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姍姍,李巖,陳少珍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藥學院,廣東清遠 511510)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看重職業教育教學的改革創新,并提出了“三教”改革的艱巨任務,“三教”其中之一的教材是作為課程的基礎,教學的依據,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傳授知識的重要載體。我校積極鼓勵各類教師參與到教材建設中,其中以職稱晉升和教學獎勵來激勵,研制適合高職院校的教材改革,以保證教材建設高質量地發展。我們中藥教研室積極開展教研會議,鼓勵本專業教師齊心協力參與到藥膳教材改革建設中,基于對中藥專業課教材分析,以筆者所帶的“食療藥膳”課程教材建設為例,組建編寫團隊對教材進行改革和探索。
有利于教師把傳統觀念轉變成為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念,通過借鑒特色教材,有利于優化教學方式,新形態的教材建設方便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合理并具有針對性地安排理實一體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升級。
接觸一本具備吸引力的教材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鼓勵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學習模式轉變,教材是課程改革的載體,有趣的教材亦可改變原先乏味無趣的課堂氣氛,讓課堂活躍起來,改變學生懶惰、漫無目的的學習習慣,培養良好自覺的學習行為,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團隊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讓課堂教學高效率。
由只有圖文的傳統教材到適應時代人才培養方案的新形態教材的轉變。編寫結構合理化、清晰化,符合當代信息化的需求,把抽象難理解的轉化成直觀具體的動畫演示,以助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
教材建設改革,融入創新創業元素到教材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積極鼓勵學生開發符合大眾需求的創意藥膳作品。目前食補養生市場大有可為,以藥膳主題的餐廳相對火爆,較為吸引大眾眼球,藥膳創新產品也會深受歡迎。
在教材建設中,需體現深挖藥膳價值方面的內容,以推動飲食健康產業發展。在疫情期間,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增強了本專業學生對中醫藥的自信心。加強對學生的醫德醫風的教育,教材建設改革中的活頁式教材設計環節可以鼓勵學生開發適用于增強人民體質的抗疫藥膳配方,開發具有增強抵抗力的食用藥膳產品。
該課程教材已有8年多未更新,存在版本陳舊、知識老化的弊病,未能與時俱進,難以跟上知識更新的速度,參考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大。理論知識陳述過于長篇大論,知識點列舉不清晰,未突出章節的重點和難點,教學目標不明確,導致教師和學生在使用教材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困惑。教材內容在結構建設方面缺乏系統性和合理性,編排方面存在明顯缺陷[1]。
因教材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速度,未能巧妙地結合時政熱點,如何潤物細無聲地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專業素養和專業文化未能在教材中體現,學生專業自信心不足。食療藥膳課是中藥學專業核心課之一,不僅要培養學生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掌握配膳技巧,中醫藥膳營養師工作崗位的操作技能與必備知識,還要培養學生對祖國醫學文化的認同感,樹立醫者情懷和職業素養等正確的價值觀。但是目前所用的教材缺乏思政教育內容設計和案例分析[2]。
因學校的地理位置限制了食材的采購,部分推薦的藥膳可實操性不強,創新性不足,學生只是照搬教材的藥膳制作方法,缺乏思考的動力,創新的意識,貪圖簡便,不注重藥膳成果的成效。專業知識模塊大部分是理論分析,但教學模式是理實一體化,兩者相矛盾。實訓過程中,學生愛把藥膳課程誤作美食烹飪課,僅注重食物口感,卻忽略了要在中醫藥理論基礎指導下與食材有機結合,未對癥下藥膳,教學效果堪憂。
教材插圖較少,可拓展知識點不多,缺乏吸引力,未體現與現代技術接軌的崗位操作。教材陳舊難以吸引學生,簡單的內容,未配上詳細的解釋,缺乏課外的延伸,信息化資源不足。該課程的教學信息化平臺的構建目前仍困難重重,校級精品課程仍未建立,缺乏資金和技術的支持。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有待提高,部分老教師不愿意使用信息化技術[3]。
中醫藥教材的建設是服務于人才培養,而原教材并未結合大健康時代背景更新該教材。教材建設觀念仍未轉變,教材的教學內容與目前社會實際需求脫節,無意中學生對教材產生厭倦乏味,學生容易被互聯網的各種信息吸引,包括有趣的藥膳制作微視頻和藥膳美圖,傳統的紙質教材已經與中醫藥學生的教育理念不相符合。
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歷,不熟悉企業工作內容,缺乏崗位實踐經驗,無法形成系統的指導方法,缺乏編寫教材經驗。未邀請企業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或醫院藥膳師以及計算機專業技術人員共同合作開發新形態教材,缺乏經驗和技術的支持,導致教材編寫工作停滯不前,無法對專業教材進行升級改造。
在教材的建設之前需以社會調研為真實基礎,用科學研究方法,滿足社會對中醫藥人才實際需求作導向。以學生能勝任藥膳營養師的工作崗位為教學目標,教材建設要立足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學習和探究問題的積極性,教材建設的目標要以中醫藥人才培養為主,培養與社會崗位需求相匹配的技能型人才,積極為中醫藥事業更好地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著重在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上下功夫。
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重要內容包括創新創業教育。藥膳食療課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核心課程之一,有趣的教材更能激發學生對課程的熱愛。食療藥膳創新作品可應用于市場推廣,可與保健飲食行業結合,在教材上需拓寬學生的創新創業知識獲取渠道,起到指引新思路,提供新素材,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的作用。鼓勵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參與教師的藥膳科研項目等[4]。在教材中設計課堂作業環節,實訓項目及創新創業大賽指南來評估學習效果。
以中藥學專業食療藥膳課為例,調查中醫藥膳師的崗位需求,職位需求,結合崗位要求標準、創新創業大賽標準以及X證書考核的標準[5],對該課程進行活頁式教材建設,編寫以任務為導向,融合“崗課賽證”的育人理念教材,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為社會輸送適應崗位能力強的技能人才。教材要具備與職業能力、內容與時俱進,工作清單式的任務導向,還要與職業技能大賽和職業資格證書接軌。及時更新教材內容,早日達到“崗課賽證”巧妙融合教材的效果。為適應當代職業學生的需求,教材需體現職業性、靈活性和信息化。
疫情期間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康復后仍需重視對身體的調理。教材建設緊跟時代需求的發展,體現貼切的生活案例,根據輕癥及無癥狀感染者的體質分析,進行中醫辨證。例如,大病初愈的患者常見的兩種證型氣陰兩虛和肺脾氣虛。學生可根據不同的證型推薦合理的藥膳,同病異治,可在活頁式教材建設中插入病例及治療方法、相關藥膳推薦。還可列舉增強體質的養生抗疫藥膳,簡單列出原料、制作步驟、適用人群、注意事項,啟發學生查找資料完善實操方法。
民間草根藥膳各式各樣,嶺南草根藥膳挖掘相對較為深入,也廣而用之。根據地方特色,可在教材中對藥膳進行分類,挖掘并整理當代特色藥膳。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需經實地考察,向當地居民調查學習,了解當地的飲食習慣、家常藥膳、參觀藥膳,把獨具特色的藥膳方子寫到教材中。例如,本地粵菜補益類養生藥膳的開發,鼓勵學生積極發展特色藥膳,多方面收集當代食療方法,傳承中醫藥飲食保健文化,結合當地特色,爭取開發創新藥膳成品,推動中醫藥事業和藥膳的發展。
教材需要根據季節特點,編寫一年四季的保健藥膳和二十四節氣藥膳。根據不同季節和不同節氣進行藥膳推薦分類,精選藥膳食療養生配方,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每個節氣推薦的藥膳組成原料、制作方法、用法用量及其功效應用,并且可提供私人訂制藥膳設計,在不同節氣幫助廣大群眾調理身體和增強免疫力。
編寫團隊在建設教材中,可考慮如何把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合到課程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教師積極挖掘專業知識點的思政元素,把關乎到藥膳行業,歷史文化角度出發的思政元素在教學內容中適當插入,提升師生的思政覺悟,以及對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把思政元素融合到學習要點、知識拓展、知識鏈接、實操技能等環節中。讓學生養成“辨證論治、守正創新、靈活變通、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例如,在教材的緒論中,融入增強民族自豪感的思政元素,中醫藥膳在抗疫中起到的防病治病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在冠心病及其推薦藥膳的內容中,融入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到“胸痹”,如何辨證施膳,培養學生學習濟世救人的崇高醫德。
活頁式教材具有易動態更新,可與現代創新藥膳技術或知識保持同步,還與數字化資源相結合的特點,優勢顯而易見,可以解決知識內容落后脫節等問題,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提升。學生能把傳統藥膳或民間特色藥膳與當代人體質結合,守正創新,開發適應社會發展的優質藥膳。新知識的不斷添加,把藥膳產品和制作技術也添加到教材中,拓展知識內容,讓學生接受與時俱進的知識點。
工作手冊式教材需要找準教材編寫目標和內容作為切入點,體現現有藥膳的技術進步,體現育人功能的重要性。主要是按小組完成能對癥治療的藥膳設計和制作任務,以工作指導手冊方式,根據每個患者患病時,初愈后的不同階段提供藥膳治療指南,自行設計所需原料和制作步驟、操作方法,重點和難點,注意事項,錄制制作視頻供參與項目的師生點評。
教材不只有文本還需配備數字化資源,完美結合,展現藥膳的制作視頻及適用人群,設計知識鏈接內容,呈現患者案例分析,錄制微課,課后學生還可復習回看,可讓教師輕松教學,學生愉快學習。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完善信息平臺,方便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開展,后臺還能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效追蹤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評價。學生在實訓室無法完成操作實踐的機會,可觀摩鏈接中的數字化資源,不用只把知識停在理論上,學生可模擬體驗。
教材要往培養與社會崗位接軌的人才方向編寫,編寫團隊必須要熟悉崗位的操作技能。因此在教材編寫選擇參編人員時,需加強校企合作,達成產教融合的目的,組建校企合作教材編寫隊伍。引用藥膳行業的真實案例和項目內容,結合行業發展趨勢,靈活建設教材,達到校企共贏狀態。同時安排教師每半年需到企業輪崗,熟悉企業的崗位操作與要求,有利于教材的編寫,達到“三全育人”的目的。學校教師在教材編寫中起主導作用,秉承教學理念,把企業所需技能和專業知識相結合,更有利于設計、整合、優化教學內容。
筆者希望能通過校企合作,增強教材編寫團隊的實力,克服原教材所面臨的各種難題,精準地掌握教材的發展方向以及師生的需求,提高教學效率,開發適應新時代高職中藥學專業學生的新形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