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楊,曹優卓,吳 燕
(長江師范學院化學化工學院 重慶 408100)
我國的中等教育正在快速發展,但是,當前學生學業水平低、學習成績較差問題日益突出。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學生學習質量總體水平不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掌握得不牢固,尤其在薄弱學科領域表現更為明顯。當前,中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較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學習能力也亟待提升[1]。因此,對學業成績較差的中學生的行為形成原因及應對策略展開研究,已成為當前中學教育領域的熱點問題。近年來,國內外學者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論和觀點,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研究成果和文獻資料。其中,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在解析學生學習行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國Gonzales 等人對高中生的行為進行研究,發現高中生的行為和表現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如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等[2]。趙雪梅等人對北京市中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了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業成績存在相關性[3]。張曉飛等人則針對中學生的學習行為開展了相關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的結論和建議[4]。
綜上所述,探究其行為形成原因及應對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和現實價值。本文旨在通過深入分析學業成績較差中學生行為形成的內在因素及外在因素,制訂相應的應對策略,為教育管理部門、教師、家長和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和生活。
根據重慶市某中學初一至高三年級隨機抽取學業成績非位于前60%的300 名同學填寫調查問卷,其中有效問卷261 份。根據數據統計結果,作者將學業較差中學生的行為形成原因及應對策略分為學生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四類做進一步分析。
261 位學業成績位于后40%的學生中有46.7%的學生認為自己學業成績較差,37.6%的學生認為自己學業成績良好,15.7%的學生認為自己學業成績優秀。為了進一步了解、分析學生個人因素對學業成績較差表現的影響及存在的行為問題,本研究通過調查問卷設計了多個問題來層層深入了解學業較差中學生的行為形成原因以及應對策略:
①在“您平時是否存在以下表現?”的多選問題中,有74.0%的學生表示缺乏學習動力(如沉迷手機、不做作業等),69.0%的學生表示對學校感到不滿和厭惡,26.4%的學生表示在日常學習中存在如逃學曠課的逃避行為,21.1%的學生表示在學業中因焦慮和壓力過大導致學業成績不佳。對此,本問卷進一步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學業成績較差的主要原因。有71.7%的學生表示學科難度大,自己學不好;分別有50.2%和37.6%的學生表示自己學業成績較差是由于缺乏學習方法、技巧和缺乏學習興趣、動力;36.0%的學生表示自己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②在“您平時是否存在以下行為問題?”的多選問題中,將近50%的學生選擇自己存在打架斗毆和曠課早退等嚴重違反校紀校規的行為,41.4%的學生存在較輕的違紀行為,39.1%的學生存在玩手機、沉迷游戲的行為,這顯示了學生中存在相當大的行為問題。于是針對該問題,本問卷再次進一步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存在上述幾種行為問題的主要原因。有74.0%的學生表示自己存在一些行為問題是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69.4%的學生表示自己缺乏堅強的意志,另外還有48.7%的學生表示自己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③在“您認為學校、家長和老師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幫助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改善行為表現?”的多選問題中,有65.1%的學生表示希望能提供學習方法和技巧指導,51.7%的學生表示希望能加強家校聯系,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和行為,46.4%的學生表示希望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45.2%的學生表示希望能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
綜上所述,在學生個人方面,缺乏學習動力、自我效能感差、缺乏學習方法和技巧、缺乏自控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及缺乏堅強意志等都是影響學業表現的重要因素,即學生自我意識、情緒管理和自我行為調節能力對行為形成有深遠影響。
調查顯示,261 位學業成績位于后40%的學生中有40.6%的學生來自農村家庭,這表明農村學生在學業成績較差的群體中占有相當比例;59.4%的學生來自城市家庭,城市學生在這個群體中占據了多數,比農村學生略多。由于該研究調查學校位于市區,故調查對象中有超過一半的學生來自城市家庭。其次,父母教育程度調查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的父母教育程度為初中或高中,也有少許父母教育程度為小學及以下,這可能意味著學生在所處家庭環境中能得到的教育資源相對有限。由此可知,在家庭背景方面,首先是農村和城市家庭在資源和環境方面存在差異;其次是農村家庭可能面臨農村流動人口、父母務工等問題,導致父母的參與度較低,無法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支持。在父母的教育程度方面,首先是父母的教育程度通常與家庭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相關;其次是父母的教育程度可能會影響他們對教育的理解和重視程度;最后是父母的教育程度可以影響他們對教育的態度和對學習的重視程度,這可能會傳遞給孩子,并影響他們的學習態度和自信心。
調查顯示,261 位學業成績位于后40%的學生中有72.0%的學生表示經歷過因學習成績較差而受到家長、老師和同學的責備和批評,僅有28.0%的學生表示自己未經歷過因學習成績較差而受到家長、老師和同學的責備和批評。這個結果表明在該中學生群體中,大多數學生都經歷過因學習成績較差而受到外部壓力和批評的情況,這種壓力來自他們的家長、老師和同學。這種責備和批評可能會對學生的心理和情緒狀態產生負面影響,并可能影響他們的學習動力和自尊心。
社會因素如學業壓力、同伴關系、教育政策和社會文化期望等均對學業較差中學生的行為形成產生一定影響。在當代社會,學業壓力普遍存在,學生面臨著各種考試和評估,這種壓力可能來自學校、家庭以及同學之間的競爭,對一些學業較差的學生來說,他們可能感到自己無法達到周圍人的期望,導致滋生自卑心理、溺于學習焦慮或逃避學業。另外,學生在同學圈中的社交關系也會對其行為產生影響,一些負面的社交體驗可能使學生對學校產生厭惡情緒,進一步影響他們的學習表現。再者,現代技術和媒體的普及也對學生的學業表現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教育過程中需要關注社會環境的影響,加強對學生的社會適應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應對社會環境的各種壓力和挑戰,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
學生個人層面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來改進自身學習方法:改進預習方法,養成預習習慣;改進聽課方法,養成聽課習慣;改進復習方法,養成復習習慣;改進作業方法,養成作業習慣;改善學習態度。
①避免隔代教育:避免隔代教育的關鍵措施是父母不能完全將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責任推給祖父母,而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祖父母往往對孫輩較為順從,過度溺愛和順從會導致孩子缺乏挫折和耐心,影響其成長。年輕的父母應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并與祖父母進行溝通,達成一致,糾正不良習性。
②改進不當的家庭教育方法:父母應樹立民主意識,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理解他們的立場和壓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辭,冷靜處理與孩子的沖突,真心與孩子做朋友;父母應成為學業成績較差學生的好榜樣,尊師重教,熱愛學習,與孩子同讀同寫;在生活中,父母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發掘和放大他們的優點,鼓勵并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①營造良好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學校應該以學生為核心來開展教學工作,為他們提供一個有利于學習的環境和氛圍,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良好的校園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針對物質環境,學校要更新學校的硬件設備以及設施。其次是心理環境,學校要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②創造成功機會,便于學生體驗成功:學生在學習中所付出的努力與回報成正比,這種正向關系會增強他們的信心和積極性,進而提升學習動力。強化學習動力會促使學生更加努力。為解決這一問題,學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通過有針對性的輔導,彌補學業成績較差學生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的不足,以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第二,推行分層教學,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設定相應難度的問題,激發學業成績較差學生的思維能力,讓他們在能力范圍內回答問題并進行板書講解,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和學習動力。第三,教師應善于發現學業成績較差學生的每一個小小的成功,并給予表揚和鼓勵。教師要客觀地評價學生,并讓其與過去的自己進行比較,以此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成功和進步,并加以鼓勵和表揚,進一步強化他們的學習動力。
③建立檔案資料,以便“對癥下藥”:建立詳細的檔案資料,包括個人資料、基本情況調查表、家庭情況、家訪記錄、在校表現和學生撰寫的文字資料等。這些資料將有助于揭示學業成績較差的根源,例如家庭環境、親子關系、心理狀態等。同時,記錄學生的進步和轉化也是很重要的,以便給予表揚和鼓勵,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和動力。
①尊重知識,消除“腦體倒掛”現象:首先,相關教育部門應確保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條件的方面,特別是注重提升智力勞動者的培養和發展。其次,高校在開設專業時應該具有前瞻性,科學預測各專業的就業前景,避免盲目擴招或開設就業前景不明朗的專業。再者,可以制定教育政策鼓勵人們在職業生涯中進行不斷學習和提升,提供便捷的繼續教育機會,幫助智力勞動者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②凈化環境,真正落實相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規定中小學校周邊不得設立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和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學校應積極與相關部門合作,認真執行修訂后的法律,為中學生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以促使他們改變問題行為。
學業較差中學生的行為形成原因及應對策略研究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并且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幫助學生克服學業困難,提高學習成績。學校和家庭還應該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幫助他們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同時,教育部門也應該加強對學生行為形成的研究和探索,為學校和家庭提供更為科學的應對策略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