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晶伊
(長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教師合作,是指教師之間形成團隊,通過分享經驗、提供意見與幫助等,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進程[1]。合作對教師個人知識的增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是樹立教師專業信念的重要途徑;可以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識、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有助于培養教師的專業情懷和意識[2]。此外,教師間的有效合作還能夠激發教師發展的意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個人反思能力,對學校組織學習有益[3]。
幼兒園教師合作是指幼兒園教師在保教工作中形成的合作關系,其基本形式是班級內的班主任和班級教師之間的合作。幼兒園班級教師合作的狀態和質量不僅關系到班級幼兒的健康成長,而且關系到教師自身專業發展以及教師隊伍建設的效能。目前,對班級教師合作的研究在合作模式、合作動機、合作影響因素和實踐策略等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幼兒園教師合作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缺乏足夠的內部驅動力和外部支持,出現“為了應付而合作,合作具有隨意性”“缺乏合作環境,合作流于形式”“利益分配需改革,缺乏參與積極性”等現象[4],制約了教師合作的高質量發展。鑒于此,應當從理論與現實、班級的內部與外部等視角審視幼兒園班級教師合作的意義,以提供適宜的對策支持。
由于資源、經驗等局限,單憑幼兒園教師個人的力量往往難以滿足提高教育質量的要求。幼兒園班級教育質量有賴于班內教師的通力合作,教師之間可以互相分享教學資源、教案、活動設計等,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和專長,促進資源共享和協同工作,進而提高教學效果;通過合作,教師可以觀摩和借鑒彼此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分享教學經驗和教育理念,提高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5];通過合作,教師可以共同制定教學目標、課程計劃和評估方法,確保教學的一致性和連貫性,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通過合作,教師可以更好地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設計和實施富有創意和有效的教學活動。
由于幼兒園教師特殊的工作特點,其個人的專業發展需要教師間的合作。集體行動可以為個體提供歸屬感和認同感。通過參與集體行動,個體能夠與他人建立聯系,并感受到他們的支持和理解。這有助于減輕個體在行動中可能感受到的孤獨和孤立,增強他們的社會認同。教師可以采取集體行動的方式,進行合作和互動。例如,小組合作項目或團隊活動可以鼓勵教師共同努力,交流意見和思想,并共同解決問題。通過這種集體行動,教師們可以互相啟發、學習和支持,從而加強他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6]。
此外,集體行動還可以提供共同的目標和意義,使教師個體感到自己是一個大團體中的一部分,感受到自己在整個團體中的重要性和價值。這種共同的目標和意義可以激發教師的動力和積極性,進而促使他們更好地投入到工作當中。
幼兒園教師之間的合作在實現幼兒全面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7]。通過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和實施教學活動,教師們能夠結合幼兒個體差異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從而更好地滿足幼兒的需求和興趣,促進其全面發展。
通過教師間的協同合作,教師能夠創設和提供更加有利于幼兒學習和發展的教育環境。教師通過合作,能夠創設出更為豐富、更加富有支持性的學習氛圍,滿足不同幼兒學習風格和發展水平的需求。
幼兒園教師的合作還能夠促進整體的教育質量。在合作中,教師可以更好地進行分工協作,共同關注到幼兒發展的各個方面,能更好地跟蹤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進展,及時發現并應對潛在問題,從而促進其全面成長。
促進幼兒園教師合作的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予以持續的投入,提供全方位支持,為合作提供動力和保障,構建幼兒園教師高質量合作、高質量發展的支持體系。
GRAHAM[8]指出,教師間的合作往往是從人為合作開始的,而高質量的教師合作應該是從人為合作過渡到相互依賴的合作。
因此,幼兒園教師高質量合作需要相關的多個主體共同參與進來,圍繞提升幼兒園教師合作經驗和加強幼兒園管理者同幼兒園教師之間關系等方面來提供支持。
2.1.1 通過完善合作機制,提升幼兒園資源供給和管理水平
幼兒園教師高質量合作,首先應該建立和健全教師合作的機制,明確不同主體在教師合作中的責任,堅持投入和監管同步,讓有關幼兒園教師合作發展的政策落到實處。
2.1.2 通過搭建多主體共同參與平臺,促進不同主體的有效參與
幼兒園教師合作的發展需要政府和幼兒園的共同參與,各擔其責。在多主體共同作用下,教師們的利益訴求能得到更好的滿足,政府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促進者,在制定政策和措施時要倡導合作,鼓勵教師間加強合作;幼兒園層面要提高對幼兒園教師合作價值的認識,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強化教師合作導向,如舉行定期的專業培訓、教師例會等;每學期末,幼兒園可以表彰表現優秀的合作團隊,頒發獎狀或獎金,以激勵合作風氣;在團隊中明確不同教師的職責,為教師合作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物質保障,如設立每周例會時間,讓教師們能夠一起討論教學計劃、資源分享,以及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定期組織團隊建設活動,如戶外研學、組織創意工作坊等,增強團隊凝聚力。
2.1.3 優化教師教育內容,為幼兒園教師合作奠定理論基礎
高質量的教師合作,需要教師對合作的重要性和價值有足夠的認識,對優質的合作方式熟練掌握。應當在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內容中,增加教師合作內容,通過理論講授、實踐訓練以及工作坊等形式,讓教師在職前形成教師合作的理論基礎,職后加強相關的學習,為提升合作意識和能力打好理論基礎。
激發教師的合作興趣和積極性,需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實際情況,建立共同愿景,從實際出發,滿足他們的需求。在實踐中,可以通過以下幾種策略引導幼兒教師加強合作。
2.2.1 引導教師認識合作的意義
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質,教師之間經常存在著無意識的合作。然而,教師們往往沒有充分意識到這種合作所帶來的積極效果,也沒有進一步發展和深化這種潛在的合作。為了讓教師真正主動、積極、深入地開展合作,必須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合作的好處,并理解合作如何幫助他們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并促進個人職業發展。合作可以促進教師之間形成和諧、相互支持的人際關系,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合作還可以使教師從彼此的長處中學習,彌補自身的不足,逐步實現個人事業的成功。因此,幼兒園應該積極推動教師合作,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資源,以幫助他們充分發揮合作的優勢,推動學前教育事業發展。
2.2.2 幫助教師樹立起“共贏”的思維方式
在競爭文化下,教師常常害怕合作會弱化自己的競爭優勢,形成了一種極端競爭的思維定式。這種思維方式使教師不愿意開放性地分享教學經驗或與同伴探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喪失了合作的積極性。在教育領域中,教師之間有效的合作也可以產生共生效應,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為了實現共贏,教師需要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主動考慮其他教師的需求,并肯定他們的能力和貢獻?;突ブ?讓每個人都能在合作中得到所需,從而實現共贏。教師需要打破競爭思維的框框和束縛,以共贏思維來看待與同伴的合作。讓教師敢于合作,樂于合作,并從合作中受益。這對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2.2.3 強化教師的全局觀念
教師合作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專業化發展和使學生受益。教師之間需要建立全局觀和大局觀,摒棄不適合合作的觀念,并將自己融入團隊中。此外,教師應該增強相互合作的自覺性,在合作中保持理性、尊重和包容。通過增強相互合作的自覺性,教師可以激發后繼合作的愿望。
幼兒園教師合作,是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路徑,符合教師個體發展需求的利益,與學前教育質量提升息息相關。在學前教育實踐中,應正確判斷幼兒園教師合作所處的階段、面臨問題及所需支持,有針對性地促進幼兒園教師合作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