土壤,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可以增加與自然、人文環境之間的關聯性。訥河市興旺鄉是鄂溫克族的主要聚居區,是瑟賓節的主要原生地之一,蘊藏著薩滿文化、民族語言、祭祀、捕魚等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資源,構成了鄂溫克人精神文化的復合體系,成為旅游開發的最佳資源。按照國家遺產“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建立生態保護區,就是保護瑟賓節節慶體育文化的土壤與根基,有利于提高鄂溫克族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
瑟賓節作為鄂溫克族的一個古老節日,融合了搶樞、搶銀碗、賽樺皮船、滑雪、射箭、賽馬、圍鹿棋等傳統體育項目,形成了獨具鄂溫克族特色的節慶體育文化,隨著社會發展和多元體育文化的入侵,瑟賓節節慶體育的傳承發展陷入窘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對瑟賓節節慶體育文化的傳承發展進行研究,在保留原真性的同時進行創新,使鄂溫克族群眾共同參與到保護隊伍中,樹立文化自覺,從而使鄂溫克族傳統體育文化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