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實驗小學 王俊英
“雙減”政策的頒布明確了減少中小學作業總量、提高學科作業設計質量等教學改革要求,從宏觀層面出發強化作業管理整體決策,同時聚焦微觀層面切實提升作業設計質量,已經成為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實踐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關注“雙減”政策落地實行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面臨精簡數量、夯實質量和多元拓展的教學改革需求,聚焦合理設計、把握整體和注重評價三大核心舉措提出系列實踐優化建議,以期為新時期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提升的方案設計提供借鑒。
“雙減”政策錨定義務教育階段,強調減少校內作業、控制校外補課和提升教育質量等核心教改維度,明晰了具體的政策導向與執行建議。從作業設計來看,“雙減”政策要求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進行統籌指導,并鼓勵分層、靈活和個性化的作業有效性提升方案,主張將課中學習與課后服務結合起來,全面加強作業的體系管控與質效提升。
1.精簡數量,全面貫徹減負減壓要求。
基于“雙減”政策要求,學校必須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最主要的舉措就是合理精簡作業數量。小學語文教師要與課研組充分溝通,結合小學生所處的年級開展針對性的作業設計管理,減少繁冗的作業布置,轉而安排有層次、有質量的精簡化小學語文作業內容,幫助小學生利用好作業的知識鞏固和應用深化功能。
2.夯實質量,契合課標提升核心素養。
在精簡作業數量的同時,“雙減”政策還對小學作業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需要緊密圍繞新課標教學改革目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身心發展需求、興趣偏好、成長地域適應性等特征,在作業設計時適度考慮校本化、項目式等范式導入,靈活運用翻轉課堂等教學工具,將探究性、趣味性和彈性化的創新作業設計方案與課程設計要求相融合,設計與學情相符的有效作業體系。
3.多元拓展,建構跨學科交互應用能力。
在教育改革深化推進的大背景下,“雙減”政策作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知識性政策,將減負和整合的理念深入到教學全周期和全過程,要求以作業設計優化為抓手,實現學科負擔實質性控制減弱和學科知識的整體質量提升。在減負的同時,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需要考量創新教學需求,借助跨學科交互應用的教學策略執行依托有效作業設計,促進小學生跨學科綜合能力的提升。
基于“雙減”政策等教育改革要求,國家提出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并提升課程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策略導向,契合這一背景,小學也在積極推動有效作業建構策略,以期促進各學科教學融合發展。但是從應用維度來看,傳統側重于題海戰術和應試考核的作業設計思維仍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主流地位,切實扭轉傳統的作業設計思維并推廣有效的創新范式,仍是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整體優化面臨的重要現實問題。
興趣作為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并開展自主探索的基礎條件,不僅決定了作業完成質量,而且直接影響了學生在語文及相關學科知識鞏固與應用提升方面的學習效率。部分小學已就語文作業設計策略導向進行了階段性調整,從原來側重于數量泛化提升的作業思路轉向側重于精簡高效的作業思路。但是從實踐層面來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改革應用成效并未完全達到預期效果,很多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仍存在趣味欠缺問題。部分學生對語文作業的興趣度不高、作業完成率較低且自主思考范圍非常有限。
當前,很多小學語文教師主動學習“雙減”政策,契合新課標調整教學導向,并在作業設計和課程融合方面展開一定程度的創新。教學方式的變革不僅體現在作業減負層面,更體現在優化作業設計融合實踐內涵、培育學生個性成長導向等層面。但是,由于部分班級人數較多,側重成績考核的教育仍占據主流且創新教學模式的推廣經驗有限,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優化作業設計時仍然難以兼顧學生個人需求,作業設計通過科學分層以有效匹配學生的差異成長訴求。
當前部分小學語文作業側重于生詞抄寫、課文記背、作文寫作和古詩背誦等傳統形式,難以真正融會貫通知識體系或啟迪學生思考。被動式的學習難以完全體現作業的價值,學生的學習需求也無法得到有效滿足,完成作業時,學生更多的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執行作業要求。缺乏啟發性的作業設計已不再適合“雙減”政策落地執行和新課標改革持續深化的客觀需求。
錨定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提升的現實需求,運用合理設計、整體把握和注重評價等方法提升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質量,也成為新課標教育教學持續深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程改革重點。
1.增強作業設計的趣味性。
傳統的單一作業和固化作業形式已不再適用當前教學需求,從學生個性成長和興趣導向維度出發創新作業形式、引導學生基于興趣導向自主自愿完成作業并展開更深層次的思考,正在成為豐富小學語文作業體驗、提升小學語文作業價值、夯實小學語文教學成效的重要舉措。
聚焦語文知識興趣培育、知識鞏固與遷移應用的作業設計引領,教師可以借鑒現有的作業案例形式。例如,在小學一、二年級時教師應盡量布置家庭作業,轉而讓學生與家長共同就當日課程主題創作兒歌和童謠,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轉化為具體的童謠片段,幫助學生在家校融合的趣味活動中鞏固課程知識、加深學習記憶,真正培育語文審美能力和興趣導向;對中高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導入生字詞識別和課文賞析課后作業,讓學生在課后搭配相關的作業問題思考課程所學的字句詞形,也可以編制簡單的漢字卡片,邀請家長與學生共同完成“漢字對對碰”等游戲,通過家校互動的趣味作業設置形式提升語文作業的有效性。
2.提升作業設計的針對性。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不僅要引導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還要以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和綜合能力培育為導向,拓展實踐融合作業機會,以培育學生的多項能力。在具體作業設計和執行過程中,教師要整合當天教學所設計的重難點內容,緊密契合“雙減”政策減負提質的作業設計目標,有針對性地安排語文作業。以小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國神話傳說》作業設計為例,教師可以分三步進行作業設計:首先,讓學生在課后再次熟讀課文;其次,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開展情景劇表演;最后,利用組間互評等方式形成作業成果評價。
3.注重作業設計的豐富度。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也需要聚焦綜合技能培育提升等具體要求,將聽、說、讀、寫等作業形式融合到作業設計方案中。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獨立完成部分作業,并保證不以成績考核和單一成果評價作為反饋標準,減輕學生完成作業時的心理壓力;初步了解學生的學情狀況后,教師也可以在進一步的作業設計中總結小學生探知未知事物的興趣度和好奇點,引入本地民俗文化相融合的猜字謎、民俗故事互動等趣味作業類型,幫助學生拓展課程教學內容,實現以實踐為導向的一體化教學,鍛煉學生的識字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融會貫通應用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
1.分層設計,融會貫通語文教學重難點。
分層作業設計能夠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在充分尊重學生個人學情和能力差異的基礎上,保證學生能夠在語文素養培育的核心教學體系中取得進步。在實踐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層次進行基本劃分,在酌情考慮成績這一主要標準的同時,通過綜合學習分析和學生調研,充分研判學生在認知基礎、思維異化、態度興趣、接受理解與習慣生成等方面的差異性,完成學生分層。
例如,可以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分別就學生和教師展開全面性的鋪排調研,進一步參照課堂測試、作業反饋、考試表現和學生態度等搭建分層框架;基于已完成的分組計劃,教師可以深化與學生的動態交流,按照A、B、C 等多個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還可以應用家校融合的作業設計優化策略,聯合家長與專家共同討論學生成長的薄弱環節,以更科學的分層和更精準的興趣導向設計作業。以小學一年級人教版語文《小壁虎借尾巴》課程作業設計為例,針對基礎技能和知識素養較強的A 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其想象小壁虎的所見所聞以及其他小動物的想法,匯編形成語文繪本,并將課本所述的抽象知識以具象的故事延伸創作成課本劇或手報抄等,提升學生的作業完成度和語言表達能力;對缺乏自主學習意識但是具有基本語文知識素養的B 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在作業設計時安排其扎根課文本身找出目標詞匯并加以背誦默寫,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融入詞句的背誦過程,構建相應的語言體系,由小組成員對其創意度和理解正確度進行交叉打分;而對高度依賴教師講解且缺乏自主探究學習意識的C 組學生而言,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完成課文優美詞句尋找、課文片段理解和形象思維延展等基礎性作業,將課文文字轉化為有色彩、有動態、有場景和有故事發展的畫面,培養其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2.文化引領,搭建文化自信展現平臺。
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并在此基礎上深化文化引領的融合教學思路,重視培養學生對本地民俗文化、傳統文學、非遺文化等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達力,借助溝通交流、活動實踐、博物館參觀、非遺文化走進校園、專業文化講座和民俗田野調查等方式,運用好文化學習和文化展現的優質平臺,開闊學生的語文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積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以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本班學生收集自己喜愛的古詩詞,并將古詩詞所涉及的場景及其表達的情感進行初步描繪,應用此前學習到的古詩詞鑒賞方法了解詩詞的創作時代背景、人物創作風格、語言文字的人文價值以及修辭托物言志等結構特色,有針對性地感受古詩詞物象、風格與意象文化內涵,升華古詩詞鑒賞的韻律美感,挖掘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古詩詞案例。
過多的語文作業數量會給學生造成較大的課業負擔,“雙減”政策聚焦學生減負的教學改革目標,要求學校合理控制學生作業數量的同時提升作業質量。從提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維度出發,學校應該在優化作業設置的同時對其安排的作業予以全面、系統的評價與反饋。
在作業評價時,教師應該設定多元的評價標準,排除以單一正確率量化作業完成情況的考核方式,轉而在充分審校作業實踐性、層次性、趣味性、針對性和文化引領等特征的基礎上,以取長補短的視角對學生作業完成質量進行綜合評定。評價維度可以是作業完成時長、作業整潔度、學生完成作業的態度、家校融合積極表現以及學生創新創造等。改進的作業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文化引領、價值塑造和邏輯生成的核心素養培育需求,進而更客觀全面地認識自身的學習情況,適時調整學習策略。
在滿足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同時,教師還可以科學導入“詞海拾貝”“火眼金睛”“妙筆生花”“對號入座”“小試牛刀”“各顯神通”等互動環節,分別對應“基礎性作業”“提升性作業”“綜合性作業”三個層次,并就各階段完成作業情況進行抽樣展示,留足全班范圍內的開放式討論作業交互評價空間。
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拓展實踐、培育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了解學情、調整教學方向并融入立德樹人理念的重要渠道。本文關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面臨精簡數量、夯實質量和多元拓展的改革需求,綜合分析了當前作業趣味性不足、層次性受限和啟發性不夠等問題,聚焦合理設計、把握整體和注重評價三大核心舉措提出系列優化建議,以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