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壽光市洛城街道悅軒小學 郝元軍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實現了全面改革,在現代教育理念下,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基于“五育”融合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全面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展現語文學科特點,將德智體美勞巧妙地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優秀的品質、正確的觀念以及健全的人格。基于此,本文首先闡述了“五育”融合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價值;其次,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
小學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鍵時期,每一門學科都有著極高的教育價值。語文作為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文化素養等的重要學科,在育人方面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當注重素質教育,廣大教育工作者要遵循“五育”融合理念,將德智體美勞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確保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獲得多方面的能力。“五育”融合是一個有機整體,教師應當以課堂為載體,基于“五育”融合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活動,真正落實“五育”之精髓,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當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豐富教學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知識,發展綜合能力。同時,教師應當注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體現語文學科的特點,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基于“五育”融合理念,教師會不斷創新教學活動,在傳統知識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素質教育,使語文教學更加生動有趣,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同時,在“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教師也會針對這方面設計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需求,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在“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已經逐漸由傳統的知識教學轉變為育人教學,作為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五育”融合,有利于推進綜合素質教育進程。在實踐中,教師會結合德智體美勞豐富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感悟、參與和體驗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認知、樹立正確的觀念、培養優秀的品質,同時,在實踐活動中增強體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從這方面來說,在“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十分有意義。
在“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會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學習體驗、核心素養的培養。如培養學生道德素養、鍛煉學生認知能力、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藝術修養,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僅有利于學生個人全面發展,也符合社會對綜合素質人才的需求,有著極高的實踐價值。對教師來說,應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全面滲透“五育”理念。
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將“五育”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逐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就實施效果而言,整體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將德智體美勞全方位地融入小學語文教學,雖然能夠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但是對教學活動的安排以及教師教學能力和職業素養有著極高的要求。在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時常會出現部分教師對語文學科核心內容的忽視。“五育”融合理念強調多元化的教育目標,要保證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核心素養,但是部分教師缺乏對“五育”融合理念的深入理解,開展教學活動時,時常會出現語文學科基礎知識和技能練習不夠充分的問題,導致課堂教學出現頭重腳輕的現象,影響了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不利于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語文成績不僅反映著學生的學習情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學校的辦學水平。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仍然以知識講解為中心,過多地在教學中實施智育,忽略了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學生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理解語文知識,也很難將知識應用于實踐中,這顯然與現階段的素質教育理念背道而馳,教師要從這方面做出調整,注重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每一篇課文的選擇都有著相應的教育價值,不僅要求學生學習基礎性的語文知識,如了解生字新詞、重點語句、描寫方式等,而且要求學生理解課文背后蘊含的道理,從而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體現語文學科育人價值。從這一方面來說,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講述課文背后的道理,讓學生在自主感受和理解的過程中了解課文表達的中心思想,以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品德的發展。
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我不能失信》教學中,本課講的是“宋慶齡小時候誠實守信”的故事,是實施德育的優質課文。首先,教師可以從基礎知識講解開始,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通過閱讀把握課文中心思想,概括課文內容,找出陌生字詞。在這一環節,每一位學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學習基礎知識,了解本課重點。其次,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閱讀情況,圍繞課題“我不能失信”中的“失信”設計互動性的問題,如“同學們,你們知道失信是什么意思嗎?誰能說說失信的反義詞?本課中的‘我’指的是誰,為什么說‘我’不能失信呢?請說出你的理解。”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夠自主思考、不斷學習。最后,學習完本課后,學生已經全面了解了課文重點以及中心思想,此時,教師便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實施德育,如讓學生在課堂分享“誠實守信”的真實故事。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在相互表達的過程中加深對“誠實守信”這一道德品質的理解,逐步形成優秀的品質。這樣的教學活動能夠實現語文知識教學與德育的深度融合。
在“五育”融合理念下,智育是關鍵,啟發學生智慧,發展學生智力尤為重要。對教師而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活動,主動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情況,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從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就目前而言,思維導圖是不錯的學習方式之一,學生在繪制和理解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既能捕捉到課文的重點,又能理清文章思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以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本篇課文是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所寫,收錄于《安徒生童話》,講述了一位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在教學活動中,為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實現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呈現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在觀看微課視頻的過程中初步了解故事內容。在學生閱讀課文,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后,教師便可以使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將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情感等多個要素進行有效分類,以建立起它們之間的關系。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借助辦公軟件為學生“打樣”,讓學生了解思維導圖的繪制思路,自主投入思維導圖繪制中。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使用思維導圖來呈現童話故事,以核心事件或人物為中心,展開分支來描述故事情節。同時,學生會運用關鍵字、圖畫、文字敘述、表格等多種形式表示思維導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體育元素,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體育的魅力,從而使學生逐步樹立良好的體育運動意識,在日復一日的運動中形成良好的體育習慣,有利于增強身體素質。為了實現體育教學與語文教學的融合,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從學生日常生活思考,逐步滲透體育元素,幫助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學習。
例如,在講解三年級上冊《習作:猜猜他是誰》時,本次習作的主題是讓學生選擇一位同學,描述其特點,并讓其他同學猜測所描述的到底是誰,是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觀察能力的重要內容。為了實現與體育的融合,教師可以先將“我喜歡的體育明星”作為習作主題,讓學生以口頭表述的方式說出自己所喜歡的體育明星的特點,如外貌特征、個性、取得的成就等,并由其他同學猜測這一位體育明星是誰。這樣的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感,拓展學生認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體育明星,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意識。此環節過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簡單的體育活動,如跳繩、拍球、短跑等,讓學生參與進來,在學習中收獲體育的快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體育活動后,結合在運動中所觀察到的同學的特點進行寫作,以提高學生的專注力,相互觀察運動時的神態和動作。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既能夠參與體育活動,感受運動的樂趣,增強身體素質,又能通過寫作表達個人對體育人物的喜愛,以及對同學的細致觀察。這種融合思路有利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美育,對學生審美情趣、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無論是課本內容還是教學語言,無不體現藝術之美,如課文的語言美、文字美、情感美。基于“五育”融合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構建多元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細致體會,感受語文的魅力,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部編版四年級下冊《清平樂·村居》教學中,本首詩詞是著名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詞作。詩人通過對環境的描寫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畫,描繪了一幅和諧、閑適的畫面,表達了自身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整首詩詞的朗誦視頻,以此創設視頻情境,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詩詞內容,體會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之情。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就鄉村生活展開描述,以此了解每一位學生對鄉村的理解以及生活經歷。在描述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緩慢、愜意的背景音樂,將學生帶入音樂情境,讓學生自主表達。最后,教師可以將語文學科與美術學科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完整首詩詞后,結合對詩詞的理解以及對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用繪畫的方式呈現詩詞內容。這一活動的目的是實現跨學科教學,讓學生在自主繪畫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詩詞內容,不斷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如此,便能使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感受中學習、在學習中理解,從而發現詩詞的文字美和情感美。
勞動教育是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積極開展勞動教育,有利于學生從小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豐富學生的勞動技能,為學生后期的學習與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基于“五育”融合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能夠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上冊《鳥的天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保護環境”作為實踐活動主題,讓學生就校園內的“不文明現象”展開討論,并給出應對方法。有的學生發現草坪被隨意踐踏,針對這一不文明現象,學生動手設計“海報提醒牌”,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生動呈現出隨意踐踏草坪的不良影響,告誡人們保護環境。不僅如此,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植樹,讓校園更加綠意盎然。針對班級部分學生不講衛生的現象,有的學生提出每周進行一次大掃除,相互監督,亂丟垃圾的同學要主動打掃衛生。這一實踐活動不僅展現了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還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到“勞動最光榮”,增強勞動意識,實現了勞動教育。
綜上所述,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小學語文學科特點,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思維認知不斷豐富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實現小學語文教學與德智體美勞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