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靜 劉祎寧 馮紫薇
摘要:作為數字鴻溝的關鍵預測指標,數字素養的提升不僅對青少年發展至關重要,也是我國教育信息化和“十四五”規劃中的重要戰略。該文旨在考察我國不同地區青少年的數字素養現狀與差距,剖析數字素養教育的現存問題與不足,并在深描基礎上提出建議措施。該研究采取立意抽樣方法,針對來自東部和中西部地區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6位中學生開展深度訪談,并借助NVivo12軟件對訪談資料進行數據編碼和定性分析。結果發現:我國青少年數字素養水平亟需提升,且東部與中西部青少年的數字素養差距明顯,主要體現在數字內容創造、數字化學習和信息素養層面;目前數字素養教育的主要問題在于,智慧校園建設尚不夠豐富和智能化、課程不被重視且課程體系建設不足、社會支持有限等三方面。該文建議,未來需不斷完善我國數字素養的測評框架,重點培養學生的數字內容創造、數字化學習、數字安全等技能;數字素養教育需在拓展技術應用場景、課程體系建設、構建多方協作聯動機制等方面加強努力。
關鍵詞:青少年;數字素養;數字素養教育;深度訪談;NVivo分析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智能媒體與兒童認知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8AXW005)、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項課題(課題批準號:2023VZH033)階段成果。
作為教育信息化發展中的重要維度和縮小數字鴻溝的關鍵指標,數字素養已成為各國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美國、歐盟、新加坡等發達國家早已啟動了培養國民數字素養的相關舉措[1]。事實上,提升全民數字素養,不僅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更是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舉措。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已明確提出,要加強全民數字技能教育和培訓,盡快提升公民的數字素養。2021年11月,中央網信委發布《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對如何提升我國公民的數字素養和能力,給出了國家層面的呼吁和方案。作為兼具數字土著與未來數字公民雙重身份的青少年群體,加快培育并提升其數字素養,是彌合我國不同地區、不同階層兒童之間數字鴻溝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國發展教育信息化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向[2]。
2020年以來,我國公民的數字素養提升較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較低水平。根據社科院調研報告,我國青少年數字素養的總體水平較低,亟需提升[3],并且面臨雙重挑戰:其一,青少年的數字素養在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發展不均,尤其在技能、思維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4];其二,我國的數字素養教育不被重視,在現行教育體系中位處邊緣,缺乏標準化教學體系,在校園應用、課程建設、師資力量等各方面均有欠缺。那么,我國青少年數字素養教育的現狀究竟如何,東部和中西部的差距體現在哪里?未來該如何有效提升青少年的數字素養,并改善現存教育的不足?
基于上述問題,本文擬對我國東部、中西部地區的中學生進行深度訪談,采用NVivo進行三級編碼,以比較不同地區青少年的數字素養差距,考察我國數字素養教育現狀及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為我國數字素養的教育實踐和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一)數字素養的定義及框架
1994年,阿爾卡萊(Y.Eshet-Alkalai)最早提出“數字素養”概念[5]。1997年,吉爾斯特(P.Gilster)提出較為完善的數字素養定義,即“理解并讀懂通過電腦顯示的各種數字資源及信息真正含義的能力”,簡稱數字時代的素養[6]。2017年8月,國際圖聯(IFLA)發布了《國際圖聯數字素養宣言》,這是關于數字素養的首次國際系統宣言,闡明了數字素養是“利用數字工具并發揮其潛能的能力”[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為,數字素養涵蓋了以往的信息素養、計算機素養、ICT素養和媒介素養,是“通過數字技術安全適當地獲得、管理、理解、整合、溝通、評價和創造信息的能力”[8]。中央網信委對“數字素養”的界定為:數字社會公民學習工作生活應具備的一系列素質與能力,包括數字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數字社會責任等[9]。
隨著數字素養概念的豐富和完善,數字素養逐漸成為一個快速發展的知識領域,受到傳播學、社會學、教育學等諸多學科和業界的關注,成為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概念,表1呈現了當前學界認可度較高的幾種概念框架。

綜合以往研究,本文認為數字素養是媒介素養、信息素養、數字技能等相關概念在數字時代的豐富與發展,集中反應了現代公民在數字社會中應該具備的應用技能與基本素質,主要包含設備與軟件操作、數字內容創造、數字化學習、數字參與、數字安全、信息素養等六大維度。
(二)數字素養教育
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與發展,眾多發達國家和組織對數字素養教育開展了積極的探索,集政府部門、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機構、圖書館行業組織的多方之力支持本國數字素養的研究和教育實踐[16]。多年來,美國依托國家寬帶計劃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了多個數字技能培養的全民項目,分別聚焦科學思維素養、金融素養、空間科學素養等課程體系,并逐漸建立了包含政府、教育機構、協會、企業在內的社會支持系統,基本形成了全民數字素養教育模式[17]。澳大利亞、英國、新加坡在國家數字戰略中專門制定了數字技能培養目標,并通過開展數字技能的課程培訓來推動落實數字素養教育。其中,英國多家圖書館協會在組織一系列數字素養實踐活動的同時,還開展了大量數字素養的相關研究,包括數字素養的教育機制、課程體系、測評框架、團隊與機構建設等[18]。加拿大、荷蘭、挪威則是將數字素養納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開設數字素養教育相關課程并將數字素養與其他課程相融合,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水平[19]。由此可見,西方國家很早就已聚焦數字素養教育研究,已建立了相對完善、成熟且適合本國公民的數字素養教育模式,其數字素養教育實踐主要圍繞數字化硬件設施、課程體系、合作機制等方面廣泛開展,這為本文考察我國數字素養教育的現存問題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礎和邏輯起點。
相較之下,我國的數字素養教育起步較晚,尚未形成統一、標準的教學體系,還處于初步探索實踐階段。從學界已有成果來看,國內相關研究大多集中在我國公民或大學生的數字素養現狀與培育途徑、對發達國家的數字素養教育模式的梳理和對我國的借鑒意義等層面。如,耿榮娜通過專家問卷調查,發現高校政策、文化環境、基礎設施、教學管理、評價體系為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的5個關鍵影響因素,并提出構建內容豐富的數字資源體系、建立健全數字素養教育評價體系等對策[20]。鄭云翔等人采用文獻研究法,發現目前我國數字素養教育相對薄弱,缺少對數字安全、數字法律等的關注與研究,提出面向在校學生、社會人士、外部環境的數字公民素養培養體系[21]。這些研究確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數字素養教育的推進,但多是從宏觀層面進行探討和分析,對現狀剖析的深度不夠,且針對青少年群體的研究匱乏。因此,從個體使用和教育實踐兩方面對數字素養教育的痛點難題展開深入探究,進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尤為必要。
鑒于此,本研究擬從微觀視角來考察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地區青少年數字素養水平的現狀與差距,以此獲知各地數字素養教育的現存問題和不足。具體研究問題如下:
我國東部與中西部地區青少年數字素養的現狀如何?他們的數字素養與技能水平的差距體現在哪里?
我國數字素養教育在硬件建設、課程教學以及學校、老師、家庭等各方的技術培訓和社會支持等方面存在哪些問題與不足?
針對上述問題,在已有基礎上如何建議改進各地的數字素養教育,縮小不同地區青少年間的數字鴻溝?
(一)研究方法與工具
已有研究多以文獻整理和理論思辨為主,缺少借助觀察、訪談等質性研究范式,對于青少年數字素養教育的背景條件、真實體驗及各維度之間內在關聯還缺乏關注。不同于量化研究,質化研究方法不追求面面俱到,但對主題有更深入、豐富的探討。為探究各地青少年數字素養水平的現狀和數字素養教育的痛點難題,并據此提出有效對策,本研究以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中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度訪談獲取質化研究資料,借助NVivo12軟件實現數據編碼和分析。NVivo軟件是第一款用于定性方法和混合方法研究的軟件,主要分析縱向研究、行為研究、內容分析、對話分析、人類學、文獻回顧及上述多種方法混合使用的定性研究數據,如訪談、開放式問卷、文獻、政策文本等。
(二)數據收集與處理
1. 數據收集
作為質化研究常用的抽樣方法,立意抽樣是指研究者根據特定目的和主觀判斷來確定研究樣本,考慮自己的研究目的而選取典型個體。質化研究專家Jaber F. Gubrium建議,深度訪談的樣本量以28—40人為宜,可保證研究的集中度和有效性[22]。換言之,只要保證樣本有效,30人左右的樣本量較可行。為使訪談對象具備一定的代表性,體現研究的豐富性和集中度,也出于對比不同地區差異的需要,本研究采取了立意抽樣法,在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分別選取3個(上海、浙江、江蘇)和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湖南、安徽、山西、甘肅、四川、云南、廣西、西藏、新疆),并從中抽取36名中學生進行訪談。上海是全國唯一的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試點區,與浙江、江蘇同為中國東部的一線教育省市,這三個省份能較好代表東部地區的數字化教育水平。受訪者中,男女生比例、初中生與高中生的比例均約為9:10,具體樣本構成詳如表2所示。

訪談采取網絡訪談方式,時長均超過30分鐘,最長時長為65分鐘。所有被訪者在接受訪談之前均被告知了自愿和保密原則,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研究者對訪談全程錄音,并于每次訪談結束后,根據訪談記錄和錄音逐字逐句地將音頻轉錄成文本資料。同時,研究者對受訪者姓名作匿名處理,用英文字母A-L編號代替,對同一省市的受訪者采用相同字母標注(A-C為東部地區受訪者,D-L為中西部地區受訪者)。
本研究采用半結構化訪談,研究者于訪談前根據研究問題和目的,結合相關文獻設計了詳細訪談提綱,并在訪談中對有研究價值的回答進行了追問。訪談提綱中的11個問題,分別聚焦各地區開展數字素養教育的硬件接入、課程建設、社會支持等內容,也凸顯了學生的數字素養現狀和自主使用情況,以達到循序漸進、深入挖掘的目的。表3呈現了訪談提綱的設計內容。


2. 數據編碼與分析
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論研究的方法對訪談文本進行逐級編碼,即按照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的順序進行。當訪談到第36位訪談對象時,研究者發現沒有出現新的編碼內容,進而繼續采訪3名訪談對象來驗證數據是否達到飽和,結果顯示并未出現新的指標,說明編碼內容已達到飽和,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具體編碼過程如下:
(1)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遵循“尋找標簽—提取概念—確定范疇”的編碼流程:首先,對整理好的轉錄文本進行逐字逐句對比分析,尋找關鍵詞來擬定最初的標簽;其次,重新整合訪談資料,抽象概括出具有核心內容的概念;最后,將概念分類合并進而提煉出高層次的范疇。在充分理解文本話語意義的基礎上,研究者對文本資料進行開放式編碼,發現了很多被受訪者經常提及的標簽:用手機熟練、查找資料、判斷信息真假、拓展學習、表達觀點等,最終獲得標簽117個,初始概念48個,范疇30個。自由節點對應標簽,表示為a1、a2……;二級節點對應概念,表示為b1、b2……;一級節點對應范疇,表示為c1、c2……表4為開放式編碼的部分示例。

(2)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對初始概念進一步展開聚類分析,形成更有概括性和綜合性的抽象編碼?;陂_放式編碼中形成的30個范疇,研究者反復閱讀原始資料尋找關聯,經過仔細梳理、辨析后,將30個范疇進行聚類和總結,最終提煉出14個主范疇。
(3)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要在關聯式編碼所獲得的主范疇基礎上,逐步提高概念抽象層次,進一步挖掘出核心范疇。結合研究目標,經過反復比較分析與歸納,研究者最終確定4個核心范疇:個體數字素養、硬件接入、課程建設和社會支持,如下頁表5所示。

(一)個體數字素養
1. 設備與軟件操作
在學習和生活中,不同地區的中學生都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在平板、電腦等數字設備的使用上略有欠缺。計算機操作方面,超九成受訪者(34/36)認為都已掌握Office軟件的使用方法,但中西部地區學生局限于基礎技能(如編輯文檔、繪制圖形等),且課內外缺少實踐應用機會。相較之下,東部學生對數字設備與應用軟件更為精通,還通過學校課程或課后自學探索了有關算法、編程的高階知識與技能?!拔疫€算精通Office軟件,平時學校里征文也要求我們用Word編輯排版,語文和英語課都有課前PPT展示環節,每學期大家按學號輪流上臺匯報。一般復習的時候我會用思維導圖整理、歸納課堂知識,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我對編程軟件也有一定了解,會一些基礎操作?!保ˋ6)可見,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的中學生在設備與軟件操作方面存在差距:一是東部學生在課內外擁有更多操作設備與軟件的實踐機會;二是東部學生在操作的精通程度和高階程度上更勝一籌。
2. 數字內容創造
數字內容創造是指創建、加工和整合數字內容的能力。如前所述,大多中西部學生(13/18)僅掌握信息科技的基礎知識和軟件操作,內容創建方面懂得制作多媒體的流程,但對于制作網頁、剪輯視頻和添加字幕等一無所知。當研究者進一步追問他們平時利用數字設備和軟件主要處理哪些問題,他們表示比較簡單,基本都是與學習相關的問題,不太需要用到Photoshop、思維導圖和剪輯視頻之類的軟件?!熬褪蔷庉嬑臋n、頂多偶爾做做PPT吧,畢竟我們平時幾乎接觸不到電腦啊,每天都要上課,放學回家做完作業也很晚了,還能做些什么呢”?(L1)由此可知,除處理特定學習任務外,中西部學生進行數字內容創造的意識和水平較低,課內外很少使用數字設備來解決問題,也不知能解決哪些問題。
而東部學生雖使用數字技術工具和軟件更為熟練,對計算機語言、編程也有所涉略,但只是淺嘗輒止,難以靈活運動互聯網或軟件創造新的數字內容?!拔乙话銜苯影丫W頁中有用的信息復制、匯總到文檔中,將重復的內容刪去。平時做PPT匯報也是借鑒網絡資源比較多,自己不太會補充,也沒有這個能力去完善。思維導圖我會,但更多時候還是喜歡手寫記筆記。”(B1)“學校有時會有一些課外活動,需要大家根據不同主題共同設計完成數字作品,我們就會通過騰訊會議一起討論解決方案和分工安排,最后再展示哪個團隊做得好。一般大家做的也都差不多,因為平時學習也很忙,我們掌握的知識也比較基礎,很難設計出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保ˋ10)可見,東部學生在創造數字內容方面,以照搬現有內容為主,信息加工、整合能力仍有待提升也較難產出有個性的創新成果。
本文發現,不論在中國哪個地區,數字內容創造是目前青少年數字素養中最為薄弱的一環,原因可能在于,一些有關內容創造的高階操作技能在現有學校課程中并不涉及或涉及較少,學生掌握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較為有限,且在現有考核方式中缺乏相應題項設計,因此學生在參與有難度的創新實踐活動時,就缺少主動探究的意愿。
3. 數字化學習
針對數字化學習情況,大多中西部學生(14/18)表示,他們也會用手機、電腦等設備輔助學習,主要用來搜索作業中不會的題目,被提及最多的應用是作業幫、小猿搜題、猿輔導等,同學推薦是他們下載學習軟件的主要信息渠道。但前述拍照搜題APP進行了很多內部整改,現在學生需經過老師或家長的身份驗證才可查看題目答案。受此影響,他們的使用頻率大幅減少,遇到難題更多會選擇詢問老師。“我一般用手機都是搜難題,比如作業幫、小猿搜題這些APP,拍張照就能得到很詳細的解答,大家也都是用這些。不過現在多了身份驗證這個環節,太麻煩,我用的也不多了?!保―1)可見,數字媒介對于中西部學生來說,更多是一種輔助完成作業的工具,在預習、復習和拓展等學習環節發揮的作用極為有限。如今搜題受限后,學習只能依賴書本教參和傳統教學,對網絡中其他可供學習拓展的媒介渠道和內容資源知之甚少。
相比之下,東部受訪學生則更偏好通過數字媒介進行課后拓展,主要方式有:一是選用合適的數字設備、平臺和資源鞏固課堂知識或實現能力進階,被提及最多的應用和渠道包括空中課堂、作文紙條、西窗燭、洋蔥數學、bilibili等,基本是由老師推薦和自己發掘得知的。二是借助數字媒介獲取不同拓展類學習資源,包含人文歷史、時事政治、法律科普等的學習?!拔視每罩姓n堂的一些教學資源來鞏固知識點,還有下載一些高考真題在平板上做,這樣就不用去外面買真題教參或打印下來了。bilibili上有很多老師的講課視頻,我經常看一些物理的課程視頻,可以把知識點講解得很透徹,也會出一些題目幫我們拔高?!保ˋ10)
概言之,東部與中西部的學生在數字化學習上存在較大差距,一是在課內學習中,東部地區學生應用數字媒介的自主學習能力遠勝于中西部學生;二是在數字化學習的意識和思維方面,東部學生更明確數字媒介在提升學習效率方面的作用,也更適應各類數字化學習活動;三是在獲取學習資源的渠道上,東部學生能結合老師推薦或根據學習需求主動搜尋和挑選合適的學習軟件,中西部學生則靠同學推薦。
4. 數字參與
訪談發現,36位受訪者都表示,他們使用多個社交媒體APP,其中被提及最多的是QQ、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時在這些平臺上大多發表個人生活的相關內容。在數字參與方面,5位受訪學生提到基本不會在線點贊、評論和轉發政治議題和公共事件,27位學生只會點贊優質文章,轉發給家人、朋友并進行簡單討論,并不會公開評論或發表想法,只有4位有時會圍繞感興趣的議題輸出個人觀點。至于為何,多數學生都提及現在網絡環境的復雜性和危險性,“我太懶,不想去發布。大家的觀點肯定不一樣,現在網絡上杠精、鍵盤俠太多,我不想和別人起爭執,浪費時間又麻煩。但我會和身邊的家人、三觀相合的朋友進行討論,分享觀點?!保‵1)
可見,各地中學生的數字參與程度普遍較低,多以點贊、轉發的形式表達個人對新聞熱點、政治議題和公共事務的態度,極少在網絡上發聲,原因或為:一是迫于年齡,能力不夠;二是精力有限,興趣不足;三是不愿承受潛在的網絡輿論壓力。
5. 數字安全
從數字安全來看,各地學生均具備一定的個人信息和隱私保護意識,但并不清楚數據安全防護的常用方法和策略?!拔矣X得個人隱私包括真實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等,這些信息要保護好。我一般在新網站注冊時會比較小心,不會隨意填這些個人信息,但一般也不會采取什么特別措施來預防。”(H1)此外,他們對于網絡謠言、電信詐騙、信息竊取等不法行為的防護能力也稍顯不足,大多學生都是采取“忽視”“不點擊”的方式來應對??梢?,目前我國不同地區的中學生數字安全的意識和技能無明顯差距,大多對網絡安全、信息保護有初步了解,但運用有效的安全策略和保護工具來防范潛在危險的能力還有待提升。
6. 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側重于明確自身信息需求和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具體分為信息檢索、信息判斷、信息管理等三個方面。在訪談中絕大多數學生表示(33/36),他們在使用數字媒介獲取知識時基本清楚自己的數據需求,而休閑娛樂時會缺少些目的性。具體而言,第一,在信息檢索方面,中西部學生大多只使用百度進行搜索,東部學生則會根據學習和生活需要,選用合適的搜索渠道獲取信息;第二,信息判斷方面,中西部學生主要以網頁點擊率或排序為依據,難以抉擇時會依據日常經驗或詢問家長來判斷。東部學生則會關注信息來源并判斷其可靠性,基本選擇較為權威的信息渠道;第三,信息管理方面,各地學生都是基于信息價值來選擇處理方式。其中,中西部學生主要通過截圖和收藏網頁來存儲數字信息,東部學生更多會利用相關軟件來分類管理??梢姡欠衲芫珳实貦z索信息、是否具備判斷信息真實性的意識和能力、能否高效地分類管理信息,是不同地區中學生在信息素養上的差距所在。
(二)硬件接入
在個人數字設備方面,中學生課內外最常使用的是手機、平板和電腦,其中手機的使用頻率最高。36位受訪者中,僅2名沒有獨立的手機,1名使用家長的舊手機。具體來看,東部學生中擁有電腦和平板的人數均為15,中西部地區擁有電腦和平板的人數分別為11和10。此外,東部學生使用的數字設備使用更為多元,最為常見的設備有智能手表、Switch游戲機、kindle等。
在智能化設備的接入方面,不同地區并無明顯差異,各地中學基本都配備了電腦、投影儀、觸摸屏、智慧黑板等設備,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都能接觸到。盡管東部中學擁有更為先進的虛擬實驗室、語音實驗室、智能測評等智能化設備,但由于學生接觸不多,優質設備未能物盡其用,“我印象中應該是有數字圖書閱讀室以及虛擬實驗室,但我并沒去過?!保˙2)
整體而言,盡管硬件設備的區域差距不斷縮小,但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學生數字設備的接入水平仍較為落后,豐富度不夠。此外,各地區校園智能設備的接入和使用普遍不足。
(三)課程建設
1. 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
從課程實施情況與課程開展的規范性來看,信息科技課程在我國各地中學并未實現全覆蓋。少數學生(5/36)表示,所在學校的信息科技課程并非必修課,且常被占用。盡管教育部最新制定的《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已于不久前發布,但因長期缺乏課程標準引導,各地貫徹落實還需一段時間。由于學校和地方重視程度不高,少數中西部學生對該課態度較為消極,“與其說我們沒有專任的技術老師,倒不如說我們幾乎沒上過計算機相關的課。小學倒是有過,但也只是一周一次,教一些特別落后的內容。初中計算機課都會被其他任課老師占課。所以我在信息課沒學到什么知識。”(G1)
在教學內容方面,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計算機基礎知識、Office系列軟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編程語言(Python、VB、C++)和創意設計軟件與應用(Photoshop、Flash、3D打印)。其中,Office軟件的實操教學是目前信息科技課程的主要內容,部分學校也對編程語言給予較大的重視,還有一些學校增加了如3D打印、Photoshop等內容??梢姡鞯卣n程設置的情況不一,沒有形成較為統一的標準和流程。當受訪者被問及老師授課方式與學習興趣時,他們普遍反映課程的教學方式單一,難以激發學習興趣,“我認為學習內容沒什么問題,但是學習的方式可能有點太乏味了,應該激發同學們的興趣去主動學習。”(E1)
由此可見,當前各地信息科技課程并未形成體系化、標準化的教學流程和培養模式,除課程內容不夠規范外,一些中西部地區還存在考核方式不明確、學生積極性不高等問題,“考試方面,期末沒有正規的考試,平時老師偶爾會抽查同學是否掌握了課堂知識?!保‵1)
2. 傳統學科的數字化資源與技術應用
訪談發現,數字化資源在初、高中課堂的傳統學科教學中使用率較高,任課老師普遍運用數字化設備來輔助教學(如展示PPT、演示解題步驟、播放音視頻等),也有意識地運用數字設備加強課堂的互動性、參與度以及趣味性,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耙话闱闆r下,很多課的課堂最后幾分鐘,老師會用媒體設備開展一些圍繞知識點的競賽小游戲,需要兩個人搭檔完成,然后再評分。游戲內容大概就是兩支隊伍比賽,然后答對題目的隊伍跑得更快,就獲勝了?!保‵1)
在數字設備的加持下,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實時接收學生的互動反饋,及時調整課程進度,“課堂上我們會用平板,通過軟件‘生生課堂來投屏進行反饋,老師可以看看正確率,了解我們的掌握程度,主要哪些題會做錯之類的?!保↖2)總體來看,多數中學教師在數字化教學方面的表現可圈可點,但也有部分教師的數字化使用較為單一,傳統學科教師隊伍的數字化使用能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四)社會支持
青少年可獲得的社會支持,可分為支持系統和管制措施兩大維度。在支持系統(學校、家庭、同輩、社會組織等主體)方面:一是態度層面,各地老師和家長基本都對學生學習信息技能、提高信息意識表示支持;二是具體的支持形式,大多以父母的物質或資金支持、老師的課程教學為主;三是知識技能的來源層面,主要來自學校課程和自學,較少通過家庭教育或朋友交流的渠道,也沒有參與過社會培訓班。
作為數字原住民,青少年對于數字設備的使用十分嫻熟,通過自學便能獲得基本的信息技能,但難以習得更多高階技能(如復雜的編程知識與創意設計的相關內容),“我對計算機比較感興趣,會自學編程,認真看學校發的課本,老師沒有講的內容我就自己看,然后在bilibili、百度上搜編程視頻來學習。不過有些東西真的看不懂,然后上課時我就會更認真地聽老師講解,下課也會請教老師問題?!保↗2)可見,數字素養與技能的系統提升只靠課堂學習和學生自學遠遠不夠,需要學校、家長、老師、企業等多方社會力量的介入。
另一方面,針對數字設備的管制措施,老師和父母雖然支持青少年提升信息技能,但又嚴格限制數字設備的使用。很多學校明文禁止學生將手機帶入學校,個別中西部地區的家長對孩子使用手機十分謹慎,仍將手機等電子設備視為洪水猛獸?!案改笡]有提供任何技能支持,并且禁止我使用手機,怕影響學習。”(I1)這種態度和行為上的矛盾從側面反映出,當前各地中學生從學校、家庭所獲得的支持十分有限。
綜合支持系統與管制措施,可見各地中學生在提升數字素養方面可獲得的社會支持上,僅停留在態度層面,難以落實在行動中,尤其缺少來自社會層面的溝通和幫助。家庭教育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亦不大,學校課程教育仍需加強。
對東部、中西部地區中學生的深度訪談,深入反映了我國不同地區青少年數字素養的現狀與差距所在,以及各地數字素養教育的現存問題?;诖耍疚奶岢鲆韵赂倪M建議:
(一)不斷完善數字素養框架,對照提升學生數字素養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的數字素養框架還未確立,相應地,數字素養培育仍缺乏標準依據。提升個體數字素養,需在借鑒國外數字素養框架的基礎上,制定并完善符合本國實際的青少年數字素養框架,再據此確定數字素養的教育內容。設備與軟件操作層面,需更新設計數字技能的相關課程內容,適當補充高階數字技能的理論和實操板塊,分階段分層次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字知識與技能[23]。數字參與層面,加強學科銜接,在思想政治等課程中融入數字參與相關內容,引導學生運用數字技術積極且負責任地在線參與政治議題、公共事務的互動討論。數字安全層面,積極開展網絡安全和網絡普法的宣傳活動和專題講座,科普數據安全防護的常用方法和策略。信息素養層面,創設生活中的問題情境,培養學生使用數字設備有效檢索、判斷甄別、分類管理信息的能力。
未來應重點關注兩大方面:一是針對數字內容創造,注重培養青少年的計算思維、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課內創新教學方式,以真實問題或研究項目驅動學生自主探究;課外拓展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利用數字設備與團隊成員開展協同創新,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面向中小學課堂培育打造一批數字素養特色課程(STEAM課程、人工智能課程等),在不同課程模塊下設相關主題實踐活動(智能機器人開發、3D打印等)。二是對于數字化學習,引導學生適應在線學習環境,根據學習需求查找數字化學習平臺與工具,有效管理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通過實際案例體驗學習效率的提升。例如,通過在線形式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線上學習打卡(如英語口語的檢測、古詩文背誦);開展“數字學習工具”分享交流的主題班會等。
(二)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拓展技術應用場景
近年來,我國不斷發展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各地學校的網絡基礎設施水平、數字化教學裝備配置水平都顯著提高。未來工作重點應是加快學校設施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的同時,增加師生的實踐應用機會。一是引入較先進的高清互動、虛擬仿真、智能感知等裝備,逐步普及符合技術標準的個人學習終端,支持各類數字教育資源和工具軟件等應用,推動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轉型升級;二是注重技術設備與師生學習、生活場景的融合貫通,基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拓展課堂教學、自主學習、實踐活動、家?;拥冉逃龖脠鼍埃ɡ缣剿魍茝V和完善答疑輔導、智能化測評等功能),增強師生在數字化設備應用和管理中的參與性與主動權;三是深化教育領域大數據分析應用,加強教學過程數據分析,提供適應性學習資源和智能學習服務,例如推動學生學習成長數據追蹤與綜合素質智能評價、建立長周期、跨場域、多維度的師生畫像等。
(三)加快數字素養課程體系建設,推動傳統教學數字化進程
現階段我國數字素養課程體系尚不完善,師生對相關課程的重視不足,很多學校的教育信息化還停留在對數字設備的簡單應用階段。對此,一方面加強信息科技教育,充分發揮學校課程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時加快構建中小學數字素養課程體系。包括:盡快充實前沿課程內容,為學生提供與時俱進、貼合時代要求的信息科技教育,融入STEAM跨學科教學理念,增設編程、機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等科創教育課程;加強信息科技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建設,提高信息科技教師的專業性;建立科學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與考核測評體系,提高學生數字技術學習與應用的積極性,如探索建立數字技能認證體系與教育中心服務平臺、將信息技術納入中考或學業水平考試。
另一方面,數字素養教育不能僅依托于信息技術課程,還應拓展到傳統學科的數字化教學過程中。在數字語數英等基礎學科的教學內容層面,推動數字素養教育的跨學科融合;在師資培訓層面,推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建立教師信息素養實訓基地,開展相應學科教師的數字化培訓;在教學模式方面,充分應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開展課前預習、課堂互動、課后答疑等教學活動,促進師生間的實時互動與及時反饋,探索多元化的線上線下教學實踐;在數字資源層面,構建基礎學科的數字資源目錄和資源地圖,研究建設學科知識圖譜,加強數字教材的建設和應用,推動教學資源云端共享。
(四)構建多方協作聯動機制,提升數字素養教育實效
當前數字素養教育的直接驅動力主要來自學校和政府,家庭、社區、企業等社會支持要素的作用尚未凸顯。對此,應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級聯動機制,形成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學校課程教育為主體、社會培訓教育為輔助、平臺企業為協同力量的多方協作路徑。
家長利用國家級智慧教育平臺進行家校溝通,通過實踐運用不斷學習家庭教育經驗和數字素養課程,提升育兒水平和數字素養,構建家校育人合力。此外,家長應建立對數字化學習的正確認知,寬嚴有度、合理有序地規范青少年的數字設備使用,避免采取簡單粗暴的一刀切模式,應該有意識地促進青少年對手機、電腦等數字設備的學習型使用,而不是將手機視為洪水猛獸。
社區、公益組織、民營機構、政府相關部門等社會主體可嘗試在線上線下開展多種形式的數字素養講座、編程培訓班、機器人與編程學習工作坊、計算機科普公益直播課、中學生信息學科競賽、網絡安全技術沙龍等,注重提高青少年對信息科技的學習興趣、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為推進青少年的數字素養教育創造更多機會。
短視頻平臺、資訊推送平臺等互聯網主體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開設青少年頻道、完善青少年模式。首先,加強內容生態治理,為不同階段的未成年人遴選豐富多樣的適齡內容,實現個性化內容年齡定制,滿足青少年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優質信息需求,例如有針對性地推送知識科普問答與實驗、云逛博物館展覽、人文歷史地理知識講解、主流價值、藝術審美等相關內容。其次,還應鼓勵青少年充分發揮創造力,運用系列數字化軟件參與數字內容生產。此外,應健全防沉迷模式,對青少年的手機軟件使用進行合理的時間管理,根據細分年齡段出臺相應的保護措施和管理措施。
參考文獻:
[1] 于穎,謝仕興等.青少年數字素養培養的必由之路:問題解決[J].中國電化教育,2022,(6):56-63+88.
[2] 李曉靜.數字鴻溝的新變:多元使用、內在動機與數字技能——基于豫滬學齡兒童的田野調查[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8):12-19.
[3]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EB/OL]http://www.cac.gov.cn/2020-05/13/ c_1590919071365700.htm,2023-03-16.
[4] 吳砥,朱莎等.中小學生信息素養評價[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5] 凌征強.我國大學生數字素養現狀、問題與教育路徑[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0,43(7):43-47.
[6] GILSTER P.Digital literacy [M].New York:Wiley Publishing,1997.25-48.
[7] 何蕾.國際圖聯數字素養宣言[J].圖書館論壇,2017,37(11):1-4.
[8] 何春.國際數字素養研究演進、熱點與啟示——基于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22,35(1):10-21.
[9] 網信中國.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專家系列解讀I多措并舉培育數字素養 讓互聯網持續釋放普惠效應[EB/OL].https://mp.weixin. qq.com/s/pKqk-Q42FovPkjAH0xOlOg,2022-8-11.
[10] Eshet Y.Digital literacy: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rvival skills in the digital era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2004,13(1): 93-106.
[11] 新媒體聯盟(NMC).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5圖書館版)[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5):39-49+60.
[12] European Commission.DigComp 2.1:The 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Citizens with eight proficiency levels and examples of use [EB/OL].https://publications.jrc.ec.europa.eu/repository/handle/ JRC106281,2023-03-17.
[13] Law,N.,Woo,D.,et al.A Global framework of reference on digital literacy Skills for Indicator 4.4.2 [R].Montreal: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2018.
[14] 鄭云翔,鐘金萍等.數字公民素養的理論基礎與培養體系[J].中國電化教育,2020,(5):69-79.
[15] 李曉靜,胡柔嘉.我國中小學生數字技能測評框架構建與證實[J].中國電化教育,2020,(7):112-118.
[16] 張靜,回雁雁.國外高校數字素養教育實踐及其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16,60(11):44-52.
[17] 杜希林,孫鵬.我國公共圖書館數字素養教育研究——基于數字時代全民數字素養教育的視角[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2,(7):19-26+53.
[18] 何春.國際數字素養研究演進、熱點與啟示——基于知識圖譜的可視化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22,35(1):10-21.
[19] 朱紅艷,蔣鑫.國內數字素養研究綜述[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8):52-59.
[20] 耿榮娜.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數字素養教育的關鍵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科學,2020,38(9):42-48.
[21] Gubrium J F,Holstein J A.Handbook of interview research:Context and method [M].Sage Publications,2001.13-26.
[22] 吳砥,朱莎等.學生數字素養培育體系的一體化建構:挑戰、原則與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2,(7):43-49+63.
作者簡介:
李曉靜: 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與兒童/青少年、新媒體與社會、媒介效果。
劉祎寧: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與青少年、數字素養、媒介教育。
馮紫薇: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與青少年、數字素養教育。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Path of Digital Literacy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in China
—NVivo Analysis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Li Xiaojing, Liu Yining, Feng Ziwei
(School of Media & Communicatio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As a key predicator of digital divide, the improvement of digital literacy is not only cruc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but also an essential strateg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14th Five-Year Plan. This paper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gap of digital literacy among adolescent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digital literacy educ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finally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based on indepth description. Using the NVivo12 software to code and qualitatively analyze the interview text, the study adopted the purpose sampling to conduct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36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12 provinces/autonomous regions/municipalities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gital literacy level of adolescents in China needs to be improved urgently. The gap between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adolescents in the eastern and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s obvious in dimensions of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digital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t present, there are four main problems with digital literacy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ampuses is not rich and intelligent enough; the digital literacy courses are not valu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insufficient; the social support is quite limited. This paper suggested the future digital literacy educat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he assessment framework of digital literacy in China, focusing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digital learning, digital security and other capabilities. Furthermore, it is crucial to strengthen efforts in expand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cenarios, building curriculum systems, and setting diverse collaborations.
Keywords: adolescents; digital literacy; digital literacy education; in-depth interview; NVivo analysis
責任編輯:趙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