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陽信縣第四實驗小學 馮瑩瑩
在“雙減”背景下,如何在減少作業量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們共同需要面對的問題。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師多以“題海戰術”作為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成績的重要路徑,然而這種策略已然難以順應當前的教育理念。基于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就應當從課堂教學與作業設計兩方面著手,抓好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提升的著力點,運用科學的實踐策略,讓小學數學課堂煥發出新生機。
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還處于發展時期。興趣是他們最好的老師,也是他們展開學習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由于應試教育模式的單一性與枯燥性,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喪失了學習熱情,容易出現上課走神、作業拖延、學習內容需要多次反復等情況,導致數學教學的效率低下、成果不佳。在“雙減”背景下,這種應試教育模式已然成為過去式,想要在減輕課業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就應當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因此,數學興趣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關鍵。通過創新性的教學策略以及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與趣味,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在數學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經常會出現基礎知識落實難、不會靈活變通、學習效率低下、成果不佳的情況,為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注重加強學生的思維發展,讓學生在思維能力的引領下,既能夠深刻理解、靈活運用當前所學知識,又能夠為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基于此,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就應該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改變照本宣科的教學形式,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在“雙減”背景下,優化作業設計是教師的首要任務。首先,教師應當思考如何對作業進行精簡,讓“有效”的作業發揮“無限”的價值,讓學生完成的每一份作業都有意義、有價值。其次,教師應當思考如何運用作業設計提高教學效率,讓作業真正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落實基礎的同時提升能力?;诖?,教師應該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摒棄以書面作業為主的傳統形式,豐富作業形式,優化作業設計。在作業設計與布置中,“減量增質”既是原則,又是目標。
在“雙減”背景下,想要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結合具體內容創設課堂情境,既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理解數學知識,又能夠提高應用能力,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生活中去,實現“生活—數學—生活”的教育閉環。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生可以消除對數學學習的恐懼,循序漸進地加強對公理、定理與概念的深度理解。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三角形》的教學為例。在這一單元中,我們學到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知識點。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如果教師直接照本宣科地進行講解,那么學生不僅難以形成深刻的印象,而且在解題中也不會靈活運用?;诖耍處熢谥v解這一知識點時,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學的策略。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三角形?”通過一番討論與思考,學生說出了相機支架、矩形門框的斜拉條、自行車的三角形車架等。教師可以繼續發問:“如果把這些物品中的三角形換成其他圖形會怎么樣?”通過學生的思考與討論,教師可以引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一知識點。在這種教學情境中,學生能夠深入理解這一知識要點,并且學會了靈活應用。
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構建,能夠幫助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從實際經驗出發理解數學知識,減少數學學科因抽象性給學生造成理解的困難,提高教學的效率與成果,避免了用“題海戰術”夯實基礎的環節。
小學數學不僅具有幫助學生打好數學基礎知識的功能,而且肩負著推動學生思維發展的重任。思維能力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對未來的數學學習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減少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多次返工與大量無用功?;诖耍處熢跀祵W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數學活動,調動起學生的思維,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充分發揮思維的能動性,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究。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長方體與正方體》的教學為例。在這一單元中,當我們學到“正方體”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一個探究性問題:8個棱長均為1厘米的正方體可以拼成一個大正方體,那么想要拼一個更大的正方體,需要增加多少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呢?這個教學設計打破了傳統教學中套公式、計算的模式,給了學生充分的猜想與驗證的機會,引導學生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推理,當學生通過探究得出最少需要27個小正方體的結論時,可以按照這個邏輯推理出更大的正方體需要多少小正方體。這道題沒有過多的條件限制,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知識運用能力,能夠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將所學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實際經驗,推動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顯著發展。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當著重關注作業的設計與布置,改變傳統的“題海戰術”,讓作業設計朝著有效性與精簡化的方向不斷發展。在傳統的作業設計模式下,學生的課業負擔之所以如此繁重,是因為作業設計中有許多重復性內容,作業布置也多以題型順序為劃分,沒有體現出能力的階梯性。這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頻繁重復同樣的內容,不僅如此,缺乏階梯性的作業設計,無法順應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無法體現出作業設計的最優效果。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對布置的題目進行選擇與挑選,避免學生進行重復的大量練習,特別是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遵循“基礎題—常規題—提升題—難題”的順序,讓學生一步一個腳印地落實基礎知識,提高數學能力。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小數加減法》為例。在這一單元的作業設計中,當教師了解到學生的掌握情況較好、正確率較高時,就可以適當減少基礎運算的內容,增設一些應用題類型,讓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真正與應用題相結合,推動學生應用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切實發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促進綜合素養的顯著發展。
階梯性的作業設計能夠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展開學習活動。作業設計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反饋課堂教學成果、保障教學效率的重要路徑?;诖?,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當樹立創新意識,運用科學策略布置作業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