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多次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貢獻與重大意義,多次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成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1]。目前,學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研究較多,其內容涉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理論溯源、運作框架、價值探討、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等方面,而優秀民俗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諸如傳承性、多樣性與包容性等共性,而且因其與人們的生活及行為習慣緊密相連,還具有地域性、階層性、穩定性與變異性等特性。因此,研究新時代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于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質,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擬從新時代民俗文化創新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的重要價值、存在的困境以及如何提升創新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方面作出分析。
民俗文化主要指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們在長期生產勞動、生活交往、習慣養成、精神塑造中產生的文化,它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連,是人們生活文化的集中反映。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三類:一是以生產、交換、飲食、服飾等為主要內容的物質民俗文化;二是以親族、家庭、村鎮、社會結構和生活禮儀等為重點的社會民俗文化;三是以倫理道德、精神信仰、民間文學、游藝競技、民間藝術為核心的精神民俗文化[2]。由此可見,民俗文化植根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在推動經濟發展、凝聚人心、促進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功能,具體表現如下: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由原來的向規模要效益轉變為向質量要效益,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引領下,全面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不斷推動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3]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已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時代特點,既是文化傳承的需要,也契合了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要求。就民俗文化而言,因其具有不可或缺性與不可復制性的特性,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及民族的根源。因此,一方面,在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布局下,民俗文化可通過文化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民俗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如通過“民俗+文創”“民俗+特產”“民俗+電商”“民俗+網絡”等形式推動一大批特色鮮明、質量上乘的民俗文創作品、民俗特產、民俗景區、民俗手工坊等走向市場。另一方面,將民俗與旅游有機融合,既可以激活民俗的文化特質,使之在旅游產業化中得到有效傳承與保護,又可以為當地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推動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助力當地實現高質量發展。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4]文化繁榮興盛既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目標、重要維度,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力量,文化在增強中華兒女情感認同、豐富人們精神生活以及塑造民族氣節與氣質、彰顯民族自尊方面發揮著獨特而重大的作用。人們從吃穿住行到婚喪嫁娶,從社會交往到精神信仰,無不在自覺遵守民俗的脈絡,傳承和發展民俗文化,就是在固守民族的根脈,涵養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蓄精神力量。民俗文化在傳承與發展的路上,必然挖掘其時代精髓,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民俗文化的文化屬性與活態存在,可充分彰顯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審美魅力,成為人們追思尋根及精神寄托的重要承載物,人們進入民俗文化村或觀看民俗文化演出的時候,無形中增加了人們的文化認同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此外,民俗文化深刻影響著人們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時,也賦予了人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5]
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風俗習慣、禮儀禮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于民俗文化已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充分發揮民俗文化對人們行為的約束或習慣的教化作用,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推進國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民俗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社會治理理念,諸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以德化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選賢任能等思想對于調節人際關系、解決日常矛盾、重塑社會價值與規則具有重要的啟示。基層工作要有效進行必然要善于運用植根于人們內心深處的共同記憶或共同文化,善于將民俗文化已內化于人們思想深處的風俗習慣轉化為治理效能。可以說,一個地方的社會治理體系的建構絕不能脫離當地的民俗文化、歷史傳承。另一方面,民俗文化因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可通過文化學習、精神解讀等方式融入家庭道德教育、社會公德養成及學校傳統文化教育中,使教育不僅成為民俗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而且能充分發揮其社會教化功能,對于塑造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優良的家風家教以及幫助個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進而推動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部分民俗文化的傳承人往往是基層的德高望重人士,因此,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可充分發揮傳承人的引領作用,進而提高基層治理能力與水平。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度發展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無論是生產手段抑或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質的變化,智能化的生產手段及多樣化的娛樂方式也重構著人們的生活習慣、精神信仰等。一方面,部分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民間唱經因不適應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或唱法、講法不適應人們的審美情趣而逐漸減少;部分程序煩瑣、工藝復雜的民間技藝因傳承難度較大、付出成本較高而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另一方面,許多民俗文化因不能滿足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或不能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擾,許多民俗文化逐漸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退場。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政府機構高度重視文化發展,強化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各地政府機構也出臺了相應政策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加強了對民俗文化相關的資料搜集整理與研究宣傳工作,但也出現了在“還俗于民”這一創新性傳承中留下了“遺產”卻沒有了“生活”,留下了“過去”卻沒有了“未來”的問題[6]。因為民俗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民俗文化最有效的傳承應是讓民俗文化回歸百姓日常生活,讓其在日常生活中彰顯價值、釋放活力,僅靠官方的搜集與記載,很難保持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
不同類型的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空間亦不同。如民俗文化中的曲劇、音樂和工藝技術等,它們的傳承空間基本上是舞臺或者特定的表演場所,這些藝術和特定的生活場景是分離的。而有些民俗文化的傳承空間則是與生活空間高度重合的,必須內嵌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如鄉村民俗文化中的禮儀風俗的實施須在村落或神社中進行,村落或神社是村民的生存空間,亦為民俗文化的傳承空間。隨著時代的發展及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許多村落被工廠取代,神社亦變成了博物館,或者村民進城務工,村落因人煙稀少本身就自行消失了,從而導致民俗文化的傳承岌岌可危。目前,一些村落為了招攬游客,不惜創造民俗,將本地沒有的民俗活動,經過加工改造后成為當地觀光的內容進行展演,這不僅沒有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使之無法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反而會引發人們的反感。有些有經濟實力的地方,雖然以經濟搭臺、文化唱戲的方式讓民俗活動走上舞臺,但大量經過改編和包裝的民俗活動也許宣傳了民俗文化,但遠離了民俗活動的具體環境和文化空間,其實已經失去了其原始的文化含義和功用,更多地是商業化操作下的文藝表演而不是其在傳統生活中的日常行為。
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及信息技術的進步,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多樣,加之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及審美情趣變得更為豐富多樣,尤其是青少年更加傾向追求時尚、新潮的東西,從老祖宗那里流傳下來的部分手工藝品因款式老舊、科技感不強、體驗感較差或不符合當代人的生活場景等原因而無法贏得年輕人的青睞,其市場需求也在逐漸降低。另一方面,部分民間技藝工藝復雜、程序煩瑣,學習與傳播的成本較高且回報具有不確定性,人們更傾向于選擇賺錢較多、較快的行業,真正熱愛且有志于做民間技藝傳承人的并不多,加之,現有傳承人年歲偏大,隨著他們的相繼離世,人走歌息、人亡技絕的現象普遍存在。另外,由于我國具有較悠久的農耕文明歷史,而且大部分的民俗文化都是反映農耕時代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工業化日趨發展的今天,其生存空間受到嚴重侵蝕,部分民間技藝瀕臨消失。
政府在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應發揮引導作用。首先,政府要牽頭組織專家學者、地方企業、行業協會等主體共同謀劃本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傳承與發展規劃大綱,涵蓋民俗文化研究、宣傳、產業化方向、產業鏈布局、經費來源、領導保障等事項。其次,加強宣傳,利用主流媒體講好地方“民俗文化”的故事,尤其是對傳統民俗文化中的一些民俗事項,如民間神話傳說、傳統雜耍、廟會社火等應采取正確的態度,充分利用其積極向上、撫慰心靈、凝聚人心的一面,通過科學宣傳與引導來破除其封建迷信的成分。再次,政府要積極引導民俗文化走產業化發展路徑,將民俗文化的發展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支重要推動力量,為民俗文化產業化發展提供必要政策支持的同時,也要規范對文化產業的管理與監督,防止產業化過程中文化產業過度商業化或存在欺詐不公等不法行為。
專家的積極參與是民俗文化興盛的重要力量。專家學者是研究、深挖、宣傳民俗文化內涵的行家里手,他們可依靠其過硬的專業素質,加強對民俗文化的歷史脈絡、文化內涵、重要價值等研究,為當地文化定位與發展、宣傳與推廣、提升文化品位、豐富民俗文化樣式等提供意見建議,切實為活化民俗文化,推動文化的創新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提供專業意見。
民俗真正的主體是民眾。民俗文化是植根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反映人民的精神信仰與行為習慣的文化,因此,要充分發揮民眾在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主體作用,將民俗文化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連。首先,要加強民俗文化的宣傳,增進民眾對民俗文化的了解與認同,提高群眾對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其次,要加強對民俗文化精髓的深入挖掘,使民俗文化更貼近新時代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諸多期待,將民俗文化與百姓的現代精神需要、審美價值觀念有機融合,使民俗文化真正地走入新時代百姓家庭,成為百姓家風養成、家庭禮儀、精神信仰的重要支柱。
在傳承和發展民俗文化的過程中,首先,要加強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不僅要繼承其內在的精華,保存其傳統的原汁原味,同時也要結合當前的社會環境、大眾審美觀、價值觀的轉變,為其注入新鮮的血液,將傳統與現代完美地糅合。如可以將豐富的歷史事件轉變成與現代生活相關的情節、故事加以重新開發利用,形成能夠被知識產權法規保護的文化產品。其次,要利用數字科技賦能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7]。在民俗文化產業化中,可通過VR互動、3D打印等現代科技手段打造民俗文化沉浸式體驗資源,增強人們對民俗文化的體驗感與認同感。再次,在加強官方媒體宣傳的基礎上,積極利用微信、微博、小紅書、B站、抖音、攜程旅行等新媒體,構建立體多元的民俗文化宣傳推介矩陣。還可將民俗文化有機地融入傳統節日、時事熱點、爆款影視劇作中,加強文創產品的開發以及民俗文化品牌建設與宣傳。最后,要加強民俗文化品牌的塑造。由于民俗文化是在特定區域形成的,因此,要深入挖掘本地民俗文化的特色資源,以民俗文化精髓為紐帶,凝聚人們傳承與發展民俗文化的責任意識,增強百姓對身邊文化的認同感,以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各地區的民俗文化品牌的建設,以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的全覆蓋品牌形象的宣傳,講好民俗文化故事,增強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與吸引力。
民間藝人是民俗文化直接的傳承者與傳播者,是民俗文化傳播的關鍵。面對民間藝人年齡較大、藝人轉行等問題,許多民俗文化面臨著消失的困境,因此,加大對民間藝人的保護力度顯得極為重要。首先,相關文化部門要積極發現或培養真正熱愛民間藝術并愿意將其作為職業選擇的人士,為其提供較為完善的學習條件、工作環境,在條件允許時可給予他們一定的生活補助或創業優惠,盡量改善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其次,要積極鼓勵民間藝人依照傳統的傳幫帶模式,培養接班人或傳承人。政府對于民間藝人要在政策上給予關懷、經濟上給予適當補貼、精神上給予慰藉,使他們正確認識到民俗活動保護工作的重大意義,使民間絕活和民間藝術、特技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相關部門可通過技藝大比拼等電視節目,民俗文化進校園、民俗文化進社區等活動發現并培養真正對民俗文化感興趣的人士,激勵并培養他們走專業化路徑。最后,青年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應加強年青一代的民俗文化教育,使民俗文化進課堂、進校園,增強青年對民俗文化知識的了解及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培養其對傳統文化的審美、鑒賞、感知能力,加強其對民俗文化的認同與喜歡,進而增強青年的民族文化認同與自信,為培養能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奠定文化基石。
“十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各地由于歷史文化、生活環境、地理環境的差異所形成的民俗文化各有特色,中原民俗文化正是各地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當今社會,各地區在方方面面的聯系日益加強,傳統的民俗文化要生存,不能故步自封,要不斷加強與外部的交流與聯系,將自身推廣出去的同時,更要吸收其他地區優秀文化的精髓,借鑒其他地區的發展模式,實現自身的發展。總之,各地要依托自身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兼顧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兼顧歷史傳承和文化創新,加強民間藝術的交流,構筑全民的民俗文化傳承保護體系。
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導下,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取得巨大進展,民俗文化在推進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及文化傳承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未來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精髓,通過科技、文旅等形式,為民俗文化賦能,實現傳統與現代、科技與文化的有機融合,使民俗文化在新時代發揮更重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