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南 榮素紅
摘? ?要:新冠疫情沖擊了經濟發展,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挑戰。提升經濟韌性對于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基于演化理論從經濟應對沖擊時的抵御、恢復和創新三個維度出發,分析了數字經濟對于增強經濟韌性的作用路徑。研究發現,數字經濟通過提高經濟應對風險的抵抗力、恢復力和適應力來提升經濟的固有韌性和適應性韌性。
關鍵詞:數字經濟;經濟韌性;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061.5?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6-0025-04
引言
在疫情的沖擊下,數字經濟以高于GDP增速的態勢高位運行,在醫療、教育、科技等方面融合,使得經濟在面對挑戰時呈現出較強的韌性。數字經濟也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其廣泛的滲透力和融合力,支撐數字經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躍進,“補位”作用增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愈加凸顯。
近年來,關于經濟韌性的研究熱度較高,學者們在經濟韌性的定義、韌性的測度以及影響因素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當前提升中國經濟韌性和推動經濟轉型成為了眾多學者研究的重點,如何加速數字經濟與制造業、金融業等傳統產業的跨界融合,全面提高經濟韌性是經濟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數字經濟對于經濟韌性作用方面,我國目前的研究還比較少,還缺乏較為全面的框架來分析數字經濟對于提升經濟韌性的路徑分析。本文的目的是通過探析數字經濟對于提升經濟韌性的路徑來充實這一研究領域,進而拋磚引玉。
一、數字經濟實質內涵和特征
關于數字經濟的概念是經濟學家唐·泰普斯科特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最早提出的,并且引發了廣泛關注。隨著數字經濟的研究不斷深入,學者針對數字經濟的內涵、特性及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成為了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促進經濟增長、提升經濟韌性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經濟是全球未來的發展方向。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是為了我國經濟向高質量轉型升級,為了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也是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途徑。
(一)數字經濟的內涵
數字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上海市發布的上海數字經濟發展策略研究中指出,數字經濟是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是城市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隨著學者對數字經濟進行深入研究,對數字經濟的了解也更加成熟。數字經濟因其要素的多樣性,因此對于數字經濟的定義也呈現多樣性。從狹義上看,數字經濟包含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從廣義上看,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包含信息和通信技術領域的發展,還包括與數字技術相關的可以被數字化的其他產業和領域。
從數字經濟含義的角度,認為數字經濟是以信息產業為基礎,并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而發展起來的新業態[1];從其作用的角度,認為數字經濟、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可以加速提高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重構經濟發展和政府治理的新型經濟形態。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對于數字經濟的定義將其構成要素和作用結合起來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認為,數字經濟是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構經濟發展和政府治理的新型經濟形態。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后的主要經濟形態,實現了對原有經濟模式的顛覆性重塑,加速了產業結構升級和新業態、新模式的出現。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可以歸納其定義,將數字經濟定義為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信息通信技術為核心驅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其中包括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數字經濟的特征
數字經濟呈現出邊際收益隨著規模遞增的特性,這決定了其具有高成長性、強擴散性、降成本性等重要特征[2]。因此數字經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并會逐漸成為關鍵生產要素。數字經濟逐漸成為主導產業,會成為推動產業融合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根據數字經濟的構成要素和作用界定,確定了數字經濟具有平臺性、進階性等重要特征。
1.平臺性
謝富勝(2019)認為,數字平臺是具有收集、處理、傳輸、分配、交換與消費等經濟活動的數字基礎設施,具有巨大的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能促進社會生產與再生產順利進行。新冠疫情之下,平臺在交易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據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數字平臺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開創了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下行趨勢。數字平臺不僅為買賣雙方提供了交易場所,也成為了新的零售商。
平臺在數字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作為新的載體,對接供給與需求端,促進了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降低了交易成本。傳統業態依托“云平臺”創新了新的商業環境,打破了供應商與消費者的時空距離與溝通成本,使得企業信用不再和經營規模所掛鉤[3]。數字平臺化使得數據收集、分析和處理可以跨時空跨部門進行,為消費者提供定制服務,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2.進階性
《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2021)》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處于高速發展態勢,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8.6%。數字經濟正相比于傳統經濟具有較強的成長性和擴散性,數字經濟正以驚人的速度縱向延伸。從數字經濟發展來看,相比于數字經濟自身發展來看,又可分為不同的階段。4G下的傳統數字經濟和5G背景下的新型數字經濟,隨著技術的進步而迅速發展。數據開發利用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不斷產生信息知識的過程,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大數據應用實現了更高效率生產知識、產出更高質量的知識、更廣泛擴散和分享知識[4]。數字經濟不斷在各領域橫向拓展,2020年我國農業、工業、服務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8.9%,21.0%和40.7%。
二、經濟韌性的概念
韌性(resilience)的概念最早由生態學家holling(1973)提出,用來描述系統遭遇自然或認為干擾后能否維持現狀,或即使受創后能否迅速自我修復的能力。Wink(2014)將韌性理念引入到經濟中,表示一種避免、抵御或適應危機的能力,以及應對消極沖擊和不利條件的能力[5]。目前,對于Resilience大多翻譯為韌性、彈性、恢復力等,從譯意來看,對于該詞的理解主要強調經濟對于沖擊的接受和恢復能力而忽視了經濟系統自身的適應能力,即面對沖擊進化出一種特有的經濟抗體。
在經濟韌性的理論探討中,前期學者將經濟韌性界定為抵抗力與重構力兩種形態,即抵抗外部沖擊的能力和受到沖擊后重新組織內部資源,實現全新增長態勢的能力[6]。而徐圓認為,經濟韌性是一個涉及多個階段的調整能力,包括對沖擊的抵抗力、脆弱性或敏感性,從衰退中恢復的速度,受沖擊后進行適應性調整的程度等多個方面的能力。隨著研究的深入,對韌性的認識從工程韌性、生態韌性向演進韌性發展,演進韌性因此被定義為區域不斷調整自身社會經濟和制度結構以適應長期外部環境變化并持續增長的能力[7]。經濟的演進韌性的提出也突破了工程韌性和生態韌性的局限,使得經濟韌性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對沖擊的承受和恢復,而是能夠有效地演化和轉型,研究內容從提升經濟應對沖擊的能力轉向尋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以下研究基于演化韌性,確定經濟韌性在面對沖擊時能夠抵抗、恢復和適應,包括經濟免疫力、恢復力以及創造力三個方面。具體而言,分為兩個層面。第一,經濟的內在韌性,即經濟抵御風險的能力和恢復的速度和程度。第二,經濟的適應韌性,即經濟創新的能力。經濟抵抗力是指在面對沖擊時能夠抵抗和吸收沖擊的能力,經濟恢復力是指在沖擊之后經濟恢復的能力和速度,經濟創新力即沖擊之后經濟能否產生新的抗體以對抗未來新的沖擊,也表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數字經濟提升經濟韌性的作用路徑
在數字經濟和經濟韌性研究方面,我國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在數字經濟提升經濟抵抗力、適應力和重組能力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張迪(2021)論述了數字化轉型在對促進商業模式變革,提高產業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降低企業成本等方面的作用[8]。有學者認為,數字經濟的作用體現在邊際收益遞增、交易成本下降、市場作用增強和生產關系對立性減弱四個方面,經濟抵抗沖擊稱為前攝性行動,經濟的自我恢復屬于后攝性行動,經濟的重組與更新屬于習得性行動,經濟韌性的發展必須將三者有機統一起來。
在現有理論基礎上,我們選取抵抗、恢復和創造三個方面的經濟韌性因素。將經濟在沖擊中的抵抗力和恢復力確定為內在韌性,而創造力即適應沖擊并更新自身能力的程度和速度確定為適應韌性,從而分析數字經濟通過提高經濟的內在韌性和適應韌性提升經濟的整體韌性的途徑。
(一)數字經濟能夠增強經濟的內在韌性
在面臨不確定風險時,經濟如何在沖擊前將沖擊降到最小,在危機之后如何恢復、多久恢復和恢復多少是衡量經濟內在韌性的重要因素。數字經濟是靈活的經濟,能夠實現資源和要素在線共享,使企業在面臨沖擊時能夠及時做出決策和部署。數字技術、電子信息產業鏈提高了企業生產柔性,數字連接使各生產主體更加具有連通性,提高了生產系統對用戶需求的響應速度,從而增強市場適應能力。數字經濟使就業更加靈活、雇傭方式彈性化、就業的邊界擴大、人力資源策略更加靈活。
1.經濟恢復力取決于經濟結構、產業結構
數字經濟推動經濟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調整,數字經濟的發展使產業結構更加多元、經濟聯系更加密切,經濟結構更加平整,推動解決實體經濟結構供需失衡等結構性問題。數字經濟的平臺性使供需雙方通過網絡和平臺設施更易匹配,能夠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大數據精準匹配個性化需求,加快了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速度,加速消費結構升級。此外,數字經濟對擴大企業規模具有重要作用。數字巨頭迅速崛起,催生了高增長行業和龍頭企業。此類企業具有更為穩健的現金流以及更加完備的供應鏈,因此風險轉嫁能力和抵御沖擊的能力都比中小企業強。
面對各種自然沖擊、市場沖擊,響應速度成為影響經濟韌性的重要指標。數字經濟的發展使貿易過程數字化、交易方式虛擬化,提高了交易效率。數字經濟聚合了產業鏈的多種生產要素和多個環節,使得產業鏈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在產業鏈上企業互動過程中,企業獲取技術信息和知識的渠道更多、速度更快,提高了經濟效率和市場運行效率,有利于經濟形成內在的自我調節機制,提升了產業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2.數字經濟提升經濟恢復速度和強度的能力
數字經濟使得資源的流動和市場的進出更加自由靈活,經濟主體能夠比較充分地競爭,資源配置效率大大提高[9]。強有效的經濟聯系網絡、信息基礎設施能夠增強經濟的流動性,其高流通性的特點會增加經濟的恢復力。此外,依托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與傳統經濟深度融合,線上與線下融合,能夠緩解供應鏈與消費鏈中斷的風險,使消費市場即使在受到沖擊之后也能迅速復蘇。因此,在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同時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了經濟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了經濟抵抗沖擊的能力,以及在受到沖擊之后能夠提高恢復速度。
(二)數字經濟提高經濟的適應韌性
1.數字經濟模式有效推動了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及組織創新
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決定了經濟韌性的高低,數字經濟匯聚了產業、資金、人才和技術,大幅提升了創新能力使創新創業活力持續釋放,增強了經濟在危機中轉型的能力。數字經濟下,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使得生產組織扁平化、網絡化。與傳統縱向一體化的經濟模式相比,數字經濟降低了生產主體之間的交易成本,緩解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擴大了生產要素配置范圍,讓各生產主體可以利用網絡進行協同。此外,數據被多個主體使用,使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受傳統資源要素所面臨的稀缺性約束,在數字經濟滲透與融合不斷加深下,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協同發展,新的產業和技術不斷出現,進一步促進經濟韌性的提升。
2.數字經濟優化了治理環境和創新環境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實現良好治理的重要促進因素。它消除了傳統公共管理中信息不完全所帶來的高公共行政成本,并大幅降低了公共治理的經濟成本和社會成本,為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5]。數字經濟下,市場的調節作用增強,網絡平臺和大數據分析促進了信息的公開和匹配,供需雙方可以通過市場得到公共透明的信息披露,市場調節的盲目性降低,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
3.數字經濟正逐步成為普惠經濟
數字經濟的進化性特征呈現高成長強擴散性,當前正逐步成為普惠經濟。在數字經濟助推下,以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型服務業態逐漸呈現出普惠化特征,且隨著信息獲取、數據存儲成本的逐漸降低,越來越多的企業可以低成本實現技術創新。數字經濟產生的知識和技術溢出效應,孕育了大量的交易平臺和創新平臺,以創新平臺為代碼和內容制作者開發應用程序和軟件創造環境。而開源的信息和知識有利于新的知識和新模式的出現,能夠在沖擊后以最快的速度恢復,并創造出一種更具韌性的經濟模式,致使經濟的免疫力得到提高。
四、對策建議
數字經濟在各行業的融合使經濟更具韌性,從微觀來看,使企業有了更開放的組織構架,經營方式得到改善,要素的配置效率得到提高,生產成本得以降低,取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從宏觀看,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得到優化,政府治理能力得以提升,市場有效性增強,經濟風險控制能力提升。
要加強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以5G為引領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速數字經濟新基建,優化布局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支持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技術的應用和創新。
要加強數字開放共享。提高產業數字化水平,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提升傳統產業性能、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全面推進信息通信技術突破,提高數字經濟創新能力。做好軟件基礎技術、通用技術、前沿技術等研究,不斷提升國產軟件穩定度和成熟度。做好數字經濟頂層設計,制定經濟發展戰略規劃。
政府要制定頂層規劃和規則來引導數字經濟發展方向,持續優化數字經濟發展環境,推動數字經濟頂層設計進入科學合理的運行軌道,推動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支持數字經濟細分領域的發展,提升政府數字治理水平,推進城市數字化和數字化政府建設。
參考文獻:
[1]? ?王玉柱.數字經濟重塑全球經濟格局——政策競賽和規模經濟驅動下的分化與整合[J].國際展望,2018,10(4):60-79,154-155.
[2]? ?宋洋.經濟發展質量理論視角下的數字經濟與高質量發展[J].貴州社會科學,2019,(11):102-108.
[3]? ?鐘敏.國際數字經濟測度的實踐經驗及中國的戰略選擇[J].經濟體制改革,2021,(3):158-165.
[4]? ?唐要家,唐春暉.數據要素經濟增長倍增機制及治理體系[J].人文雜志,2020,(11):83-92.
[5]? ?曾冰,張艷.區域經濟韌性概念內涵及其研究進展評述[J].經濟問題探索,2018,(1):176-182.
[6]? ?張振,趙儒煜.區域經濟韌性的理論探討[J].經濟體制改革,2021,(3):47-52.
[7]? ?陳夢遠.國際區域經濟韌性研究進展——基于演化論的理論分析框架介紹[J].地理科學進展,2017,36(11):1435-1444.
[8]? ?張迪,溫利華.“雙循環”背景下數字化轉型對我國經濟韌性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1,(13):189-192.
[9]? ?王姝楠,陳江生.數字經濟的技術—經濟范式[J].上海經濟研究,2019,(12):80-94.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