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華
摘? ?要:我國執行不能案件退出機制尚未健全,破產程序未被充分利用,距離徹底解決執行積案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執行程序和破產程序的銜接存在移送審查標準模糊、缺少簡易銜接程序、相關費用銜接不暢等實踐操作層面的現實困境。因此,應從移送的審查標準、簡易銜接程序、執行費用的清償三個方面對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銜接進行完善,從而對提高程序銜接的適用率、優化執行不能案件退出機制、改善社會對破產程序的接納能力、維護司法公正和效率有所裨益。
關鍵詞:民事執行程序;破產程序;程序隔閡
中圖分類號:DF5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6-0154-04
執行案件移送破產審查(以下簡稱“執轉破”)是解決我國“執行難”問題的特有法律制度,自正式出現至今已有8年多。其重要作用之一是為執行不能積案提供退出路徑。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宣布我國已經實現基本解決執行難這一階段性目標。2019年7月,中央政法委在《關于加強綜合治理從源頭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的意見》中亦強調,需要重視執行和破產程序的銜接,打破執行案件轉入破產重整、和解或清算程序之間的程序隔閡。實踐中,為提升銜接程序的使用率,司法機關辦案人員在辦理執轉破案件過程中被賦予釋明權。但實踐證明尚未產生良好效果,辦案人員在向當事人進行釋明后,當事人啟動銜接程序的意愿仍然較低。
一、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銜接的概念
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的銜接建立在我國民事訴訟法和企業破產法的基礎之上。目前我國僅有企業破產法,因此程序銜接啟動的主體是企業法人,而不包括公民和其他組織。另外,民事執行程序和破產程序都是強制還債程序,在解決債權債務關系方面可以優勢互補,二者的順利銜接是執轉破制度發揮活力的關鍵。兩個程序銜接的前提是有已經生效且進入執行程序的法律文書,適格主體是資不抵債、喪失償債能力的債務人,發生事由是存在債務人執行不能的事實。債務人非故意不履行義務,且已不具備清償債務的能力;通過當事人申請來啟動執轉破程序。由此,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的銜接可以定義為:生效裁判文書執行過程中或清償期已屆滿時,債務人執行不能,法院依申請將案件由執行程序轉入破產程序的法律程序[1]。
二、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銜接的困境
(一)移送審查標準模糊
關于執行案件移送審查的標準,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案件移送破產審查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2017年《指導意見》)具體規定了三個要件:被執行的主體是企業法人,相關當事人提出書面申請,被執行人喪失清償能力。理論上,進入強制執行程序的案件,除債務人有財產可供執行的“老賴”執行難情形外,大部分便是執行不能的情況,后者一定程度上已經符合破產的條件,因此執轉破的條件與我國《企業破產法》所規定的破產條件具有高度相似性[2]。然而,執轉破和破產程序當下的共同困境是啟動難,規則的模糊性導致法院在審查時缺乏可操作性的依據。
直到目前我國仍未形成統一的具體審查標準,這導致以下問題。一是在某些地區執行法院作為負責將裁判結果執行到位的法律單位,其本身不具備審判業務人員,而審查適用破產程序案件對法官的專業性要求較高。因此,在執行案件數量龐大的背景下,本就缺乏專業經驗的執行法官在有限時間內難以確定案件的具體屬性,加之缺乏具體操作規范和審查標準,進一步加大了其工作難度。另一方面,一些試點地區的地方法院在2017年《指導意見》的指導下嘗試制定了更為具體的審查執轉破案件審查規范。例如,浙江省高院要求的審查標準是:執行法院在窮盡財產調查措施,同時已經采取強制執行措施的前提下,決定是否適用程序銜接;廣東省高院在同浙江省高院相同要求基礎上,還要求債務人能夠支付破產費用等。這些具體規定明確了本地執行法官判斷案件是否進入“執轉破”的標準,其各自的實踐也為我國制定較為詳細的審查標準提供了借鑒。但是各種標準中細微的差距往往會導致一個地區程序銜接工作的好與壞,從而造成全國各地之間實踐差距較大,不利于涉及多個區域的案件審查工作,對債務人影響尤其重大。
(二)缺少簡易銜接程序
案件的繁簡分流是提高審判效率的重要方法。破產程序在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銜接中扮演著解決債權債務關系的主角。破產程序在司法實踐中使用率不高,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的銜接作為將案件引入破產程序的銜接機制也沒有得到充分運用。這其中包含各方主體對破產程序的“回避”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作為法律和經濟的融合,破產程序本身具有復雜性。在破產清算、重整、和解三種破產程序中,無論選擇哪種都會經歷時長至少半年的審理期。以破產清算為例,需要經過當事人申請、法院受理和通知,債權申報、債權人會議召開,進入破產清算,債權人受償的過程。同時還需要兼顧法律公平和社會影響,處理好法院裁決和經濟發展的關系[3]。第二,破產案件的復雜性對法官的專業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理想狀態下破產案件審判周期都需要至少半年之久,而破產案件往往包含著復雜的經濟問題,在具體審理時,又會涉及債權人債權、股東權利、企業職工安置、債務人人權保障等社會問題。在司法資源向執行程序嚴重傾斜現狀下,破產審判隊伍的人才供給和專業化程度都有所欠缺,加之法官本身的畏難情緒,便難免出現能拖則拖、當斷不斷的情況,降低了審判的效率。而且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長期以往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前述兩點是基于破產案件案情較為復雜的前提下對破產程序復雜性阻礙執破銜接程序的論述。那么,在案情較簡單明晰時,一般破產程序的審判效率是否會提高?答案應是否定的。由于破產程序只有單一的普通審判程序,沒有簡易程序,因此無論案情繁簡,一律按照同樣的流程審理。一方面,法官必須按照既定的復雜流程進行操作;另一方面,當事人以簡單案情適用復雜流程而不能盡快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還會存在財產因時間久而減損的風險。因此,簡單破產案件適用一般破產程序性價比低下。鑒于此,一些地方法院對簡易程序進行了探索。但放眼全國,仍需要國家制定統一且具體的案件繁簡分流標準,并將其納入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銜接的制度完善過程中。
(三)相關費用銜接不暢
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銜接中的費用問題不僅關系到債務人可償還債務的多少,還會對權力機關能否推進程序運轉產生影響。“費用難題”主要集中在申請執行費用和費用的清償順位及金額上。2017年《指導意見》第15條是對執轉破相關費用銜接的規定,但僅規定了執行程序中產生的評估費等項目,尚未提及申請執行費用的清償方法。申請執行費用在執行程序中由債務人承擔,但啟動程序銜接機制后應當在執行中還是破產中清償、清償的順位以及清償的金額如何均無依據,各地法院的實踐也有較大差異。
對清償的階段,大多數法院在啟動執轉破之后將申請執行費用并入破產程序中,作為一種債權或費用向執行法院清償,方法主要是在被執行人可供執行財產中予以保留或扣除。但是申請執行費用的清償順位在實踐中呈現多樣化和隨意性,若不及時作出統一規定,將會在實踐中引發當事人不滿。現有清償順位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當債務人有一部分可供執行的財產之后,執行法院或破產法院從這一部分財產中先行扣除,是一種變相的優先清償。二是視申請執行人獲得債權的緊迫性而定。例如,申請執行人待實現的債權是其基本生活保障的費用或因某些緊急情況而迫切需要實現債權,此時法院在申請執行費用的清償順序上進行讓步,優先解決當事人的迫切期待,靈活處理清償申請執行費用。但實踐中不能保證執行法院或破產法院對該種情況完全把握,在沒有硬性規定的情況下難免出現法院為盡快結清申請執行費用、保證自身運轉資金的充裕而不考慮當事人現實情況的可能。
在清償金額方面,因2017年《指導意見》規定的缺漏,導致實踐中存在不確定性。執行法院最直接的做法是按照申請執行人申請的標的額來確認申請執行費用,但需要考慮到,當案件從執行程序轉入破產程序后,民事執行程序尚未完成申請執行人期待的任務,其又已經被破產程序吸收,如果讓被執行人同時承擔申請執行費用和破產費用,將導致被執行人財產減損,在法院和雙方當事人之間顯失公平。實踐中還存在的一種做法是按已經執行到位的款項和申請執行金額的比例進行執行費用的清償,此種做法實際上更能為當事人所接受[4]。無論如何,在執轉破相關規定沒有明確的情況下,各地法院僅僅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小心試探,而這種試探的代價可能是同案不同判、是以當事人的財產權益為代價的。
三、完善我國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銜接的對策
(一)明確移送的審查標準
現有審查標準的抽象化和多樣化,使涉及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銜接的案件移送工作遇到障礙,法官在開展工作時無從下手。所以,應當確立和細化可操作性的程序銜接案件移送審查標準,具體可以分為執行法院和破產法院的審查標準。
執行法院移送程序銜接案件的審查標準需要進一步細化。適用程序銜接的案件首先應當符合被執行人資不抵債、喪失清償能力,即案件已執行不能。該細化實質上是對執行不能案件認定標準的把握,需要嚴格考察以下幾個條件。第一,必須是已窮盡財產調查手段且已經采取強制措施,在法官內心達到確定被執行人已經沒有清償能力的標準。這在與對老賴“執行難”案件的對比下會顯得格外清晰。若被執行人在受到強制措施的約束后依然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此時繼續對其采取強制措施不但會限制其經濟再生的能力,而且債權人也得不到很好的受償。第二,被執行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確為誠實而不幸的債務人。“相當長一段時間”可以與適用終本程序后法院進行財產復查期限相契合,以三年為宜,必要時可以進行適當縮短;或借鑒目前個人債務清理(類個人破產)中的處理措施,在被執行人所涉案件被定性為執行不能案件后,經執行法院審查后移送破產程序,破產程序中被執行人財產對債權人進行公平清償后,被執行人接受一定的考察期,在考察期內若債務人經濟沒有得到好轉且無過分消費行為,即對剩余債務進行免責,終結債權債務關系[5]。
破產法院接收案件的審查標準也應當進一步明確,破產法院的審核宜將簡單的實質審查和詳細的程序審查相結合。一方面,執行人員在將執行不能案件移送破產程序時,因其本身審理破產案件的專業化水平有限,為保證所移送案件確實需要進入破產程序,由破產法院按照破產條件進行簡單的實質審查是有必要的。這樣既可以保證案件適用破產程序的適當性,又不會因為過于詳細的審查而浪費破產法院的司法資源。另一方面,程序銜接的精細化操作需要嚴格的程序規范,案件材料是否齊全事關案件的定性,事關破產法院能否公平處理被執行人的剩余財產、平衡債權人的利益,因此要進行詳細的程序審查。
(二)設立簡易的銜接程序
2017年《指導意見》中沒有關于審理執轉破案件的簡易程序。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后,2018年最高院《破產會議紀要》中提出,我國破產相關立法中需要建立破產案件的繁簡分流機制,為執轉破簡易程序的建立提供了制度導向。在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銜接的視角下,程序銜接簡易程序與單純的破產簡易程序有所不同,程序銜接簡易程序是破產程序對執行程序成果的吸收,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與民事案件類似,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銜接的案件也存在繁簡之分,不同之處在于,民事訴訟程序中有簡易程序和小額訴訟程序,案情簡單、標的額小的案件可以選擇這兩種高效的訴訟程序,而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銜接以及破產程序只有普通程序,無論案情復雜與否都需要走完整個普通程序,于司法資源而言是一種過度消耗,對于案情簡單、事實清楚、涉及金額小的案件當事人來說是訴訟成本的增加,造成各方對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銜接的消極態度。程序銜接簡易程序則可以起到節省司法資源、提升審理效率等作用,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具有天然的內在聯系,作為個別執行和概括執行,民事執行程序和破產程序都需要對被執行人的財產進行查控。民事執行程序中對被執行人財產的變價處置,可以為后續破產程序中通過債權人會議表決債務人財產處置方式提供便利,甚至可以省略而直接進行財產分配,這種內在聯系使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的銜接更為緊密。
具體而言,程序銜接的簡易模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程序設計。其一,明確程序銜接簡易程序的案件適格標準。目前存在以案件金額大小確定和以復合條件確定兩種觀點,筆者建議采取后者。借鑒民事訴訟簡易程序的成功實踐,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銜接簡易程序的適用條件可以從案件標的額、債權人數量、債務人可供執行財產總額等方面進行界定。此外,當事人合意將案件適用簡易程序的,只要不違反強制性規定,也應予以支持。其二,需要縮減程序時間。因為民事執行程序和破產程序存在功能重合,執行法院確定執行不能后,實際上對債務人財產狀況、債權人債權情況已經非常熟悉,法院和當事人之間的“磨合”也已基本形成,此時可以適當壓縮債權人申報債權的時間和選定破產管理人的時間,適當減少相關公告的次數,加快程序進度[6]。其三,對公告和送達的程序進行簡化。傳統媒介不僅效率低下,而且面臨當事人躲避、拒收的窘況,而通過公共媒介、電子媒介、互聯網等進行公告和送達能夠大大提升效率[7]。其四,根據程序的繁簡調整訴訟費用。其五,需要建立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銜接簡易程序的救濟機制。當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案件不應適用簡易程序時,應當及時將案件轉入普通程序的范疇內進行審理;當當事人認為簡易程序損害其權益并有證據能證明時,應當給予其諸如可以提出上訴等救濟途徑。
(三)細化執行費用的清償
申請執行費用在破產程序中的清償數額和清償順位,需要根據該“費用”的性質來確定。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銜接申請執行費用的定性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申請執行費用是“費用”,應根據財產狀況隨時清償;另一種認為是“債權”,應根據清償順位清償。本文贊同前一種觀點。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在交易之時就應當認識到潛在的信用風險。當風險發生時,為了解決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財產權益問題,公權力機關付出了成本,需要債權人和債務人為此“買單”,因此雙方需要就自己的行為向幫助其解決問題的公權力機關付出費用,而這種費用優先于其自身權利。
對于費用清償階段申請執行費用能否為破產費用所吸收?筆者認為是不能的。在民事執行與破產程序銜接的語境下,民事執行程序中的一些成果為破產程序所吸收使用,且在進入破產程序前存在一部分已經執行到位的財產,這些屬于執行法院已經完成的執行工作。需要考慮到,執行法院和破產法院有時并非同一法院,此時如果破產費用吸收申請執行費用,那么前一執行法院的工作成果便得不到回報。因此,執行法院有資格獲得回報,該筆執行費用應當成為案件全部費用中獨立的一份,獲得隨時清償的資格,但為了清償的方便,可以與破產費用在最后一同計算。在清償的金額方面,筆者認為按已經執行到位的款項和申請執行金額的比例進行申請執行費用的清償更為妥當[8]。
對于費用清償的順位,一般認為,在正常情況下,執行法院可以獲得優先清償申請執行費用的資格。但當債權人迫切需要該筆費用作為基本生活保障時,或者有其他迫切實現債權的事由時,就需要考慮到法院不能掌握全部債權人實現債權的迫切性需求,所以可以在此類債權人向法院說明情況后,使申請執行費用的清償后于該債權人債權的清償。
參考文獻:
[1]? ?張善斌.破產法研究綜述[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523-524.
[2]? ?曹守曄,楊悅.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的銜接與協調[J].人民司法,2015,(21):23-28.
[3]? ?郭婧祎.破產程序簡化的理論探究[J].求索,2018,(2):129-139.
[4]? ?王雄飛.執行和破產程序銜接具體法律問題研究——基于浙江的執破銜接工作實踐展開[J].法律適用,2019,(15):98-104.
[5]? ?王啟江.執行工作長效機制建構下的立審執銜接問題研究[J].法律適用,2019,(11):30-40.
[6]? ?劉旭東.執破銜接視域下“執轉破”要點透視及規范進路[J].河北法學,2019,(4):172-184.
[7]? ?王欣新.以破產法的改革完善應對新冠疫情、提升營商環境[J].法律適用,2020,(15):61-71.
[8]? ?范志勇.論“執轉破”的啟動與程序銜接[J].商業研究,2019,(7):143-152.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ivil Execution and Bankruptcy Proceedings in China
Yu Hua
(Beijing Aerospace Automatic Control Institute, Beijing 100854, China)
Abstract: The withdrawal mechanism of the case of inability to execute in China has not been improved, and the bankruptcy procedure has not been fully utilized.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the goal of completely solving the backlog of execution cases. There ar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xecution procedure and the bankruptcy procedure, such as the vague transfer review standard, the lack of simple connection procedure, and the poor connection of related expenses. Therefo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ivil execution and bankruptcy proceedings should be improved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review standard of transfer, the simple connection procedure, and the payment of the execution costs, so as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rate of the procedure connection, optimize the withdrawal mechanism of cases that cannot be executed, improve the acceptance ability of the society to the bankruptcy proceedings, and maintain judicial justice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 civil execution procedure; insolvency proceedings; procedural estrangement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