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明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 211188)
高等職業教育不斷為社會提供技能型應用人才,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著高職院校在校學生人數的日益增多,安全管理的難度也日益增加。因此,高職院校需要持續高度重視校園安全治理工作,分析查找工作中的薄弱點,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校園安全治理工作。
自2014年國家安全觀貫徹實施以來,國家對安全工作不斷提出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同時,國家日漸重視高等職業教育,不斷出臺促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政策。在此背景下,本文從學校、教職工和學生三個方面分析了高職院校校園安全治理的現狀。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總體要求,并提出在2025年實現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10%的工作目標。大多數高職院校集中精力在強化教育類型特色、完善產教融合、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向更高的本科辦學層次進行沖刺。很多高職院校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容易忽視校園安全治理工作,保障不到位,從而使安全工作停留在表面和應急環節[1]。
高職院校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在人才引進、績效改革、目標考核等方面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并將資源優先配置給學科專業建設、技能大賽、招生就業等方面,使教職工在完成基本工作后,優先考慮有利自身發展的方面。基于趨利避害的本能,教職工對“一崗雙責”的安全責任采取應付和逃避的方式,工作內容偏向于職稱職務晉升方面,在開展和接受安全培訓方面也不夠積極。
高等職業院校學生整體素質優于技校學生,但和綜合性本科院校學生還有差距。學生本身的思想認知和學習思考能力不夠,安全意識相對薄弱,遵紀守法的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學生在校期間將安全與職業健康知識融入專業學習的意識明顯不足,容易成為校園案件以及就業后安全生產事件的實施者和受害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高職院校積極落實國家及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對安全工作的要求,對校園安全治理工作的重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大多數師生也認為安全工作十分重要。然而,在實際工作中,安全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作[2]。高職院校要想保證安全治理系統的整體性,就要不斷豐富系統組成要素并不斷改善各安全治理要素之間的關系。系統的整體功能要大于部分要素功能之和,但系統的整體性和能效性還有待改進。
高職院校的安全治理工作是一個涉及范圍廣、標準不斷提升的復雜系統。目前,高職院校參與安全治理的力量較為單薄,沒有形成多元主體共治。多數高職院校由中專院校升格,管理模式和思維仍受到中專院校時期的影響,導致校內參與安全治理的主體被傳統認為僅限于保衛處、學工處以及班主任和輔導員。社會普遍認為學校是對校園安全治理的主體,缺乏對校園安全治理體系的正確認識,參與主體不夠完整,從而忽略了整個治理過程中政府部門、學生家庭和學生本身的主體地位。
1.政府方面
政府在高職院校安全治理過程中主要體現屬地管理和行業管理的職能。參與高職院校治理的政府部門較少,通常的做法是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宏觀要求,主要體現安全治理責任的落實。政府部門在整合社會力量參與高職院校安全治理方面較少,資源配置也不夠均衡,使高職院校安全治理缺乏政府權威力的保障,為高職院校校園安全治理提供的指導和幫助不夠全面。
2.學生方面
高職院校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相對較差,主動參與校園安全治理的積極性不夠。學生很少主動發現校園安全管理短板,參與校園安全治理工作積極性也不夠。這導致校園安全治理的主要服務對象的群體主體地位作用不大,從而使新的校園安全問題信息滯后。學校出臺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不能更好地滿足這一主體的需求。
3.家庭方面
家長作為學生成長的人生導師,是安全治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主體。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家長往往更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就業問題,卻忽視了對孩子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的教育,更多地將安全責任推給學校。這主要表現在安全事件發生后,家長采取各種方式追究學校和老師責任,而忽略了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安全素質的培養應該是一個系統化的過程,不僅僅依賴于在校期間的教育培養。
在校園安全治理工作發展過程中,各種標準和規范條目繁多且日趨嚴格。高職院校各主體在工作過程中重視本身職責范圍內的內容,但在相互配合協調方面存在問題,未能充分發揮合力的作用。
橫向方面,溝通協調配合不夠順暢。各參與主體在安全治理中都有相應的職責范圍,而這些工作范圍又存在重疊和交叉。在實際工作中,各主體更重視不重疊不交叉的工作內容。對重疊交叉部分,各主體很少主動聯系溝通。主動聯系溝通的部門往往被認為是牽頭部門,意味著承擔更多的工作和責任。這就容易造成重復勞動、信息缺失和責任推諉的現象,出現內耗,嚴重影響工作效率。
縱向方面,政策信息不同層級間的傳達存在問題。在政策信息的逐級傳達過程中,各層級間可能會出現信息的誤解、曲解或簡化,導致下級機構接收到的信息與政策原意不符。高職院校的校園安全政策需要及時更新和調整,但有時由于各種原因,如領導審批速度慢、內部溝通不暢等,導致政策信息不能及時傳達給相關人員,影響安全管理工作的及時性和有效性。有時候下級機構為了自身利益或規避責任,可能會選擇性地傳達或甚至不傳達某些政策信息,導致政策信息無法全面傳遞。高職院校在傳達過程中,往往只有自上而下的傳達,缺乏自下而上的反饋。這樣會導致上級機構無法了解下級機構對政策的執行情況和效果,無法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解決。
在高職院校,資源較本科院校有限。學校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優先向“雙高”建設核心內容傾斜,對安全治理環節存有僥幸心理,導致安全治理工作的保障不充分,形成短板。這主要體現在制度保障、人員保障和經費保障方面。
制度保障方面。關于高職院的安全治理工作,國家及各地政府相關安全治理的法律法規都有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已有的規章制度偏向于布置落實任務和責任,服務保障類的制度偏少。同時,學校也缺乏系統的安全管理和保障制度,在制度的時效性、可操作性及監督機制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例如,《江蘇省高等學校安全管理規定》第六條規定,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應納入教學計劃并計學分。實際上,很少有高職院校實行這一規定,影響了對安全教育師資力量的投入和學生關注度。
人員保障方面。《江蘇省高等學校安全管理規定》第十一條和十二條規定,高校應當獨立設置安全管理部門,應當按照不少于師生員工數的1‰配備專職安全管理人員,并發放特殊津貼。筆者通過調研發現,專職安全管理人員的配備沒有達到這一要求,已經配備的人員在身份、年齡、專業結構等方面也不符合安全治理工作的要求。在某省的常態化安全檢查中,高職院校普遍反映安全管理人員配備不足,人員多由后勤或校辦產業安置轉崗,學歷較低,專業不符,管理能力有限。
經費保障方面。安全設施維護更新、安全管理人員及師生安全培訓、安全研究投入均需大量經費。高職院校為實現“雙高”建設和應用型本科辦學標準,增加相關指標建設項目投入,導致安全治理經費不足。這使得安全設施設備難以在關鍵時刻運行,師生安全培訓不足,安全意識和應對能力缺失。安全研究投入不足,也難以了解最新安全形勢和應對策略,導致學校安全水平難以提高。
筆者通過高職院校安全治理現狀的了解以及對產生問題原因的分析,結合系統理論進行思考,提出進一步加強校園安全治理工作的途徑。
在校園安全治理過程中,僅僅依靠學校或學校職能部門開展工作,很難較好完成治理工作[3]。這就需要凝聚更多的力量建設多元參與機制,實現治理水平的提升。
首先,政府應發揮其主導地位,加強社會治理整體框架和形態的集中整合,將高職院校的安全治理納入國家安全治理體系,為校園安全治理提供標準化、科學化的治理標準,加強安全監管,提供政策支持,建立應急機制,并統籌公安、消防、安監及市場監督等部門深入校園開展工作,為校園安全治理提供專業化的力量支持。例如,政府聯合高職院校成立校園警務室,開展糾紛調解、安全檢查、交通違章處理及居住證辦理等業務。
提升校園內各主體的參與度也是關鍵。高職院校要取得理想治理成效,必須全員參與,形成治理合力。學生作為校園人數最多的群體,是安全治理中最直接的受益者,高職院校需積極鼓勵學生團體參與校園安全治理環節。高職院校在發動全體同學的同時,可以在每個班級設立安全委員,在宿舍樓每層靠近樓梯口的地方設立安全宿舍。安全委員和安全宿舍的宿舍長可以由責任心強和執行力高的退役士兵擔任。這些力量的加入能在信息收集、宣傳教育和應急事件處置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同時,在學校安全治理規章制度及措施出臺過程中,高職院校更要重視各主體的參與度,這直接關系到制度與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
在安全治理工作開展過程中,不同層級有不同的主體參與。高職院校要想形成合力,達到治理效果,就必須要著力建立強有力的溝通協作機制,保障各層級各主體之間的團結協同。
首先,落實安全責任體系。按照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建設要求,每個治理層級和主體都有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高職院校要根據國家法律法規、屬地行政管理及高職院校內部管理規定,統籌規劃各層級主體職責范圍和責任追究措施,對校園安全治理工作進行規范,防止和減少不作為和扯皮的現象。在安全責任體系建設中,高職院校要條塊結合,列出工作清單。第一,高職院校要明確學校本身的主體責任,主要領導對學校的安全負總責,各分管領導要對所分管范圍內的安全治理工作負領導責任。第二,高職院校要明確各職能部門的監督管理和服務保障的責任。第三,高職院校要明確校內各單位各部門自身與內部師生的安全治理責任與義務。
安全治理工作是高職院校實現改革發展目標的最重要、最基礎的保障。雖然安全治理工作不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和核心任務,但它是師生的根本需求,直接影響學校的發展。因此,為安全治理工作提供堅實保障,是高職院校穩步發展和高效發展的必然要求。
高職院校應重視安全治理隊伍的建設。在承擔重大責任和處理繁瑣事務的工作中,人員是最核心的因素。在構建安全治理隊伍時,高職院校需摒棄傳統的“看大門”觀念,根據安全治理工作的具體需求選擇合適的人員,尤其是在安全治理職能部門的人員任用上。高職院校應根據專業、年齡、工作能力進行精準選擇,并按規定配備人員,實施崗位待遇,以激發工作積極性。高職院校還需開展專業培訓,確保人員與崗位相適應。在加強專職安全治理隊伍建設時,高職院校還需充分發揮群防群治的作用,注重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由各院系專職輔導員和班主任組成的學工干部專職隊伍,負責承擔學生的日常安全教育和管理服務工作。二是由校園監控指揮中心值班員、校衛隊員和物業管理人員組成的日常安全巡邏守護隊。三是由學生安全委員、學生干部和學生自管會骨干組成的學生安全自治隊伍。四是通常由學院領導帶班、中層干部總值班、保衛、學工、水電、醫療等組成的值班隊伍。高職院校通過這樣的安全治理隊伍建設,可以確保校園安全治理工作的任務得到及時部署和傳達,保證校園各類突發事件能夠第一時間得到快速有效的處置。
高等職業院校作為培養國家建設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院校,其安全治理工作是國家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在不斷提升安全治理水平的同時,不僅維護了校園安全穩定,而且對在校學生的安全素養培育產生了積極影響,為社會的繁榮穩定打下良好基礎。筆者希望更多專家學者重視并開展高職院校安全治理工作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