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城西學校 胡家鎖
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創設是《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明確提出的要求,教師需要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強學科之間的關聯,以保障綜合化的課程教學得到落實。國外有關跨學科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 世紀20 年代中期的美國,而國內有關跨學科的理論研究于20 世紀50 年代起步,高等教育階段的跨學科研究在20 世紀80年代就已經得到發展,近年來有關跨學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學階段。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中小學教學中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科綜合能力、核心素養和高階思維的發展,包括綜合應用相關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與能力,教師需要就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開展建立基于學校實際的資源庫和教學評價體系,以便更好地以學生為中心來完成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計,為學生的個性成長與全面發展提供助力。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課程內容模塊下新增的部分,指的是在分科設置課程的背景下,超越任一學科邊界而進行的涉及兩個以上學科的知識創造活動,其中作為主要關鍵詞之一的“主題”指的是基于核心素養和本學科內容、目標,綜合多學科內容設計的綜合性教學實踐。在當前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生態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提出主要是為了落實義務教育課程的綜合化與實踐性,讓學生能夠在趨于完整和融合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真正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而就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開展,課標提出了明確規定,要求每門課程都要用不少于10%的課時來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
綜合國內外有關跨學科的研究來看,不同學者對跨學科主題學習內涵的理解有著不同的側重點,有的將跨學科主題學習界定為一種“以學科學習為立足點,運用兩個及以上學科知識或方法解決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的學習方法,有的將跨學科主題學習界定為一種“利用主題學習來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復雜問題和促進跨學科理解”的學習方法,還有的將跨學科主題學習界定為一種“以學生知識基礎為底層框架,以某一學科知識為課程主干,圍繞某一研究主題來對其他課程相關知識和方法進行整合”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不管是從哪一個角度出發來研究和理解跨學科主題學習,“以一個主題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立足點”“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來思考與解決復雜問題”都是教育學者們的共識,所有有關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理解和實踐也都需要圍繞這一共識展開。
在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走上朝向綜合型和全面型人才發展的成長路徑,以便將學生培養成為社會發展需要,且能夠為推進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的優秀人才,跨學科主題學習就是落實對學生綜合思維、綜合素養培養與綜合能力提升的有效教學方式之一。而站在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視角來看,教師需要做到以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作為主概念、主邏輯和主內容,以基于現實的問題和任務作為核心載體,以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實際需要為依據,展開對具備綜合性、探究性、實踐性特征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設計,并在整體設計中體現學習主題的情境性、學習活動的組織性和學習評價的針對性。
在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學習主題起到的主要是引領教學和學習的作用,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活動時,首先需要完成的任務就是設計學習主題。而“情境”是新課標中高頻出現的一個教學關鍵詞,基于現實需要而創設的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為學生對學習主題的探究與理解提供助力,從這一視角出發,也可以說情境就是學習主題的一種拓展和延伸。為了深化學生對學習主題的認知與理解,教師在為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計學習主題時要注重情境性的體現,而在學習主題下的情境創設中則需要注重兩個關鍵詞的體現,一是“真實”,二是“貫穿”,其中“真實”主要體現在學生對情境的可感和可知,情境需要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價值和意義,而“貫穿”則主要體現在情境對教學各環節的串聯上。
在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不僅指向教師教學的活動和內容有著很強的綜合性,還指向學生學習的活動和內容也要體現綜合性與組織性,以團隊和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探究、分工配合、交流討論和合作展示才是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主要表現方式。而就學習活動設計組織性的體現,教師可以從三個視角入手,一是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跨界合作,語文教師除了要關注語文學科的內容和體系外,還要聯合其他學科教師共同實現多學科知識體系的建構;二是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統籌安排意識的培養與體現。教師需要協助學生做好學習任務探究過程中的規劃與分工,有針對性地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合作能力;三是實踐性任務的設置和實踐性學習任務群的構建。各個學習任務需要以一種遞進或并列的組合呈現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
在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學習評價設計的針對性需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包括目標完成度評價的針對性、過程性評價的針對性和質量指標評價的針對性。其中目標完成度評價的針對性主要指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展開評價時需要以目標完成度為評價核心與抓手,針對學生的活動完成情況和活動過程中的不足展開評價,以便指導學生改進;過程性評價的針對性主要指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展開評價時需要更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與收獲,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形成階段性反饋;質量指標評價的針對性主要指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展開評價時需要從多個層面發揮評價的指導作用,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做出更加全面和準確的評價。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標中將“跨學科學習”納入語文課程六大學習任務群中的拓展型學習任務群,點明了“跨學科學習”之于語文課程的重要性。結合研究結果和實踐數據來看,國內中小學階段跨學科主題學習內涵和特征在一定范圍內已經達成了共識,具體的實踐方向已經變得相對明朗,但如何將跨學科主題學習落實到課堂教學中這一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可供借鑒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案例較少是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要想在初中語文課堂上保證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順利開展,教師需要建立起整體性的跨學科學習理念,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下由學科邊界帶來的教學思維限制,在完成對各類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以后,基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來設計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學習活動或學習任務,保證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得到充分發揮。
課程標準是一種指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其中明確規定了各個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和實施建議,是教師設計與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考依據,對教師教學的大方向做出了明確指引。結合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標來看,教師在推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在課堂上的落實時,需要將教學設計的關鍵詞定位在“拓寬領域”和“語文實踐”上,基于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語文核心素養來整合多學科知識,并確定學習主題。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貓》一課為例,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人與動物”,課文主要敘述了一家人與三只貓之間的故事,作者對三只小貓的勾勒形神俱全,語言樸素而又寫實,筆下的三只小貓生動、形象又各具特色。從生物概念下對“人與動物”關系的探索與解析出發,教師可以將生物學領域對人和動物相似性、共生性的研究引入教學;從生命觀念下對生命活動的探索出發,教師可以將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對生命的解讀和思考引入教學,最終結合課文內容與其他學科相關知識來確定一個跨學科學習主題,即“人要如何欣賞動物以及如何與動物和諧共處”,并在這一主題下引導學生展開多角度、全方位探究。
核心素養是新課標下課堂教學活動的底色,也是教師設置教學與學習目標時最主要的參考依據,更是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計的主概念、主內容和主邏輯,而初中語文教師在以語文課程為核心設計教學活動時,需要以語文核心素養為基本追求,基于學生各項思維、素養與能力的全面發展來設置學習目標,或者直接將語文核心素養轉化為具體的、可實踐的學習目標,以便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得到核心素養層面的鍛煉與提升。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太空一日》一課為例,這篇課文主要講述的是作者楊利偉作為航天員首次太空飛行的經歷,課文用四個小標題“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我看到了什么”“神秘的敲擊聲”和“歸途如此驚心動魄”對這次太空飛行進行了拆分,分別介紹了作者太空飛行的所感、所見、所知、所歷。那么基于對學生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和藝術素養的培養,教師就可以為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置以下學習目標:品讀課文內容,掌握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飛行的人文價值和意義,完成對學生民族自信心的培養;閱讀現代科學類書籍,激發學生對太空探究的興趣,并為學生建立起有關“太空”和“宇宙”等天文知識的完整認知;查閱文字資料或觀看視頻資料,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感受現代科技的創造性與可塑性;通過繪畫或排演相關主題舞臺劇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藝術想象、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等素養。
語言知識是語文學科知識的基本組成,語言運用也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核心,對學生語言運用素養和能力的培養體現的是語文課程本身的工具化屬性,是學生將課堂所學與生活實踐聯系起來的關鍵。在以語文課程為主干設計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要從語言知識的運用出發,將語言運用看作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跨界聯合的切入點,基于各個學科的內容和特點來規劃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強化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國石拱橋》一課為例,這篇課文由中國土木工程專家、橋梁專家茅以升創作,文中運用數據、舉例的方式說明了石拱橋的特點、科學含量及其在人類文明中的歷史地位,用詞嚴謹、行文考究,在創作的文學性與藝術性之外,為文章賦予了科學性。那么,在圍繞這篇課文設計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教師在規劃指向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提升的學習活動時,需要聯系物理、地理等自然科學學科中的相關知識,基于科學的邏輯性與嚴謹性,從橋梁本身的構造和所處位置的自然條件出發為學生布置讀寫任務,要求學生在完成相關資料查閱后,就材料與結構賦予橋梁的承重力和周邊水文、氣候等對橋梁的侵蝕情況進行說明,以鍛煉學生寫說明文等實用文體的能力,同時深化學生關于寫作及語言運用的認知,最終推動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提升。
評價是教學中尤為重要的一個環節,主要功能是對課堂教學和學習的總結與反思,而基于總結、反思得出的評價結果又能對下一次教學活動的設計起到指引作用,對此,教師在以語文為核心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還需要在真實評估的基本準則下,基于對教學活動開展過程的多角度分析來落實學習評價,將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看作一個周期性的活動,為學生綜合思維、綜合能力與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結合實踐來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通常以在團隊、小組中的合作探究、分析與總結為主要開展形式,因此教師在開展評價時需要將團隊和小組的分工與配合納入考核,依據課標中的學業質評要點、跨學科學習特征和實際主題習得任務設置、組員分工來設計評價表,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展開綜合評價。
總而言之,跨學科主題學習實際上是新時代背景下發展學生綜合素養,為社會培養綜合型人才的一種有效方式,而語文這一兼具人文屬性和工具屬性的學科本身就與其他學科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以語文知識為主概念、主內容和主邏輯來設計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有著更強的綜合性和包容性,能夠容納更多學科的相關知識,為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來解決問題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基于此,在發展學生包括語言運用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文化自信等在內的綜合能力的教學追求下,初中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主動站在跨學科視角來思考問題,為課堂上“教”的拓展和“學”的延伸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