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嵐
(華北電力大學 北京 102206)
明確的發展目標、健康的學習習慣、適宜的學習方法、深度的學生參與等均能為學生提供適宜的學習成長環境,促進學生學業發展。因此,深入、精準了解學生行為模式,有針對性地對相關內容進行科學干涉能有效影響學生的學業表現和成長發展。這對進一步優化學業輔導工作模式,提升學業輔導工作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為準確了解當前高校本科學生學習態度及相關行為狀態,筆者采用問卷法對某高校本科生開展了學習態度及學習行為調查。問卷聚焦學生學習動力來源、學習行為特點、影響學業的因素以及對于學業輔導的具體需求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調查。調研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發放問卷580份,收回有效問卷580 份。其中男生占比62.9%,女生占比37.1%。通過對問卷的結果分析,本科生學習態度及行為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調查結果顯示(表1,p137),學生普遍認可學習和學歷的重要性。98.79%的受訪者對“學習非常重要”這一觀點的認可度達到了一般及以上的水平,更有61.72%的受訪者對這一觀點持完全認可態度;對學歷重要性的認可度雖然略低于對學習本身的認可度,但其認可度達到一般及以上水平的比例也高達98.45%。從總體上看,本科生群體對于學習的認識是正面積極的。在問及學業輔導的必要性時,93.95%的受訪者選擇了“有必要”,這反映了學業輔導工作在學生中的需求度很高。

表1 學生對學習重要性的認同度
在日常學習中,學習效果會受專業課教師、輔導員、同學、班級等諸多主體的影響。調查顯示,受訪學生普遍認為各群體在目前的學業輔導中均起到了積極作用,而其中產生積極影響和實際幫助最大的是輔導員。

圖1 不同主體在學生學業中的積極影響認可度
在激勵自身學習的要素方面(圖2),分別有79.14%和77.93%的學生認為“明確的發展目標和職業規劃”及“對專業的認識和興趣”激勵效果最大的。在學生看來,源自學生內心的自我驅動力對于學習的助益是較大的,而“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教師的全方位引導輔導”等學習的外驅動力對學生的激勵效果一般。

圖2 激發學習動力的要素
我們對學生的課堂出勤情況、作業完成情況、學習計劃等多個方面的表現進行了調查,要求受訪者根據自身行為的符合度由1―10 進行打分,同時采集了受訪者的成績排名情況。隨后使用SPSS 軟件對各要素和學業成績進行了Pearson 線性相關性分析。
由分析結果可知(表2),在0.01 的水平上,除誠信考試外,學生各項學習行為與其學習排名之間的關系都是顯著相關的,而其中“主動求教”“認真做作業”“學習計劃明確”等幾個方面與其成績排名之間的相關度更高。

表2 各項行為與成績排名的相關性
目前高校提供的課業內容輔導相對較多,而針對學習態度、學習動機等方面的輔導則相對較少。以專業認知教育為例,相關工作還缺乏統一的規范和科學的設計,且往往停留在學生入學之初的簡單籠統介紹,對本專業的特點和前景的客觀分析及學生應有的學業成長發展規劃輔導不足,未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此外,當前學業輔導重心大多在對學困生的幫扶上。調研發現,除專業及課程的學習指導外,學生對“創新和科研指導”“實踐能力指導”的需求也較高,分別占到了受訪者的48.8%和41%。可見服務于學生創新成長的發展型輔導需求同樣迫切。
雖然學生對學業輔導本身具有較高需求,但從調研情況來看,學校提供的輔導資源與學生的需求之間存在一定的錯位。在遇到學業困難時,學生選擇的求助對象最多的是自己的舍友和班級同學,分別占到了70.5%和67.8%。選擇求助輔導員的占比為18.6%,而選擇求助學業指導中心的僅占到6.4%。出現這一問題,與高校提供的學業輔導資源質量以及獲得輔導的便利性有著很大的關系。
隨著學業輔導工作的深入推進,輔導員、學生志愿者及一線專業教師等群體在學生學業輔導中的責任分工、角色定位出現了一些交叉和錯位,給工作質量的提升帶來一定影響。以輔導員為例,由于輔導員個人專業背景的多樣性,學業輔導的匹配度不高,加之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及各類事務性工作較多,輔導員很難持續提供高質量的學業輔導,而專業教師基本是兼職開展相關工作,沒有形成專業領域、專門機構和專業化的咨詢團隊。
根據實踐調研結果,結合當前高校學業輔導工作現實情況,建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和改進學業輔導工作。
相較于嚴格管理等外部干預手段,基于學生自身內在學習動力的輔導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更大。因此除做好常規性的知識傳授外,可著力于加強基于學生個體發展需求和個人身心特點的“引導性”學業輔導。要著眼于學生成長發展目標,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的未來目標規劃、生涯發展等方面進行積極引導。要探索在學業輔導過程中,構筑良性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意愿,通過對學生及時且有針對性的幫扶反饋,幫助學生改善學習策略,通過持續系統的積極干預,提升學生學習的效能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內驅動力。
高校應加強學業輔導課程體系建設,針對不同專業、不同群體、不同成長發展階段的學生設計開發系列課程,構筑一條從學生入學到畢業全程的學業輔導員體系,以提升學業輔導工作的系統性。要針對學生學業輔導需求進行常態化調研,進一步豐富學業輔導內容體系。在學業輔導過程中加強分類指導,探索設置發展型學業輔導課程,進一步豐富學業輔導的內容體系,滿足不同學生的現實需求。
學校可通過對學生日常課堂出勤、作業完成情況等方面的表現甄別學業困難高風險學生群體,提前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在學業問題出現以前或者無法控制之前通過各類學業輔導活動對其進行有效的干預。探索建立涵蓋輔導員、班主任、專業課教師、班干部等在內的各類主體有機聯動的學業預警機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時采集學生學習的各類數據,通過對相關信息的分析,繪制學生學業發展的信息圖景,為學業輔導工作提供準確支撐。
加強學業輔導隊伍建設,積極選聘一批專職學業咨詢師,提升學業輔導專業化水平。加強對兼職學業輔導員的培訓教育,提升其開展學業輔導的能力。充分結合學業輔導參與主體的業務特點,合理規劃其在學生學業輔導中的角色定位,輔導員和學工干部等群體重點做好學業輔導活動的組織策劃和學業規劃,專業課教師重點做好專業課程的學習指導,學生兼職輔導員重點做好學習經驗分享和難點答疑,班級和宿舍同學等則致力于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各類型主體應各有側重,分工協作,共同做好學業輔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