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婷,粟 斌
(1.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四川南充,637000;2.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南充,637000)
勞動教育是以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養成良好勞動素養為目的的教育活動。[1]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勞動教育指導文件,如《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這些政策文件都強調勞動教育在各學科教學中的有機滲透。語文學科是勞動教育的強關聯學科,初中階段是學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因此,探究勞動教育在初中語文學科中的融入十分重要。
1.課程標準內涵所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語文課程致力于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2]語文學科的知識學習要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要為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及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在初中語文教學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挖掘勞動教育元素,落實勞動教育在初中語文課堂的滲透。
2.促進學生發展所需
將勞動教育滲透于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全面、深刻的勞動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語文學科自身的教學內容與勞動教育的內容相匹配,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既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也有利于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語文知識。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自然、恰當地滲透勞動教育,以實現勞動教育和語文教育的雙重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方面,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與勞動教育的價值導向一致。語文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具有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與勞動教育密不可分。語文課程工具性的特點意味著語文教學不僅要教授學生語言文字知識,培養學生的各項語文能力,還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好一切語文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將課內所學轉化為生活勞動技能。語文課程人文性的特點意味著語文教學承擔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任務,也包括培養學生健康的勞動價值觀。
另一方面,初中語文教學內容蘊含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語文課程因其文以載道的特征,承載著勞動教育豐厚的教育資源,承擔著滲透勞動教育的重要任務,是進行勞動教育滲透的主要陣地。[3]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主要有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綜合性學習和課外古詩詞誦讀等板塊,每個板塊都蘊含著勞動教育資源。例如:閱讀教學中的《臺階》《美麗的顏色》《核舟記》《敬業與樂業》;寫作教學“寫出人物的精神”“抓住細節”“學寫傳記”;綜合性學習“孝親敬老,從我做起”“倡導低碳生活”;課外古詩詞《式微》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開發與利用教材中的豐富資源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滲透。
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直觀地感受教材中文章表達的情感,并與文章內容產生共鳴,激起學生內心共情。創設語文與勞動相融共育的情境,能夠使勞動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達到更好的效果。
1.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展現勞動美
當前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教師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語文知識與勞動教育結合起來,通過播放視頻或展示圖片等形式,創設初中語文課文中勞動教育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例如,七年級上冊課文《植樹的牧羊人》節選自繪本《植樹的男人》,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繪本圖片,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數十年如一日地種樹,把普羅旺斯一片荒涼的土地變成了一個美麗富饒的田園的勞動意義,感悟勞動的偉大。在學習《趙州橋》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各種各樣的橋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建筑魅力,體會橋的建筑過程的勞動意義;在學習《蘇州園林》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各種園林景觀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園林藝術體會背后的園林設計與工人種植的勞動價值;在學習《核舟記》時,教師可以播放各種傳統手工藝品及制作過程的視頻,讓學生感受手工藝品的精美,體會工匠高超的技藝和制作的不易。總之,教師要積極使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讓學生充分、直觀地感受勞動創造美,以此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
2.開展角色扮演活動,體驗勞動美
教師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活動,創設勞育情境,讓學生體驗勞動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首先,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典型的職業,包括不同領域的工作,如農民、醫生、教師、工人、廚師等。教師要確保選擇的職業涵蓋了多個行業,以便讓學生獲得更全面的勞動體驗。其次,教師需要為每個職業設定具體的情境,包括工作場景、任務和環境,確保設計的情境能夠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豐富和艱辛。最后,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為每個小組分配一個職業角色,指示學生按照職業角色準備道具。每個小組需要提前思考職業角色的服裝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等。每名學生需要在小組內進行角色扮演,按照教師設定的情境體驗不同職業的工作。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充分發揮創意,感受不同職業的勞動過程。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分享,每名學生都可以分享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體驗,包括感受到的困難、成功的經驗和對勞動的認識。教師需要做出總結,引導學生討論什么是勞動美,從不同職業的角度出發,探討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勞動美的內涵。開展角色扮演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各種職業的勞動過程,體驗不同職業的勞動,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合作精神、對勞動的尊重和感恩之心。
1.抓住關鍵字、詞、句
文字是教材最主要的表達形式,承載著深刻的勞育意蘊。教師要抓住課文中刻畫勞動者人物形象的關鍵字、關鍵詞和關鍵句。通過對關鍵字、詞、句的品析,有利于學生在加深課文理解的同時體悟勞動過程,將優良勞動品質潛移默化地浸潤心靈。例如,《美麗的顏色》一課中提到煉制提取鐳的環境惡劣,在夏天“燥熱得像溫室”,在冬天“連人都凍僵了,沒有辦法補救”,描寫居里夫人的辛勤勞動“整天用差不多和我一般高的鐵條,攪動一大堆沸騰著的東西”“壯工的工作”“她獨自一個人就是一家工廠”。教師可以抓住這些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體會提煉鐳過程的艱辛,感受居里夫婦的堅韌和獻身科學的品質。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因為她身體高大結實,還能挑水挑糞”,寫母親整日勞碌卻井然有序,突出了母親的勤勞能干。“母親在家庭里極能任勞任怨”中的“極”字則更凸顯出母親勤勞的品質。此外,課文還有多處描寫體現了母親的勤勞和對勞動的熱愛,如“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子吃起來有滋味”“衣服也是自己生產出來的”“離開土地就不舒服”等句子。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句子里的關鍵字、關鍵詞,引導學生在細細品味詞匯精準運用的同時,想象人物勞動的場景,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和體會艱苦奮斗精神。
2.充分利用教材插圖
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與勞動教育相關的插圖,讓良好的勞動品質浸潤學生心靈。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色彩鮮明、形象直觀的特點,能夠給予學生視覺上的沖擊,使學生快速進入具體的勞動場景,感受勞動人物品格。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紀念白求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文章插圖(白求恩先生給傷員做手術的場景),體會白求恩先生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以及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七年級下冊《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插圖描繪了葉圣陶先生伏案執筆修改文章的場景,教師可以借助插圖中的臺燈和書籍等物品以及葉圣陶先生的神態,引導學生感受葉圣陶先生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
3.挖掘隱性教學資源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可以分為顯性資源和隱性資源。顯性資源是指師生不需要深入挖掘就能直接獲取的資源,例如,七年級上冊《植樹的牧羊人》中堅持種樹的農夫,七年級下冊《驛路梨花》中無私奉獻的哈尼小姑娘,八年級上冊《回憶我的母親》中母親的勤勞一生,八年級上冊《愚公移山》中堅持不懈用勞動創造奇跡的愚公,九年級上冊《敬業與樂業》中日日勞作,敬業與樂業的公民等。隱性資源是指未直接體現的勞育資源,需要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勞動教育元素,才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其中蘊含的勞育意義。例如,七年級上冊課文《動物笑談》主要講述了作者與動物相處時發生的趣事,透過文字可以發現該文蘊藏著科學工作者在從事科研活動中專注忘我的勞動精神品質。七年級下冊課文《老王》多處暗含勞動教育契機,首先,老王盡管身患疾病,生活處境十分艱難,但仍然保持著勞動者忠厚、樸實、善良的品質,自給自足。借此,教師可引導學生領悟“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內在意味。其次,文中多次提及“我”付錢給老王,體現了“我”對老王及其勞動成果的尊重。教師可借此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尊重勞動者及他人的勞動成果。最后,文中“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體現了作者對自己的反思,因沒有平等地接觸老王,沒有和老王平等交往而感到愧疚和懊悔。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名勞動者,理解他人工作的不易。
1.在“讀一讀”中滲透勞動教育
閱讀文學作品是人文學科滲透勞動教育的有效途徑。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是優質的勞育滲透資源,這些閱讀文本通過細膩的文字刻畫、語言描寫、環境烘托或人物描摹,將勞動觀念蘊藏其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認真感悟文本蘊藏的勞動觀念。例如,《臺階》中“我家”的新臺階砌好后,父親叮囑“泥瓦匠交代,還沒怎么打牢呢,小心些才是”。通過閱讀父親的語言,體會父親對勞動成果的愛護。引導學生在閱讀八年級下冊白居易的《賣炭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受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的人物形象和“伐薪燒炭南山中”的艱辛,使學生珍惜勞動成果。
除了教材中的文本閱讀,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與勞動有關的課外讀物,這也是滲透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仔細挑選一些細致描述勞動生活的課外文學作品,如《紅巖》《紅高粱家族》等,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勞動者的奮斗和付出。教師還可以布置相關作業,引導學生分析與勞動相關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節和主題,使學生加深對勞動的重要性和價值的理解。
2.在“講一講”中滲透勞動教育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的板塊之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教師的重要任務。充分利用口語交際,既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能更好地發揮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勞育價值,使學生在“講一講”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口語交際的形式是多樣化的,例如:組織一場與勞動主題相關的演講比賽;圍繞勞動主題開展一次辯論比賽;組織小組討論勞動的價值、勞動對個人成長的影響;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課內外贊揚勞動人民、贊美勞動品質、歌頌勞動精神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完某篇與勞動相關的課文后談一談自己的勞動經歷及收獲等。口語交際活動能夠鍛煉學生對勞動問題的認識和思考,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表達能力。在滲透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同時,教師也要給予學生充分表達和展示的機會,鼓勵學生自由、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感受。
3.在“寫一寫”中滲透勞動教育
寫作是促進學生語言文化知識和思想情感輸出的重要途徑。落實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寫作,有利于促進初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勞育這一目標的實現。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文知識,更好地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勞動意識。
第一,利用勞動主題寫作,深化勞動認知。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善于發現和選擇與勞動相關的主題或話題,引導學生了解勞動的重要性和價值,讓學生在寫作中更好地理解勞動內容,在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同時,深化學生對勞動的理解。
首先,教師可以充分選取和利用教材中與勞動主題相關的習作滲透勞動教育。如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習作“學會記事”。教師可以讓學生寫一篇關于勞動經歷的文章或寫一篇關于勞動技能的說明文。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勞動實踐活動,如社區服務、環境保護和義務勞動等,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的過程,收獲勞動的成果,再通過寫作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在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習作“寫出人物的精神”中,教師可以在學生習作前介紹一些具有勞動精神的榜樣人物,或者一些典型勞動者的成功故事或奮斗經歷,使學生了解勞動人物對勞動的貢獻,鼓勵學生感受、體會勞動人物的勞動精神和奮斗態度,激勵學生向勞動人物學習。教師通過故事的分享,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引導學生在寫作中表達對勞動者的尊重和敬意,從而在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價值觀。其次,教師可以探索和選取其他與勞動相關的主題作為寫作素材,引導學生寫作,如講述勞動者的奮斗故事、描述勞動者的工作經歷和探討勞動對個人成長的影響等,引導學生通過寫作探討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最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勞動相關的作文題目,如《我的勞動經歷》《我參與的社區服務》等,鼓勵學生回憶自己的勞動經歷,思考勞動對自己的影響,幫助學生加深對勞動的認知和理解。
第二,利用選文寫作資源,培養勞動精神。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選文蘊含豐富的勞動精神寫作資源,教師可以在學生充分感受選文體現的勞動力量和勞動者的堅韌精神后,引導學生學習選文的寫作技巧和表達方式。例如,《臺階》《驛路梨花》《賣油翁》等文章描寫了勞動人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了美好的生活。在學習完課文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生活中創造美好生活而又默默無聞的勞動人民為素材進行仿寫,讓學生在寫作中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學會珍惜勞動成果,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公共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例如,《偉大的悲劇》講述了斯科特一行探險家登上南極點后,在歸途中飽受寒冷與饑餓之苦,與嚴寒搏斗兩個多月,最終悲壯犧牲的一場人類探險史上的悲劇。在學習完文章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書寫自己在生活中失敗但有意義的經歷,引導學生在寫作中認真體會奮斗的收獲,培育學生不畏艱辛、銳意進取的勞動精神。在《刻舟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分析完雕刻藝人的高超技藝后,可以讓學生使用廢紙或廢舊物品制作手工作品,并鼓勵學生將制作過程、制作感想與收獲記錄下來,作為寫作素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勞動的樂趣,樹立熱愛勞動、愿意勞動的意識,形成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勞動精神。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責任感和自主性逐漸增強。將語文教學與勞動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責任意識,增強學生對勞動的認同感,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未來社會需求。
語文實踐活動是滲透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依托初中語文學科教學,開展與勞動教育有關的實踐活動,既能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加深和鞏固所學知識,又能使學生的勞動技能得到提升。例如,在完成《植樹的牧羊人》教學后,教師可以趁熱打鐵,開展“我愛植樹”主題活動,組織學生栽種樹苗。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在校園里或班級中開設種植角,組織學生種植蔬菜,開展種植主題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農耕工作。此外,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綜合性學習,組織語文實踐活動。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孝親敬老,從我做起”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敬老院陪伴老人,幫忙打掃衛生,還可以讓學生幫助父母做家務,在父母下班后給父母捏捏肩、捶捶腿,為父母做一頓飯等。在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倡導低碳生活”中,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低碳生活踐行者”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將校園內的廢紙、易拉罐和廢塑料等可回收物品回收。教師要為學生創造充足的實踐機會,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通過實踐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化學生的勞動技能。
在語文作業中巧妙安排勞動訓練,能增強學習的綜合性和實踐性。[4]教師布置融入勞動教育元素的課后作業,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提升。相較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初中階段的學生具備更強的動手操作能力與自主能力。教師在作業布置時,除了采用傳統的寫字、朗讀、做練習冊等作業形式,還可以靈活布置觀察作業、匯報作業和實踐作業等,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
在觀察類作業中,如七年級下冊寫作“寫出人物的精神”,教師可先讓學生觀察快遞員、外賣員和環衛工人等某一勞動群體,在學生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后再進行寫作。在寫與植物主題有關的作文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種植一棵小植物,每天細心觀察,精心呵護,在不斷的記錄中啟發學生對生命的珍視。在匯報類作業中,如在完成《愚公移山》教學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其他關于勞動的故事并創作故事集,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所搜集故事的主要內容和自己的閱讀體會,促進學生之間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教師還可以設計實地調查作業,要求學生到社區、農場、工廠和手工藝工坊等地進行實地觀察,讓學生深入感受不同形式的勞動,再撰寫相關報告進行匯報。在實踐類作業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與課文或主題相關的手工藝品,如模型或手工裝飾品等,將語文學習與實際動手能力結合起來。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傳統節日的相應習俗給學生布置烹飪作業,例如,元宵節與家人一起包餃子、做湯圓,端午節與家人一起包粽子,中秋節學習制作月餅等,在教學中立足于傳統文化,讓學生在感受勞動樂趣的同時提升勞動素養。
新時代勞動教育離不開學科教學的支撐,初中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語文中的勞育資源,在保證語文學科主體地位的同時,推動勞育目標的實現,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評鑒勞動之美,樹立勞動觀念,增強勞動技能,提升勞動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