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菲
(南京工業大學 江蘇 南京 211816)
新工科是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教育戰略調整,2016 年教育部正式提出“新工科”建設,“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后,全國高等教育工程教育進入變革時期。2018 年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發布,評估出全國首批612 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023 年,新工科的有效探索已擴展到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領域,形成交叉學科培養人才的新模式,新工科由此進入2.0 時代。
人類歷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地改變著整個世界和人們的生存環境,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與我國經濟產業轉型高度重疊,帶來的“裂變效應”更是不可小覷。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新起點,在國家全面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深入實施包括“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等重大戰略布局的背景下,新工科的起點就是為培養適應國家戰略發展和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這里的“新”一方面指的是以互聯網和智能制造為主的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光電信息科學、生物制藥在內的新興技術領域,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上述新技術領域對傳統工科技術和領域的升級改造。
“誰掌握人才誰就擁有世界”,21 世紀的競爭實質是人才的競爭,培養能夠適應變革的人才才能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既區別于傳統工科,新工科要培養的人才也是有區別于傳統工科人才培養的新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專能兼顧”,即在某個專業上有較為扎實的知識儲備,同時具備較強創新意識、持續學習能力、豐富實踐經驗、國際化視野和人文素養的交叉復合型人才。目前新工科人才的缺口一直存在,到2025 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到950 萬人,電力裝備的人才缺口也將達到900 多萬人。
目前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因此,高校面臨如何快速適應巨變的產業賽道環境,如何合理調整學科布局,如何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問題,也就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雙創教育體系改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正確理解創新創業教育是做好這項工作的基本前提。創新創業教育不能簡單拆分成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兩者既有邏輯關聯,也有區分。而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也不只是學校內部的行為,應該包括個體、家庭、社會、企業等多方參與進來。
創新本質上創新是一種哲學含義,即一種創造性的認知和實踐。學者賴英騰(2002)認為創新是一種內部改造行為,需要有助于滿足社會需求或者能夠提高人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學者韓意來(2007)認為學生在課內教學過程中,能夠超出書本知識外,掌握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方法,或者創造新事物、新途徑的能力。學者王學智等(2017)則發現創新能力是個體內生的一種品質和能力,即一種創造性的思維和心智。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最早提出創新概念,他認為,科學發現和技術本不能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而是在產生社會經濟價值和效益之后才能稱之為創新。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則指出創業和創新相互關聯,需要創造新的生產經營模式。學者Jeffrey(2006)強調了創新創業教育中教師的重要性,學者Van(2010)則強調了外部環境的支持作用。
哈佛大學邁斯1947 年在MBA中開設創新創業課程,這是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初次實踐,隨后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高校逐步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旨在培養更多創新人才,由此強調以研究為基礎的創新教育成為主流,越來越多的美國高校得到政府、基金會、科研院所等資金、人力上的支持。我國的雙創教育探索起源于改革開放,2002 年教育部確立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9 所高校為創業教育試點高校,2014 年在達沃斯論壇上,我國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多個部委出臺包括《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等近30 份文件。2017 年2 月,教育部在復旦大學召開了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與會嘉賓和人員一同探討了新工科的最新定義和內涵、新工科的建設和發展方向并達成共識,稱為“復旦共識”;2017 年4 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學召開新工科建設研討會,與會60 余個高校一同描繪我國新工科建設的藍圖,稱為“天大行動”;2017 年6 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家組第一次工作會議,全面部署新工科建設工作,會議通過《新工科研究與實踐指南》,稱為“北京指南”。這三個會議也為我國新時代高等工程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針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文件和要求,舉辦了例如“互聯網+”“挑戰杯”等一批高水平雙創教育賽事,各高校從人才培養、師資建設、激勵保障上都作出了積極舉措,但是仍存在理念認知上的偏差和滯后,有的人將雙創教育理解為就是“教人創業”,短期實現盈利;有的人把雙創教育認定為只是針對“少數有創新創業意愿”的學生;有的則理解為給全校學生“上幾節概念闡述的創業課”就算完成任務了,完全忽略了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是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潛在人才這一本質。這種偏差和滯后從起始點就把雙創教育帶上錯誤的道路。
目前高校都有開設不同類型的創新創業課程,基本由輔導員、專業教師和校外導師構成,整體師資結構單一、力量薄弱。首先,現有的師資構成,很難保障師資隊伍的建設,專職教師有上課意愿,但是課程內容陳舊、概念論述較多,缺乏必要的創新創業經驗,校外導師雖然有豐富的教學素材,但因為缺乏約束和管理,在課程內容設計上缺乏連貫性思維。其次,課程體系缺乏頂層設計和整體推進,創新創業教育不是簡單一門課程就可以,而是需要頂層設計,將創新創業元素貫穿所有專業教育中,同時匹配合適的實踐平臺和場景,以及合理的評價考核機制。
目前大學生主動參與創新創業的意愿和能力整體偏低。一方面,目前的創新創業課程內容枯燥,教授方式單一,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有待提升,并且創新創業教育需要一個有理論闡述、有豐富實踐的教學歷程,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做好設計與聯絡,還需要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不斷提升創新創業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在全過程保持較強的責任感和指導水平。另一方面,校園創新創業文化還不夠繁榮,鼓勵嘗試和容許失敗的氛圍還不夠濃厚。雖然大部分高校十分重視創新創業課程,但是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真正關注度和寬容度不夠,對于學生在大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對課程學習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產生創新想法和意識,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和重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積極性。
創新創業教育不只是高校的責任,企業、社會、家庭都需要參與其中。一方面,校地企產學研聯動存在障礙。創新創業教育的目的是適應目前飛速發展的產業變革和新興產業發展,真正接觸地方政府和企業,在產業布局和生產一線參與項目化的實踐鍛煉才能真正刺激創新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內容往往滯后于產業一線的發展,除科研以外,教師也往往缺乏與政府、企業,尤其是創新企業的實際聯系。另一方面,實踐場景和平臺明顯不足。創新創業教育需要融入真正的社會實踐中,在豐富社會認知和經歷的基礎上,產生能力和意識的提升,因此,需要企業、社會、家庭協同育人,為創新創業教育拓展豐富的實踐場景。
高校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辦方,要把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一環。首先,革新理念,回歸育人初衷。創新創業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過硬本領、勇于擔當作為,更重要是在產業變革中成為更有競爭力的時代新人。其次,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高校開設創新創業課程,除了要講解創新創業的基本概念和內涵變化,還要介紹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新興產業的最新變化,以最新的生動案例充實課程內容,鼓勵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實踐賽事和項目,在實操實練中真正理解創新創業。
教師是創新創業教育的主導者,有正確教育理念的教師才能教出優秀的人才。首先,教師要主動認識新工科的內涵和培養要求,根據專業學科的變化來優化課程內容,讓最前沿的學科發展進程充實進課程內容;其次,重視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價值傳遞,要以解決科技發展問題、環境問題等人類發展問題為己任,樹立創新創業教育的責任感。同時,主動讓學生參與研究領域的產業落地實踐環節,鼓勵不同專業學生交叉組隊參加賽事或項目,開啟啟發式、沉浸式、體驗式的教學,和學生一同在實踐中提升認識,在教學中學習。
學生要樹立創新創業教育主人翁的意識,只有認為提升自己是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參與到創新創業教育中。創新創業不是簡單一句口號,要主動和自己的專業學習、產業的前沿發展、個人的興趣特長、外部的環境支持等多要素做好結合,才能產生化學效果。大學生要主動認識世界形勢變化,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積極參與校園文化生活和實踐。一方面,專業學習是新工科對于“專”的基本要求,只有擁有夯實的專業知識儲備和前沿認識,才能擁有創新創業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積極參與校園文化生活,參與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實踐,以賽促學、以學促練,才能滿足新工科對于“能”的更高要求,真正成為技多不壓身的復合型人才。
社會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助推手,外部環境的包容開闊和機遇挑戰是刺激創新創業教育實效的最好要素。科研院所、企業、高校多方參與到人才培養中來,拓展學習和實踐的場景。一方面,要加強產學研的聯動平臺建設,改變以往政府、高校、企業之間的薄弱鏈接,真正把課堂開到產業一線、企業廠房、工作場景,讓師生在真實場景中提升理性認知和感性認識。另一方面,企業要在實際用人中積極反饋人才能力的評價,主動為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提供及時和必要的反饋,優化人才培養和評價考核體系,做到多方聯動培養新工科復合型人才的“一盤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