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
(西安翻譯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05)
新時代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呈現出“靈活、非標準、核心競爭”等新的特點,現代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快速發展,新技術、新業態催生出多種新型就業形態并逐漸繁榮。靈活就業作為新的非標準就業模式,在新時代逐步成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種重要形式。因此,建立完善的大學生全程就業教育體系有助于延長學生的職業預備期,樹立合理的就業觀,找準職業定位,認清就業形勢、明確自身職業發展方向,掌握與時俱進的求職技巧,做到知己知彼,提高求職成功率,對于畢業生、高校及社會的發展來說是多方共贏的選擇。
就業質量是民辦高校生存和發展的關鍵,部分畢業生由于自身能力與競聘崗位要求不匹配,很難實現初次就業,即使就業,也很難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立足,更別說在面對人才需求縮減、大廠裁員等社會現實中,成功實現二次就業、自主或聯合創業,歸根到底,還是在于當前大學生就業觀教育不到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較為欠缺,大學期間未能做到知己知彼,沒能將自身實力和社會需求做好有效對接。大學生全程就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合理的就業觀,科學引導大學生能夠未雨綢繆,學會制訂目標、分解目標,分階段做好針對性的求職準備,激發大學生對自身、家庭、社會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有效促進大學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地就業。
全面重視就業教育與職業生涯教育在全程就業教育體系中的融合,可以將就業教育充分滲透在大學學習整個過程中,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立足高等教育起點階段,從不同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引導學生了解專業與職業的關系,做好自我認知,探索未來職業世界,做好職業生涯決策等。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與綜合職業素質訓練活動,如“職業生涯與人生發展”專題設置“生涯量量看”游戲引導學生體會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緊急性;“自我認知與職業選擇”專題設置“職業興趣島”游戲幫助學生探索職業興趣,MBTI 職業性格測試輔助學生進行職業匹配等;學生親身參與自我介紹、生涯人物訪談、情景劇演出等多種職業模擬活動;邀請企業講師結合行業背景及自身經歷,通過專題講授和模擬實操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環境分析和職業生涯決策,為大學生制訂職業目標提供有力依據。在就業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學校可以進一步規范學生的就業觀和擇業觀,確保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穩步提升,為社會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相對匹配的高質量人才。
為充分保障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現階段高校就業教育的重點更多針對各專業畢業生群體,覆蓋面不夠寬泛,更重要的是就業教育本該屬于長線教育、意識教育、養成教育,無法“速成”,單純依靠就業主題講座、簡短的課程安排對畢業生進行就業指導,只是在學生畢業離校前下功夫,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在學生入學教育階段,并未做好對于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啟蒙和引導,也疏于對學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成長過程中進行有效的專業指導、持續的跟進,以至于就業教育整體效果有待提升。
目前大學從事就業教育的教師多為就業中心負責學生就業相關工作的教師和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學的專、兼職教師,師資來源較為單一、師資隊伍人數較少、缺乏系統和專業的培訓指導。大學生就業教育屬于長線教育,需注重起點到終點全過程的培養與職業指導,需要大量受過專業訓練的教師全過程參與,進而形成教育合力,在大學生學習成長的不同階段發揮各自的啟發、引導、支持及輔助修正等專業指導作用。
高校經常舉辦各級各類學科大賽、創新創業類大賽,這些對于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起到關鍵性作用。可是真正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只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該大賽旨在幫助大學生樹立職業規劃意識,結合專業所學聚焦未來職業目標,分解目標,列出可行性計劃,并邀請職業生涯教育專家對學生做好實踐指導,使畢業生為求職做好充分的準備。現階段部分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的舉辦并未堅持連續進行,也未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持續跟進與專業輔導,效果不佳。大學生職業生涯決策方法中的CASVE 循環決策分析法強調從溝通、分析、綜合、評估、執行五個維度開啟一個循環,之后一旦發現問題,需要修正,即可開啟一個新的循環,也就意味著學生對于自身的職業生涯目標或實現目標的策略很難一步到位,需要在后期學習實踐中不斷地進行調整,這個過程離不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師的專業指導和答疑解惑。
當前高校校園就業育人環境多指課堂、社團活動等,新時代隨著高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和發展,大學生更需要接受就業信息的洗禮。隨著大數據時代多種信息對于學生認知的沖擊,就業育人環境的建設不能僅僅只是過去較為傳統、單一的“教室墻壁標語牌”,社團主題活動的“宣傳海報或橫幅”,這些尚未與時俱進的傳統信息傳遞形式不僅很難吸引00―05 后學生的關注,還難以對其產生深刻的認知沖擊和影響,更談不上助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現階段,仍有部分畢業生存在“慢就業、懶就業、不就業”的心態,通過不斷優化新時代大學生全程就業教育體系,聚焦學生就業觀教育,可以適當延長大學生的職業預備期,從接受高等教育的起點開始進行職業啟蒙教育,樹立積極健康的就業心態,有效擺脫“等、靠、要”的思想,不斷激發大學生的擔當意識和多重責任感,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積累大量專業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綜合能力,在校內外實踐中檢驗所學,在反思中不斷歷練,接受專門的就業指導,全面提升就業力,最終做到知己知彼,從容地面對就業,立足本職,服務社會,尋求更好的發展。
目前大學生就業教育重點針對畢業生群體,今后就業教育應注重“點、線、面”相結合,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連點成線的積累,對于來自不同院系、不同專業的學生,堅持從大一到大四對其進行長線教育。建議從新生入學教育起步,引導學生在入學教育中感受校園文化,了解所學專業,思考未來職業的發展,使其受到潛移默化的就業教育的影響。大學生就業觀教育由不同階段的分層教育構成,具體包括,大一年級屬于職業探索期,又稱職業啟蒙階段,初步了解大學所學專業與職業的關系,積極適應環境;大二年級屬于就業定位期,重在認識教育,多角度認識自己,認識職業世界,做到知己知彼;大三年級屬于就業實踐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習實踐活動,在不同實踐中鍛煉、反思、成長;大四年級屬于就業分化期,接觸專業的就業指導,引導學生掌握簡歷制作、面試筆試等求職技巧,做好求職準備。
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教育”就如同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職業理想的種子,只有作為園丁的教師適時地灌溉、施肥、除草、修剪,待到一定時日,才會如約開出鮮艷的花朵,結出理想的碩果,成就自己,回饋家庭,服務社會。就業教育,不僅僅是育人,更是育德、育心,離不開高校不同部門教師之間的齊心協力。就業教育不斷發展,將學生輔導員、專業課教師、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和就業指導課教師、學校就業中心教師、其他相關部門教師聯合起來,建立“五環師資體系”,形成教育合力。院系輔導員和學生接觸最多,可以很好地給予學生正向的職業思想引導;專業課教師通過專業課程教學,可使學生有效汲取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掌握專業能力;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師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啟蒙教育,就業指導課教師給予學生專業的求職技巧指導;就業中心的教師為學生提供就業相關問題的答疑解惑;其他部門如團委、武裝部可為學生提供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就業機會,學生還可選擇入伍服兵役等,豐富自身的青春經歷。“五環師資體系”形成教育合力,對學生的就業教育提供多重保障,更好地達成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全面培養高質量人才。
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能夠積極引導學生盡早確立職業發展目標,在校期間重視并加強專業所學及綜合能力的提升,增加求職競爭的籌碼,以更加堅定、從容的心態面對就業。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應堅持“人職匹配”的原則,知己知彼,明確自身能力與崗位任職資格,將個人發展與職位要求相結合,踏實而穩定地工作,真正實現“人職和諧”。因而,大學生全程就業教育體系的優化中還應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的舉辦,以大賽為契機,以點帶線,以賽促學,賽教融合,對學生進行長線的職業生涯教育和持續跟進式專業指導,這一點尤為重要。
結合新時代數字化校園的發展需求,可以嘗試用“AI技術”解鎖校園招聘會,“掃碼獲知職業規劃/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個輔、團輔小程序預約”“AR創意彩繪墻:傳播正能量校友就業故事”等,打造智慧校園就業育人環境,真正實現就業育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育德與育心相結合,塑造全方位就業育人環境,真正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就業教育。
結合時代背景的變化,幫助畢業生主動選擇新型、靈活的就業形式投身人力資源市場,并引導學生認識到身處新時代即使實現了畢業后的初次就業,仍需要根據工作環境和自我認知的新變化,以不斷進行生涯規劃的修正完善,根據社會發展需要不斷提升自身實力,堅持終身學習,既要愛崗敬業,最大限度施展能力、發揮潛能,也應隨時做好重新擇業或自主創業的心理及能力準備,為自己在就業市場實現個人價值打下堅實基礎。總之,要想不斷提高學生就業水平,高校必須進一步完善全程就業教育體系,確保大學生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和水準,為全面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做好充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