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許昌市第十六中學 張 艷
“雙減”政策為初中生物教學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初中生物教師應當把握契機,深入貫徹“雙減”理念,為學生的生物學習減輕負擔,恢復生物教學的良好生態,避免生物教學應試化,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綜合素質。項目式教學法是適應新時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學法,與倡導教育減負的“雙減”政策高度契合,初中生物教師應當以項目為導向,引導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提高學生生物學習效率,幫助學生在各種項目式活動中緩解學習壓力,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項目式教學法主張先練后講、先學后教,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放在首要位置。在此觀念的指導下,學生可以自主學習生物知識,培育自學意識,并充分調動學習的創造性,用創造性思維分析在項目式活動中遇到的問題,打破思維常規,對問題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生物知識的奧秘,享受思考的樂趣,感受合作帶來的愉悅,營造輕松的生物課堂,將生物學習過程變成快樂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在學習中玩耍,在玩耍中學習,將生物教學的減負增質目標落到實處。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高效完成生物課堂的項目式學習任務,從而獲得學習成就感,有利于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使學生愛上生物、愛上學習。
教師在“雙減”背景下采用項目式教學法開展初中生物教學,將以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模式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創新,有利于促進生物課堂轉型升級。學生在教師的項目式教學設計中開展自主學習與合作實踐,在實踐中獲取直接經驗,提高合作能力與實踐能力,形成知識素養。在學生完成生物項目式任務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現實世界的生物問題,并針對特定的生物現象進行觀察、分析、決策、設計與總結,培育自身的科學思維,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念和良好的生態意識,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進而培育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在初中生物項目式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營造適宜的學習情境,使學生的項目式學習內容在極富感情色彩的情境中凸顯出來,有利于學生把握項目式學習重點,并引起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習的情感,培育學生正確的生命意識,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關愛生命的良好品質,強化學生的生命觀念,體現生物學科的價值。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人的生殖”教學為例,教師應當創設項目內容,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讓學生觀看嬰兒在母體中成長的動畫演示視頻,并將嬰兒從胚胎到產出的變化過程通過圖片對比的方式呈現在電子白板上。觀看圖片和相關視頻后,教師可以邀請部分學生扮演孕婦,給學生的肚子上綁上一定重量的沙袋模擬嬰兒,讓學生演繹孕婦走路、蹲坐以及其他的日常行為,并帶著“寶寶”上完一整節生物課。學生可以發現,有了“寶寶”之后,不僅行走速度放緩,走路姿勢也變得“奇怪”,更影響了正常的蹲坐與其他跑跳活動,學生的“懷孕”體驗不到一節課時間,便紛紛感覺腰酸背痛,要求教師將沙袋取下。教師這時可以向學生提問:“從形成受精卵到嬰兒出生,真實的孕婦要等待多久才能重獲自由呢?”學生結合課本內容與視頻資料,可以了解孕婦需要大概37 周的時間才能誕下嬰兒,且生產過程中會伴隨劇烈疼痛,還時刻面臨著一系列難以預測的危險情況。教師這時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的母親,體會母親十月懷胎的辛勞和生命的珍貴,感受母親對兒女無言而偉大的愛,培育學生對母親的感恩之情。
在本次的項目式學習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演繹活動等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打造了沉浸式的課堂情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減輕學習負擔,落實“雙減”政策。學生在多樣的情境中廣泛了解了有關人類生殖的知識,可以體會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培育學生對生命的真切情感,幫助學生在項目式情境中感知人類生命的來源與意義,助力深化學生的生命意識,塑造學生良好的生命觀念,使學生形成敬畏生命、呵護生命、珍惜生命的正確態度,集中體現生物教學的價值取向。
探究式教學倡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培育學生的自學意識與實踐能力。初中生物教師可以將項目化教學與探究式教學深度結合,設計探究式項目活動,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拓展思維廣度,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助力初中生物課堂提升實效。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種子植物的一生”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帶領學生走進實驗室開展種子萌發的科學實驗,使學生掌握有關種子萌發的生物知識,構建探究式項目活動,明確本節課的教學安排。在實驗正式開始前,學生要參考教材中的有關實驗,自主學習實驗探究的操作方法,并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探討本次實驗流程,制定具體可行的實驗計劃,細化實驗操作步驟。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驗方案中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見,發揮教師的配合作用,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實效,體現出項目式教學理念。
學生可以將綠豆種子分成三份,并分別放在三個玻璃瓶中,第一個瓶子中不加水,第二個瓶子中每天加入適量的水,第三個瓶子加過量的水,并同時將三個瓶子放在常溫的室內,記錄三個瓶子中綠豆的萌發情況。學生第二天可以發現一號瓶與三號瓶的綠豆均未萌發,只有二號瓶的綠豆開始萌發,到第三天,一號瓶種子仍然不萌發,三號瓶的綠豆吸水后開始膨脹,綠豆出現種皮脫落的現象,仍然未出現萌發跡象,而二號瓶的綠豆繼續萌發。一周之后,學生可以觀察到一號瓶綠豆仍然未萌發,而三號瓶的綠豆則明顯出現腐爛,并發出臭味,二號瓶的綠豆已經長出了綠色的葉子。于是學生可以根據這一實驗得出,綠豆種子的萌發需要適當的水分這一結論,這時可以思考是否只有綠豆種子的萌發需要水分呢?于是學生可以將綠豆種子換成花生種子、南瓜種子、向日葵種子等,通過實驗驗證書本上的結論,知道所有的植物種子都需要適量的水才能萌發。
實驗進行到這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思考還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種子萌發,學生可以聯系所做實驗,想到一名學生在探究黃豆種子與水分的關系實驗中,不慎將某一粒黃豆種子放入了低溫環境,在適宜的水分條件下該黃豆種子沒有發芽,于是學生可以順著這一方向打開實驗思路,思考除了水分因素,溫度、光照、環境、空氣、養料等是否會影響種子萌發。
經過本次實驗,學生可以逐漸完善對種子萌發條件的認識,并在實驗中持續思考與改進,有利于培育學生科學的探究思維。
在生物教學中滲透跨學科的教學意識,有利于學生整合各科知識,打通學習脈絡,提升學習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學習節奏,減輕心理壓力,從而實現減負的目的。生物教師利用跨學科理念可以設計更多元的教學項目,使生物課堂形式更開放、學習內容更豐富,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生物學科具有較強的實驗性,因此與物理、化學等具有密切聯系。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挖掘生物知識與物理、化學知識的共同之處,設計跨學科學習項目。仍然以種子的萌發實驗為例,學生在實驗中因為加入了過量的水導致種子出現發爛、發臭現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這一現象,思考為什么過多的水會導致種子腐爛。教師在設置這一項目式問題后,可以啟發學生廣泛聯系所學知識,猜測是否因為水不干凈。于是學生重新換用純凈水,將過量的純凈水倒入種植瓶中,發現一周后種子仍然有異味。這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聯系化學知識,尋找關于種子腐爛的線索,學生不難想到學過的微生物知識,認為是由于水與空氣接觸而滋生細菌導致種子腐爛呢。教師可以反問學生,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么河邊的樹木和花草卻能正常生長呢?河流中的水難道比實驗用的水更潔凈嗎?于是學生又可以聯系學過的關于水的生物化學知識,知道水具有自潔功能,河流的水流動的過程中可以增加自身的含氧量,使水始終保持較為新鮮的狀態,并將一些細菌與污染物排出去。
學生理解到這里,可以聯系生活實際驗證該猜想,想到廢棄的池塘或狹小封閉的水域中經常出現植物腐爛的情況,于是可以知道這是因為水不流動,導致水中的含氧量減少,臭氧生物不斷增多,導致水變質。至此,學生可以回到最初的問題,理解生物實驗中過量的水導致種子腐爛現象。
在這一項目式探究過程中,學生聯系了化學的微生物知識,對細菌等微生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還結合有關氧氣的化學知識,鞏固了氧氣溶于水等知識點,對植物的呼吸過程及其意義產生了新的認知。在教師的跨學科教學指導下,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發現了生物與化學的緊密聯系,認識到生物與化學的學習有著眾多共通之處,理解生物學科與化學學科都是探究自然物質的本質與規律的科學,因而知識的學習不應當孤立起來,局限在某一科目,而應當在多門學科中建立與完善,進而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提高綜合學習能力。
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評價為導向,發揮評價的積極意義,為學生構建相應的課堂項目,在項目學習進行過程與最終結果等多個環節展開對學生的綜合評價,將學生項目式學習、教師的項目式教學以及對學生的項目式評價三者有機結合起來,體現教、學、評的一致性。在三者的高度協同中,教師可以提高生物教學效率,省去不必要的課堂環節,達到減負提質目標。另外,良好的評價可以實現以評促學,幫助學生及時改正生物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促進學生持續進步。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二節“植株的生長”為例,教師帶領學生初步認識了植株的生長過程,利用顯微鏡觀察了植株根毛與根尖的結構,了解到植物葉芽的結構及其發育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了項目式探究任務,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法比較玉米幼苗在蒸餾水與土壤浸出液中的生長狀況,學生經過實驗得出“植株的生長需要營養物質”這一結論。
基于學生對此內容項目的實驗,教師可以展開對學生的全面評價,體現評價的價值。首先,教師應當注意評價的全面性,既要對學生的實驗結果進行總結性評價,也不能忽視實驗過程中的細節,對學生展開形成性評價,既要看到學生的實驗成果,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達到本次實驗的目的,又要關注學生的實驗過程,觀察學生是否在本次植株生長實驗中各盡其職,體現了較強的團隊意識,是否將課堂中學到的實驗方法運用于本次實驗中。將過程與結果統一起來進行評價,有利于教師全面把握學生的生物學習情況,看到學生動態的成長過程,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培育學生生物學習信心,使學生獲得成就感,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
其次,除了將評價貫穿于學生的整個生物學習過程,體現評價的綜合性之外,教師還要注意評價的層次性,有層次感的評價可以為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彰顯以評促學的教學理念。教師可以結合本課教學目標,從知識技能、能力培養、情感與價值觀等多層次展開對學生的評價式教學,通過書面測試或口頭提問等方式判斷學生是否達到知識層的學習目標,即能否正確描述根尖的功能與結構,說出植株的生長過程需要哪些營養物質等;通過實驗觀察的方式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根據學生的實驗情況與作業完成情況,了解學生是否養成了認真觀察事物的意識以及一絲不茍的實驗精神,是否認同“事物處于不斷的變化與發展中”的觀點。學生在這樣的評價中可以了解自己生物學習大致處于哪一層面,從而有針對性地彌補不足,取得進步。
總而言之,在生物課堂開展項目式教學具有積極意義,集中體現生物教學貫徹減負增質的教育理念,落實了“雙減”政策要求。教師應當開展多樣的項目式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情境中培育生命意識、在探究中鍛煉生物思維、在跨學科學習中提高綜合能力、在課堂評價中實現自我進步,從而促進生物素養的形成,實現個體健康與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