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偉偉
在《周易》中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記載;在《五雜俎說》中就集市的形態和名稱進行探討,“嶺南之市謂之虛。西蜀謂之亥。山東人謂之集”。四面八方涌入的人流、各式各樣的攤鋪、琳瑯滿目的商品、勞作的手藝人、市聲鼎沸……共同構成了中國社會乃至傳統文化的一個鮮活圖景。在傳統認知中,趕集成為城鄉各地人們的一項日常社會活動,集市所依托的物理空間則凝縮了地方的過去、現在、風俗、語言符號以及代表性的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的交流實踐,為城鄉居民搭建了經濟文化互動的平臺。
現代化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經濟發展、人口急劇膨脹和城市擴張,使得城市面貌發生著巨變?,F有城市肌理遭到破壞,千城一面;傳統特色的生活方式與文化逐漸消失;形式單一的商業空間(超市、商場、農貿市場等)逐漸取代集市的作用。傳統集市正在經歷由大型現代化商業空間興起帶來的衰退,面臨著發展的十字路口,也加速了城市居民對傳統生活狀態記憶的喪失、城市文化的割裂以及鄰里隔閡[1]。
以人為本是城市發展的規律,也是城市更新的設計哲學,開展包容式城市更新,有效解決空間秩序與人的感知的應答關系。城市集市是城市環境中人類和諧共處的原生模式,記錄了居民日常生活中以交易為中心的公共空間變遷,也是對城市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的表達,具有重要社會價值。城市生活需要“陽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 ”,為集市空間留有余地,讓傳統文化記憶延續。
在城市“革命”的如火如荼進行下,居民對城市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訴求。在城市建設中進行自我審視,開始關注到“鄉愁”“價值建設”“城市溫度”“地方文化”等訴求點,人性化構筑城市公共空間,合理提升“生計”“生活”的布局和質量。有關集市的研究由經濟功能轉向、文化、空間形態、歷史變遷等多元化,更是吸引了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和民俗學等多學科的關注。
人類學家施堅雅將中心地理論運用在集市研究中,并在中國鄉村集市開展深度研究,論證了我國 1900—1960 年鄉村集市的現代化演變過程,建立市場共同體理論,分析了市場與社會結構、市場與社會習俗、市場與交通、市場與地理狀況的內在關系,指出現代化的發展,尤其是現代交通的發展,對基層市場造成致命打擊,基層市場就會被排擠并消亡。
另外也有學者開始關注集市空間的社會意義和城市集市中使用人群及社會屬性。索菲·沃森以城市集市為研究對象從城市集市空間使用者角度客觀還原了他們在城市集市空間中的日常生活,指出城市集市空間社會性價值??藙诟5轮赋觥胺钦降摹钡纳虡I活動會使得人口集聚,為社區注入新活力,重塑日常公共空間的場所精神,被賦予地方意義,成為驅動“社會流動”的催化劑。
通過對國內集市研究方向的文獻梳理發現,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廟市之史的考察》一書中介紹了對集市的研究。后續多學科專家對集市研究集中于鄉村集市,分別從集市的發展脈絡、演變等方向,功能、治理、空間結構等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在研究集市的功能變遷時,尹建東在云南邊境集市考察發現,云南邊境集市雖然部分延續著傳統“基層市場”體系的結構特征與經濟交換、社會交往的功能,但在邊疆地區市場經濟發展、城市化高速推進和小城鎮建設推廣等一系列城鄉社會經濟變革的深刻影響下,云南邊境集市的結構功能正在發生著明顯的現代轉型。一方面集市的時空結構在現代性變遷過程中得到重塑;另一方面,集市的傳統經濟功能在漸趨減弱的同時,又呈現出社會文化功能不斷增強的趨勢[2]。任軼桐指出除了經濟職能與文化職能,集市還具有提升人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促進社會穩定的作用。
在探討集市在城市空間的重要性時,王巖研究了唐山集市與城市互動發展,集市的形態與規模等空間特征,是“補償機制”和“慣習延續”的外化表征。潘穎、丁奇認為城市集市的發展需保留現有功能,將現代化需求和傳統特點結合,有助于營造多功能城市空間。
另外一些學者從集市文化角度探討傳統集市的社會價值和地方性研究。馬品磊、劉劍凡等指出集市文化的聚集、文化融合、生活交流的作用,是“城市之魂”也是城市活力的良好載體。高芙蓉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對集市文化景觀進行活化保護,傳承和有機更新[3]。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的發展對集市變遷、功能、文化的研究不斷被豐富、完善。在城市化、鄉村振興背景下,集市的發展走向是重要研究課題。在注重文化保護的前提下,如何與城市更新發展有機融合呢?
1.文化溯源
關于李村大集最早見于文字的記載,是明萬歷《即墨縣志》,其建置篇載:“市集,在鄉十二。李村,在縣南六十里。”據載,當時李村區有名的市集有李村、棗園、滄口、浮山所、流亭、華陰在即墨縣境,與李村區毗連,附近的膠州人也在此購買所需。
早在明代后期李村就是聲名遠播的集市重鎮。它位居青島建制之初時的大陸中心點,雄居李村河中段;到清末后期,李村大集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輻射力強,帶動周邊地區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進步。在李村的居民中間一直有一個“聚寶盆”的傳說。傳說中描述李村河灘下埋藏著一個破鍋狀的聚寶盆,所以當年的李村大集才如此紅火,人人進市都會發財?!熬蹖毰?”的傳說進一步印證了李村大集對老青島人的重要性。在人與人的不斷交流中,文化發展不斷壯大,李村大集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大集會。
2.青島城市發展與變遷的見證者
長期以來,由于李村河底“天天市”占用泄洪通道經營,防洪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消費安全等問題突出,被省、市列入重大安全隱患。每逢集日,大量的客流、車流涌入,給本已擁堵的李村中心商圈帶來更大交通壓力。青島李滄區“十三五”規劃,重點對李村河中游開展整治提升工程,依托李村河中游整治工程和李村河全面維修工程等兩大工程,百年大集變身生態景觀河,還原李村河的生態美景。為照顧居民們的“趕集風俗”,搬遷后的李村大集以嶄新的面孔展現在新一代面前,見證著青島的城市變遷。
3.地方傳統文化生活公共空間
具有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民俗是人們世代相傳的文化事項。生產勞動者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地方特色,人們在進行商品交換的同時,也能體會到當地的風土人情。集市上的傳統的手藝、民俗表演,例如:理發攤、吹糖人、崩爆米花……與現代化的商場相比較,帶有濃濃的鄉土情。李村集市展示了傳統商貿與文化融合發展的良好形態,給居民提供了一個地方傳統文化生活公共空間,也是青島文化的一種獨特表達[4]。
在調研過程中,筆者通過問卷進行隨機采訪,進一步了解當前狀態下,地方居民對于所在城市集市的感受和評價,了解其存在于城市,對于城市居民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對集市文化進行全方位的解讀。(1)物美價廉,品類豐富。在詢問趕集緣由時,有 82.7% 的居民認為集市商品價格優惠,54.05%的居民認為集市距離家近十分便利,50.27%的居民認為集市中的商品種類齊全,可以滿足居民一站式購買需求。其中,集市除了貿易經濟活動外,還具有休閑娛樂功能,特別是節慶日的民俗節目表演。(2)產品質量有待提升,管理還需規范。在對集市存在的問題調研中,居民反映集市中產品同質化占比 40.7%,特色不夠鮮明占比 37.79%,市場秩序混亂占比 56.4%,年輕人受眾低占比 54.07%,宣傳渠道少占比 45.35%。(3)傳承保護,意義深遠。76.22%的居民認為集市是外地游客與本地居民進行文化交流的場所,62.7%的居民認為集市可以帶動當地旅游業和經濟發展。(4)價值凸顯,獲得感強。調研數據顯示,63.78%的居民認為集市可以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居民在趕集中不僅是滿足物質需求,其他訴求也能得到滿足。比如:65.41%的居民認為趕集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城市生活中的煙火氣,57.84%的居民認為趕集也是一種找尋兒時鄉土記憶的行為。
綜上所述,菜市場、超市、商場 這種組織形式無法取代集市在居民的心理地位,城市集市活動的主要功能是貿易經濟,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這也就對當前的“千城一面 ”,功能單一、喪失其原有人文性的商品空間提出新要求。城市集市存在的交通阻塞、人流擁擠、停車位缺少、空間布局混亂、安全治理等問題,也是居民比較關注的方面,這些問題是當前城市集市與城市更新發展中的矛盾所在,亟待優化解決。
當前城市大集發展主要集中于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但是在城市更新、舊城改造、現代化綜合體興起的背景下,隨著交通、物流網的完善,城市大集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式微的境遇或轉化為現代商貿市場。以青島李村大集為典型案例研究發現,傳統大集仍以原生或轉型的方式存在于現代的經濟體系中,在構建社會資本、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解決就業等方面發揮作用,同時,居民對集市的接受和依賴度高,甚至發展為地方文化宣傳的窗口,那么其存在就有很強的現實必要性[5]。所以我們不禁思考,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城市大集的發展既要保留傳統功能,也需要滿足城市現代化發展要求,在當前城市轉型發展期,城市大集該如何融入城市,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空間,實現融合發展。
從經濟層面,大集具有城市商業體系的經濟補充作用,是連接城鄉之間的經濟交往紐帶。城市集市雖在一定程度滿足了居民的日常需要,但是在調研中發現集市上仍存在產品質量有待提升、市場規范約束力不足,缺乏監管等現象。所以,解決城市集市存在的固有問題,是當前城市集市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第一,攤販的權益保障、衛生保障、租金等問題需要進一步規范發展。第二,加強市場監管,規范交易行為。其中對于集市的缺斤少兩、強買強賣、打罵等現象要杜絕。第三,嚴格把控產品的質量,對于三無產品、劣質產品等一律查處,拒之門外。第四,對于地方性的特色產業,設置宣傳、推廣窗口,比如:泊里紅席、王哥莊鮑魚、紅島牡蠣、鰲山衛海參等,從而促進農村初級市場向城鎮化轉型,擴大居民收入。
為進一步給居民和游客帶來良好的體驗,對于城市大集的基礎設施和衛生環境、交通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提升。比如修建棚架、貨架,衛生清潔、綠化等方面,充分利用空間,美化環境,改造綠色集市。借助互聯網信息化平臺,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安全救急服務。其中,在調研中,還發現趕集主體多為老年群體,可適當配備適老設施,開展助老服務。除此之外,青島市的集市特別是年集,政府部門與青島交運集團進行合作,發行循環班車、直達班車,以達到“引流”,保證居民和游客的參與。加強與地方高校合作,開展志愿者服務和社會服務,資源共享。
城市大集作為城市零售經濟的補充,其優勢特點在于商品的豐富與多元,這也是其吸引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消費者的特質。因此,集市內的經營內容重點在“多”,除了傳統的農副產品及衍生品的銷售,還可以吸納諸如各類美食零食、飲品店、娛樂設施等。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宣傳招募各式小微經營者,拓寬城市大集的經營形式和經營內容,以更好地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這些第三產業營業項目既可以是周期性的,也可以是常駐的。在休市時城市大集的區域可以作為普通商業街,在開市時,多樣化的經營商鋪又成為集市貿易的配套。
集市作為地方文化的載體,需要政府引領和扶持,借助藝術表達、文化推介使市集展示在地文化與本土特色。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俗資源、當地自然資源、特色資源融入集市,增加集市的文化味,開發旅游新產品。將傳統集市與文化創意產業進行有機結合,打造有文化內涵、有故事的集市,進而發展成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街區,以利于文化傳承和保護,形成文化大餐,從而找到集市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
后城鎮化時期城市更新歸根結底是追求“以人為本”的城市生活,業態的高端化、建成環境的美觀 化、管理科技化、氛圍的文藝化是城市更新的一整套“組合拳”。隨著集市文化的復興,在城市更新中碰撞火花,帶動了其周邊業態提升和環境改造,成為激活整個地區經濟與社會活力的重要引擎。所以,在城市規劃中,要辯證地對待城市集中式的留存并進行現代化更新。比如,要加強公共文化性的引導,策劃集市專題活動,鼓勵創新性產品的售賣,打造城市集市公共空間,進而實現傳統集市文化和城市現代化的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