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峰 陳星竹
摘? ?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藍圖的具體寫照,其中以人民為中心是始終貫穿“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主引線,也是其最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為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筑牢物質基礎,是為夯實人民民主的政治根基,也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在社會發展中對保障和改善民生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這一切都蘊含著在建設美麗中國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目標宗旨。
關鍵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人民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B023.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6-0145-03
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性質、宗旨和具體實踐都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因此,中國共產黨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謀劃和部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發展戰略的主引線,強調要把人民的主人翁地位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各方面和各環節,并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以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其核心出發點、落腳點。從這個意義上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繼承和創新。
一、現代化經濟體系為以人民為中心提供物質基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根本著眼點在于實現和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謂利益,究其根本就是滿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各種需要。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經濟建設作為工作中心,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來滿足人民多樣化的需求,推動我國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如今,我國生產力迅猛發展,國民生產總值顯著提升,在一些領域的生產與創新能力已經排在世界前列。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擺在我們眼前,迫切需要我們解決。這一問題不僅制約了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而且成為制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針對當前的國情,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科學論斷,提出要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貫徹新發展理念不動搖,始終把經濟建設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引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拔高、效率提速、動力轉變,實現高質量增長,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這樣看來,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直接目的是做大做好物質基礎的“蛋糕”,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民需要,使人民共享量大質優的“蛋糕”,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物質基礎。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要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物質基礎,而且必須發揮好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和創新性。因為人民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唯物史觀認為“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人民群眾不僅是價值主體,更是實踐主體。脫離人民群眾,在經濟建設的實踐中就沒有了根基,就喪失了動力之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是發展方式的革新,更是人民思維方式和觀念的更新,其根本動力始終來自人民群眾。因此,在實踐中,應該把尊重社會客觀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統一起來,堅持“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調動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激發全社會的參與感和創新能力,努力回應好人民群眾的美好訴求。
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以人民為中心夯實政治根基
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因此,構建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必然要求發展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
社會主義民主必然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另外,“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她沒有黨自身的特定利益,而只有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正是人民至上、人民利益第一的無私性從根本上決定了其統領的國家必須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在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前提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推動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建設,夯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根基。
現如今,國際反華勢力對中國和平崛起仍然敵視,不遺余力抹黑中國,宣揚“中國威脅論”,竭力想將西方的民主、文明模式灌輸給中國。但是,西方的民主歸根到底只是少數人的民主,只是用來維護少數人利益的工具。對此,我們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動搖,夯實人民民主的政治根基,確保為民用權、為民謀利。以人民為中心貫穿在我國政治制度的全方位、各環節,為保障人民主人翁地位、行使權利提供有效保障。在深化改革的實際中,要通過政治協商、民主選舉和決策、輿論監督、法律訴訟等,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另外,要在轉變政府職能的同時,打造服務型政府,使權力運行程序規范,受公眾的監督和相關機構的制約,擴寬人民管理國家和公共事務的渠道,為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真實表達自身訴求提供有效途徑。
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傳播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提供有效途徑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社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文化。因此,在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文化建設也必然要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展開。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毛澤東同志曾提出,“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在改革開放階段,中國共產黨結合具體國情,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融入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以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方式探索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途徑。在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四大之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始終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核心,強調文化建設不僅反作用于物質文明建設,創造更多的物質文明財富,還對全體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修養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積極影響。黨的十五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建設有中國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并確立了文化建設的綱領。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文化建設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影響,在奮斗目標中突出了文化建設,并對提高全體中國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養提出新要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寶貴經驗,并從多方面進行科學部署,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綱領性指導。步入新時代,文化建設工作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文藝究其根本就是人民的文藝。”因此,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的實踐中,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其根本立場和鮮明特點,還成為其繁榮昌盛的關鍵所在,這也集中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更是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工作的根本立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僅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建設的外延,而且還為其發展提供精神支撐。必須將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貫穿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各方面,從而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為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傳播提供有效途徑。
四、以人民為中心要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黨的十九大報告系統展示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突出了人民群眾的重要性:既是歷史的偉大創造者,更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這就要求各級黨員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員必須把人民中心思想融入進保障和發展民生的各方面。同時也鮮明地指出了發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斷提高民生福祉,發展的根本力量源自于人民群眾,發展的過程中必須為民謀利益、為民解憂慮,不斷補齊民生短板,保障社會公平正義。這進一步呈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基本內涵和價值追求,并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會建設擢升到全局高度,作為黨和國家的重要事業矢志不渝地奮斗;也將中國共產黨的治國理政觀念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會建設結合起來,為今后的社會建設工作指明方向。
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景要求我們必須在社會建設的過程中,把人民群眾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放在首位,將人民中心思想揉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中。同時,更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在利益分配、公平正義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必須緊緊把握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想民眾之所想、憂民眾之所憂;必須大力發展國民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必須進一步增加人民收入,建立健全完善的社會服務和保障體系,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完善健康服務水平,為人民提供高質量的健康保障;必須把群眾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對待,堅持滿足群眾基本生活和基本權益的民生底線,充分發揮政策托底作用,搞好基礎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設工程,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五、美麗中國建設中蘊含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宗旨
生態文明建設既與經濟發展、政治進步、文化繁榮、社會穩定環環相扣,又是民心所向、民意所在,關乎人民福祉,關系千秋萬代。在我國建設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黨中央和國家領導人都不斷強調,想要人民健康生活、社會穩定發展,那就離不開生態環境和資源能源的保護。毛澤東同志在1956年就提出“綠化祖國”的口號,認為生態環境事關世世代代,要為我國人民的生活學習工作打造清新美麗的環境。鄧小平同志在1983年再次強調,綠化祖國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二十年,堅持一百年,堅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干下去”。在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江澤民同志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明確指出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是實現人類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的協調,絕對不能走先污染環境,再重金治理環境的路子。黨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初步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要求。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四個字首次浮現,并將其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要求中。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不僅涉及經濟方面,“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生態文明建設既要符合當代人的生產生活要求,又要考慮后代的生存需要,為后代營造清潔美麗的家園。習近平同志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推進我國生態文明體制變革,建設美麗中國,并將“美麗”一詞列入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中。歸根到底,建設美麗中國的著眼點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最終目的是要使人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滿足感。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實踐中堅持人民中心思想,說到底就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態需要,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福祉。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總結過去中國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五位一體”總布局,為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全方位、系統化的保障。其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為以人民為中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并決定,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夯實人民民主的政治根基;又決定,必須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進一步促進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傳播,從而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中更好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歸根到底是要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要求必須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全體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中有更多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同時,為滿足當代人“綠水青山、藍天白云”的美好愿景和為后代營造綠色家園的需要,必須加快建設美麗中國的步伐,早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總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深刻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意蘊,必能帶動人民群眾為早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57.
[2]?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3]? ?中國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89.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
[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7.
[6]?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7]?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
[8]? ?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86.
[9]?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
[10]? ?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03.
[責任編輯? ?彥?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