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雄偉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楊凌 712100)
眾所周知,思政教育乃是法治教育的核心陣地。為此,高等院校需要結合現代高校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發展方針以及黨的發展思想,結合現代高校學生的思想需求及思想特征,科學開展法治素養教育工作,在有效解決高校學生法律困惑問題的基礎上,顯著提升法治教育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有效解決大學生法治素養教育環節當中的一系列問題。
首先,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領域深度推行法治素養教育工作,可以確保依法治國的理念有效實施。在道德范疇,有效約束大學生的各項行為,顯著提升高校學生法治意識及道德標準,確保學生對依法治國理念產生認同感,有效突破傳統高校道德教育限制與制約,助力學生形成法律意識,全面貫徹依法治國的重要方針。其次,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領域科學開展一系列法治教育工作,可以顯著提升高等院校整體人才培養成效與管理水平。在法治環境下,不斷完善、不斷優化高等院校整體運行體系,確保高校學生的行為習慣可以得到規范化制度的約束與引導,確保高校學生對高等院校制度保持充足的理解與尊重。由此可見,在高等院校思政教育領域科學開展法治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顯著提升人才成效,構建更和諧良好的校園環境,培養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社會主義接班人。最后,通過法治教育工作,可以顯著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確保學生在懂法守法的同時,養成依法辦事的良好習慣,這也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教會學生借助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有效調動學生的自主發展與自主成長積極性[1]。
結合目前形勢而言,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仍然以最基礎的理論灌輸方式為主,這也導致思政教育工作的優勢與作用無法得到充分體現、充分發揮,無法有效激發高校學生的權利意識。不僅無法充分彰顯高校學生的權利,而且無法引導高校學生行使自身的合法權益,對后續更深層次的法律與教育工作以及道德教育工作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2]。不僅如此,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無法得到法規教育的補充,課堂教學主要結合法律條文進行講解,無法針對學生的真實案例展開深度分析與綜合性考量,更加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法律思維。法律教育基本常識與高校學生日常生活缺乏緊密聯系,這就導致學生無法將自身所掌握的知識與日常生活建立聯系,順利完成知識內化。面對枯燥乏味的法治教育活動,學生缺乏探索欲望與學習興趣,難以長時間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不僅如此。高校大學生需要面臨文化課學習壓力,缺乏時間與精力接觸法律知識法律素養低下。為此,需要結合高校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對法律教育難度展開科學控制,結合當代高校學生家庭方面、能力素養方面以及法律需求方面開展教學活動。具體而言,高校思政教育領域法治素養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高校大學生對法治素養教育缺乏重視,并未意識到學習相關法律知識的價值與作用,更加無法借助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受到不法侵害時,高校學生會形成極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其次,目前國內思政教育教材及高校法律,對學生所面臨的法律問題缺乏重視,并未結合學生的專業課程以及學生就業現狀開展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工作。多數高等院校并未結合高校學生的思想特征,開展一系列法律教育工作,因此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與學習興趣。最后,任課教師對學生的理解不夠深刻,無法將抽象性內容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教育形式過于單一,無法滿足現代高校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3]。
針對高校學生的法治意識展開培養,需要將高校思政理論課作為核心陣地,充分發揮思政教育課堂在法治素養教育方面的優勢與作用,將法治基礎課程及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作為法治素養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通過一系列理論探討,培養高校學生正確的法治觀念,拓寬學生法律知識儲備,構建完整的法律知識體系[4]。
例如,高等院校需要將以學生人生觀念、價值觀念、世界觀念以及道德觀念為主的核心教學內容引入法治素養教學環節,培養學生法治觀念,增強學生思想品德修養,顯著提升學生學法自覺性與用法自覺性,全面提升高校學生法治素養及思想道德素質。除此之外,高等院校還須豐富思政課法治教育活動形式,不斷優化、不斷更新法治案例。在課堂教學環節,科學開展理論教學活動的基礎上,有效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與主觀能動性,在理論教學環節借助一系列真實案例,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情景當中開展案例模擬學習。在此基礎上,選擇恰當時機向學生提出難易程度適中的法治問題,供學生開展自主思考,顯著提升法治教育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法治知識教學方面的優勢與作用,顯著提升高校學生法治意識。
在日常學習與日常生活當中,高等院校需要針對學生的法治意識展開有效培養。首先,確保學生可以通過法治意識不斷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杜絕一系列違法行為;其次,在自身遭受到違法侵害時,學會借助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在此基礎上,更加積極主動、自覺自愿地履行相關法律義務,明確一旦出現違法行為,就需要承擔與之相應的法律責任,確保每位學生都可以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5]。與此同時,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互聯網資源具備共享性特征,因此社會熱點話題及熱點新聞為吸引人們眼球,而制作熱點效應。高校時期,學生思維活躍,對社會事件的參與富有熱情。但同時具備較為明顯的局限性特征,應當引導學生以良好的法律素養對社會事件的性質展開分析與辨別,理性地看待各種社會熱點問題。最后,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對高等院校法治教育工作現狀展開深度分析,結合大數據系統深度掌握、深度了解學生的法治需求,分析學生對社會熱點事件的參與程度與關注程度,突破傳統法治教育模式的限制與制約,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多媒體手段開展法治思想教育工作[6]。
為顯著提升高校學生法治素養,還需要充分發揮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的價值與優勢,不斷完善、不斷優化校園法治環境,充分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在潛移默化之中,針對學生的法制觀念展開有效培養,以此為基礎,在思政宣傳活動及校園文化活動當中適當增加法治宣傳力度。
例如,在深度貫徹、深度踐行、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需要定期開展主題宣傳類教育活動,助力高等院校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識,強化法治觀念。例如,高等院校可以借助各式各樣的法治宣傳日,科學開展遠離毒物品以及打擊盜版相關主題的宣傳活動。在憲法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等關鍵性節點,科學組織各個院系開展形式各樣、獨具特色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志愿者服務活動。不僅如此,加大力度開展品牌化建設工作以及常態化建設工作。不斷優化、不斷拓展教育途徑與法宣傳途徑、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營造輕松愉悅的法制宣傳氛圍。拓寬高校學生與社會交流互動的渠道,邀請法官與檢察官到高等院校內部開展講座以及主題教育,引入經典案例。從而起到活躍法治文化活動的作用,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與學習積極性。除此之外,定期組織校園法律咨詢日這項活動,科學構建校園法律保障機制與高校學生的聯動機制,解決高校學生日常生活以及求職環節所遇到的一系列法律問題,不斷增強學生法律意識。確保高校學生可以借助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有效消除一系列不法行為,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為順利實現法治素養教育工作與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機融合、相互促進,需要結合移動互聯網完成普及,數字化技術與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這一背景下,不斷優化、不斷探索互聯網途徑。借助互聯網,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獲取優質的法治教育資源,創新法治教育形式,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在信息傳播深度、信息傳播廣度方面的優勢與作用。結合目前形勢而言,互聯網現已成為高校學生獲取知識與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高等院校開展思想價值觀念教育工作的重要載體。為此,高等院校需要積極搶占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宣傳陣地,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信息傳播方面的優勢,顯著提升法治宣傳工作質量。
例如,互聯網環境下深度探索學生喜聞樂見且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法治教育語言,顯著提升互聯網環境下的法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與親切性。不斷優化、不斷創新互聯網背景下的高等院校法制教育形式,突破傳統思政教育模式限制,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微課形式、互聯網教學形式、微視頻形式開展法制教育工作,為學生帶來多重感官刺激。通過互聯網溝通渠道及交流渠道,針對常見的法治問題展開深度探討。最后,借助互聯網平臺,高校思政教師與學生主體開展直接對話掌握學生真實發展需求,并且將法制教育工作合理引入高校學生日常生活當中,在深度觀察學生最為常見的生活事件的同時,將法律問題作為核心重點,不斷強調法治事件。結合社會熱點傳播法治觀念,培養學生法治精神,確保學生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科學收集網絡信息,并且對一系列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
法治文化涉及范圍極為廣泛,在高等院校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有所體現。因此,高等院校需要確保在校園內形成更加完善的法治氛圍,方可為學生樹立信法意識、守法意識以及用法意識。高等院校師生教育領域法制素養熏陶,需要秉承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各項要求,注重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優勢,激發學生自覺意識,確保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高校學生教育工作、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高校學生服務工作,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及自主意愿,保障學生的合法權利與合法義務。為此,高等院校管理工作與高校服務工作應當呈現規范化目標看齊,深度落實法治理念。首先,構建規范制度與標準化制度,對學生管理工作機制作出優化與創新,借助一系列科學合理的制度考核標準。對學生開展管理。有效培養高校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意識與能力,激發學生民主意識。在潛移默化之中完成教育任務,順利達成言傳身教這一目標。除此之外,高等院校還應當充分發揮教師模范帶頭作用,在教育人員人格魅力的影響與號召之下,學生自覺自愿地遵守學校相關制度,自上而下、應循序漸進地營造法治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用法自信心,確保校園法治文化朝向深化方向發展,充分展現法治素養教育工作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與價值。
總而言之,新時代背景下,法治素養教育工作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度契合,二者之間具有諸多互通之處。在此形勢下,高等院校可以通過科學開展理論課程教學活動、創新法治素養教育方式、加大法治宣傳力度、拓寬法治素養教育途徑、創新法治文化途徑等方式開展法治素養教育工作,在顯著提升高校學生法治素養與政治覺悟的同時,助力高校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綜合能力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