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絨,顏世菊,焦子偉
(伊犁師范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新疆 伊寧 835000)
我國的高等教育2000 年、2010 年和2020 年普通本、專科在校學生數分別為556.1 萬人、2231.8 萬人和3285.3萬人,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1],規模擴大的同時,出現了教育質量下滑的問題,表現在:①高校課堂缺課率高、上課玩手機、不認真聽課的情況相當普遍[2];教師不得不降低學業要求,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大環境和社會現狀的反映;社會浮躁,學生學習功利化;高校重科研輕教學,教師對教學缺乏動力,當所有教師對科研趨之若鶩時,魚和熊掌不能兼得,自然就冷落和輕視了教學,法不責眾,敷衍教書成了普遍現象[3]。②學生不喜歡花時間認真學習,因為許多老師期末考試前劃重點,學生善于考前突擊,容易通過,平時作業相互照抄,只有個別同學自己做,甚至有的學生連考前突擊都不想做,而是等待補考后輕而易舉地通過,因為一次補考不過,還有畢業大補考,都需要代課老師一遍遍地出題、打印、改卷和登分。這些現象是一個大的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歸根結底在于考核制度,對教師和學生的考核制度都有弊端。
課堂教學質量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點和生長點,也是衡量一所學校教學水平的標志[4],而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模式[5]。根據國內大學課堂的現狀、基于心理學規律,復旦大學張學新博士于2014 年提出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概括地說,對分課堂把教學過程在時間上清晰劃分為教師講授(Presentation)、學生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師生共同討論(Discussion)這三個階段,簡稱PAD課堂;PAD課堂在理科、文科課程中均有應用,如食品微生物學[6]、人體解剖學[7]、計算機[8]、藥用植物學[9]、西方心理學史[10]、教育學原理[11]等課堂中得到了實踐應用,但在筆者學校還未嘗試。
植物學課程基礎性強、知識容量大、實踐性強且與國民經濟和民生有緊密的聯系,結合課程特點和我校學生基礎及學習現狀,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植物學教學,并注重過程考核,目的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提升教學效果。
教師不再全面講解教材內容,而是將知識點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既全面又邏輯清晰,讓學生根據導圖去尋找和填充知識,根據自己的理解情況分配學習時間,如“花”知識點的思維導圖如圖1 所示;教師只講解容易混淆的花被類型及胎座類型。

圖1 花知識點的思維導圖
教師不再連續播放PPT,而是由學生提出哪些內容生疏,需要老師講解,找到相應的PPT頁面,展現彩圖和根據疑問講解。同樣教師在課前提出的問題不再是簡單的“是什么?由什么組成?有哪些類型?”等問題,而是將易混淆或難區別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如“總狀花序、穗狀花序和葇荑花序有何區別?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它們的模式圖并舉例”。學生如果針對問題去找答案,并經過辨析,就會容易理解,不易混淆。
針對期末突擊背題,從期末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改革為多角度、避免照抄而當堂完成來計分:①根據每次作業準確性和完成性打分,由小組內成員互評,包括自評,以免誤判或標準不一,每次100 分,按多次平均分的30%計入總分。②每章內容教師會提出一個大問題,隨機分配給每組的一個同學,在規定期限內以綜述形式完成或者當場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每個綜述或回答在全班分配給10 位同學分別完成,全班同學在不同內容中至少有三次機會,由老師評分,每次總分100 分,按平均分的30%計入總分。③期末考試,堅決杜絕要題、要求劃范圍等行為,教師出題,嚴格閉卷考試,總分100 分,按40%計入總分。
植物學綜合成績=大問題的綜合分析×30%+作業平均分×30%+期末成績×40%.
在兩個平行班分別采用對分課堂與傳統教學模式,A班采取對分課堂并注重過程考核,B 班采取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用考試和問卷調查方法檢驗教學效果。
用Graphpad Prism 7 分析兩種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成績正態性檢驗用Kolmogorov-Smirnov test,兩班成績差異性檢驗用Unpaired t test;調查問卷用問卷星發放和分析結果。
對“花和果”知識點小測驗,比較分析兩種教學模式的效果,結果如表1 所示,A、B 兩班學生平均成績分別為68.07±12.85 和57.20±10.41;兩班成績均呈顯著性正態分布(P<0.05);A 班成績顯著性高于B 班(P<0.001)。

表1 兩種教學模式教學效果比較
對A 班62 名同學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態度和看法,如表2 所示,有72.4%的學生認為對分課堂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知識總體框架,可以明確重、難點內容;有63%的學生認為對分課堂教學能讓自己感受到成為課堂的“主人”;41.5%的同學認為小組討論可以解決自己看不懂的問題,34.5%的同學認為小組討論可以解決部分不懂的問題;71.6%的同學認為對分課堂應用到植物學教學中,與滿堂灌相比,能夠提升教學效果;有71%的同學喜歡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表2 對A 班62 名同學發放調查問卷的結果
傳統課堂是以教師為主體講授,師生互動較少,學生被動接受,學習興趣較低,導致了學生逃課、上課打瞌睡、玩手機等許多不好的課堂現象,教學效果差。
本次檢測效果,A班用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A班成績顯著性(P<0.001)高于B 班,但平均分較低,這與本校學生的基礎和現狀有關聯:①學生每天的課程較多,有時多達8~10 節,還有每周的例會和其他活動等占用大量時間,應該減少一些重復性和不必要的課程以及統一活動,給大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②班級同學太多,是2 個行政班的合班,師生一對一互動機會較少,本校“師生比”較低,大學擴招規模大,新進教師規模跟不上擴招規模;③學生基礎較差,自主學習意識很低,需要各方面加強教育,尤其是穩定考核淘汰制度;學校應該堅持考核原則,課程不及格,該重修或該留級的一律不通融、也不松懈,做到不縱容學生,學生就不會把上大學當作輕松過關的事。
這次實踐教學效果充分體現出對分課堂相對于傳統講授課堂的優勢:①對分課堂實踐,將學生變為課堂的“主人”,學生有參與機會,師生、生生之間有互動時空,也可監督學生不“開小差”;②注重過程考核,教師講授只占用一部分時間,留出討論與交流時空,激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并培養研究性思維;③通過討論環節,促進了師生交流,有助于教學相長;④可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和發言能力,提高學生表達的自信心。總之,與滿堂灌相比,注重過程考核的對分課堂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值得提倡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