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服務與人才培養融合發展——威海職業學院全方位開展育人后勤體制機制改革探索與實踐
威海職業學院創建于2000年10月,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成立,是首批28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之一,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學校占地3048畝,建筑面積52萬平方米,學院通海湖與外海相連,水域面積500多畝,是國內唯一擁有海的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23000多人,教職工1290人,設有12個二級學院,開設53個高職教育專業,涵蓋裝備制造、交通運輸等12個專業大類。
按照“學院一切資源都是教學資源,一切活動都是教學活動”理念和“自己能干的事情自己干”原則,充分利用后勤服務資源與人才優勢,推行寓教于勞的后勤改革,把后勤保障工作交給師生。依托專業群進行實訓化改造,由二級學院進行管理和維護,深入推進后勤服務與人才培養融合發展,推動后勤管理高效優質運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一、推行校園物業管理體制改革。依據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落實立德樹人教育要求,加強大學生的勞動教育,制定了《威海職業學院物業管理辦法》及日常考核標準等配套文件。推行物業管理體制改革,“取消”社會物業公司,由師生共同開展校園物業保潔工作,全面實行自我服務。將校園劃分成45個網格,實行網格化管理,明確130多萬平米室外面積和40余萬平米室內面積責任區域劃分,制作張貼室內責任區劃標識牌500余個,明確到人。總務處、綜合督導室、學生處組成聯合檢查組,每周組織校園環境衛生檢查并發布通報,作為年度考核重要依據,校園環境整體水平得到明顯提升。
二、推進校園后勤維修機制改革。充分利用學院后勤維修服務資源,貫徹落實在生產中實訓,在實訓中生產的教學導向,將校園設備設施的日常維護維修業務,做為生產性實訓任務,由二級學院承擔。根據二級學院的專業設置和維護維修的項目類型,將室內供配電維修劃屬機電學院負責,弱電維修劃屬智慧學院負責,水暖、校舍維修、綠化養護劃屬建筑學院負責。圍繞著校內的有關生產項目和維修項目成立了“工匠班”,按照生產化、實戰化的要求重構實踐教學模式,把真實的維修服務變成了實訓課程,師傅帶著學生干,專業老師和學生一塊干,水電暖等設備設施得到及時維護維修,又進一步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三、建立后勤服務首席技師制。選拔“室外強電、室內供配電、消防、水暖、綠化、室內維修”6個長期在后勤服務一線工作,具有良好師德、較高技能水平的維修師傅,聘任為校內首席技師。依托建筑學院,成立校園后勤維護管理辦公室,與建筑學院實訓辦公室合署,下設6名校內首席技師工作室,并制定《后勤服務首席技師行為規范》《首席技師負面清單管理辦法》《首席技師工作職責承諾書》《首席技師安全責任狀》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文件,明確首席技師工作職責,規范開展后勤維修維護工作;以后勤服務項目為載體,開展生產性實訓,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四、構建全要素育人的現代師徒傳習體系。推進實訓室生產化改造,將商場、酒店、菜鳥驛站、焊接車間、汽修車間等后勤服務場所變成了生產運營的“學校工場”,由老師帶著學生團隊運營,通過真實工作任務,師傅帶徒弟式,進行現場教學,提升學生職業技能。
五、加強校園綠化美化育人環境建設。師生積極參與校園建設,自行設計維護,深入推進綠化景觀建設與實訓教學融合發展,既節約了資金,又提升了師生專業技術技能。校園綠化總面積118萬平方米,栽植100多種花果樹木,通海人工湖設有步行橋,釣魚臺等多種休閑設施。學院將繼續組織師生加強校園綠化美化工作,進一步優化育人環境,不斷提升校園綠化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具有我院特色的現代濱海園林化、生態化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