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麗之
作為一名高中生,在寫作中要能夠準確、熟練地陳述事件,真實地表達個人的觀點和情感,體現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然而,在目前的寫作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語言形式的正確性和多樣性,卻忽略了語言表達的有效性和得體性,導致學生寫出的文章要么意非所指,要么空洞乏味。在此背景下,教師可以聚焦語用意識,采用4C教學模式提升學生英語語言表達的有效性。
語用源自英語pragmatics一詞,主要研究語用行為及其產生的情境。格賴斯(Grice)認為語用就是在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交流雙方所應遵守的原則,如合作原則、禮貌原則、社會原則、美學原則等。其中,禮貌原則注重語言表達的得體性,而合作原則側重語言表達的有效性。
語用意識指能夠運用語言和非語言因素表情達意,實現交際的目的。它傾向對話雙方共同建構意義并相互理解的過程。可以說,對話者的語言意識對交際成效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陳淑瓊2019)。
楊宇學(2019)在高中英語審美閱讀教學中提出了4C教學模式,分別是“聯想—建構—批判—創新”,也就是“Connect—Construct—Challenge—Create”的教學實踐框架。該模式源于皮亞杰(Piaget)的建構主義理論,是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師只有給學生建構語言、內容和情感的三維“支架”,才能使他們更順利地完成活動任務。
本研究將4C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Connect指激活學生的知識、經驗,是課堂的導入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接下來學習新內容提供三維“支架”。Construct是構建文章的框架結構階段。這一階段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知識,完善篇章結構方面的語用知識。Challenge是辨析和澄清階段。這一階段要通過比較活動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得體性。Create是學生自主創造階段。這一階段的目的是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有效性。經過前期的鋪墊,學生最終可以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積累,從而順利完成寫作任務,達成學習目標(鄒雯婷 2021)。
在學生寫作前,教師一般會直接公布寫作主題,幾乎沒有任何鋪墊,導致學生寫作前沒有足夠的語言輸入,寫作時自然無法進行順利的語言輸出。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忽略了學情;二是部分教師為了節省教學時間,想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反而缺乏了必要的引導。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教師必須在寫前增加Connect環節,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建立新舊知之間的關聯。
很多學生為了節省寫作時間,會選擇打完腹稿后直接寫。這樣做的結果要么是寫作過程中容易思維中斷,要么是寫作完成后檢查寫作成果時發現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甚至文章的整體框架結構出現問題,但為時已晚。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學生的寫作結構意識淡薄,教師也沒有給予必要的引導。為此,需要融入Construct環節,鼓勵學生主動建構文章的框架結構。
觀察發現,大部分學生的寫作語言過于單調直白,甚至采用漢譯英思維,將自己所想表達的內容直譯出來,于是便出現了不少語言表達上的不得體,一方面,語言知識點掌握不牢,寫出的語句不通順;另一方面,對語言的雕琢不夠,認為符合主題即可,不追求優美。這里必須重視Challenge環節,要通過對比句組,引導學生運用得體的語言,并在講評時帶領其對比相同意思的句子不同的表達效果。這樣一來,學生就能逐漸重視起對語言的打磨,也符合語用意識的原則(王小玲 2020)。
在以往的評價反饋環節,教師基本上是統一收走學生的作文,然后進行形式化的批改,最后直接發下去讓學生訂正。整個過程缺乏語言的指導和互動。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形式化地訂正作文,并沒有真正重視自己容易出錯的地方,寫作水平自然停滯不前。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可以利用Create的方式,給予學生自主創造空間。在評價時,除了書面批改外,還要用語言指導的方式指出學生作文存在的不足,然后留出專門修改的時間,讓其在訂正課上修改。在反饋環節,教師要對改得非常好的學生給予表揚,并讓其述說修改思路,供其他學生借鑒。
如何將4C教學模式應用于高中英語課堂中,從而提升學生的語用意識呢?下面結合教學實例從四個方面作具體分析。
在Connect環節,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Connect通常發生在課堂導入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導入的方法,通過呈現與寫作主題相關的視頻、圖片或音樂讓學生產生寫作靈感,也可以采用談話導入的方式,讓其聯系舊知,圍繞寫作主題各抒己見,然后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寫作,還可以直接采用復習導入的方式,帶領其回顧與寫作內容相關聯的舊知,然后找準切入點,學習新的內容。這些都能夠有效地激活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
例如,在講授譯林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 2 Let’s talk teens時,針對單元內容,教師讓學生寫一篇關于和父母在相處過程中產生的矛盾,以及如何解決的記敘文,可以專注于寫一次印象最深刻的矛盾,也可以羅列一些常見的矛盾,發表自己對與父母相處技巧的感悟。在Connect環節,教師先為學生播放一段青春期的孩子與父母相處,在日常生活中出現重重矛盾的視頻。視頻中包括父母偷看孩子日記、限制孩子交友、忽視孩子興趣愛好等情節。在播放完視頻后,教師以談話的方式激活學生的舊知:“Have you ever had conflicts with your parents?For what reason?”學生發言:“Recently,I often have conflicts because of learning.My parents always think that I am lazy about learning,but in fact,I have been very serious.They can’t see what I’m doing,and they will blame me in turn.It makes me sad.”也有學生說:“I think my parents are too nagging in front of me.Always preach me in detail,which makes me feel very depressed.”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就可以宣布寫作主題。學生能從視頻和談話中找到寫作靈感。
Construct環節要求學生建構文章的框架結構。這一環節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語用意識。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要寫的文章在大腦中分成幾大部分,然后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文章的框架結構,也可以引導其通過畫圖表的方式羅列作文的主要內容。這樣一來,學生在正式寫作時就有了框架的支撐,從而更有目的性,在寫作時思維也變得更有條理和邏輯性(閔長政 2018)。
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作文的框架結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寫作方式。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打算從哪幾個方面寫,然后繪制思維導圖。比如,某位學生說:“I am going to write about the most impressive conflict between me and my parents.In the first natural paragraph,I will describe the cause of the contrad iction.In the second and third natural paragraphs,I will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the contradiction.In the last natural paragraph,I will express my understanding of this event.”以下是這位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見下圖):
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先呈現幾組意義或作用相近的句子,讓學生進行比較,再由他們選出更得體的表達方式,并說出理由;也可以采用評價的方式,找出學生表達的誤區,并給出參考性表達,讓其比較兩者的差距。逐漸地,學生就能夠通過這樣的訓練方式捕捉到自己語言上的誤區,從而更好地優化語言表達。長此以往,會顯著提升語言使用的得體性。
句組1:
As a English teacher,Ms Li is sensitive to grammatical mistakes.(√)
As a English teacher,Ms Li is allergic to grammatical mistakes.(×)
這是學生在寫作時經常出現的誤用近義詞的情況,屬于詞匯誤用。這里的allergic和sensitive意思相近。第一句的原意是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李女士能夠敏銳捕捉到語法錯誤。這是英語教師應具備的能力之一。但如果用allergy,意思則變成李女士對語法錯誤有過敏反應,顯然是不符合句意的。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synonyms with different locations.
句組2:
I’m very sorry that my parents misunderstood me.(×)
What makes me most disappointed is that my most trusted parents don’t believe me!(√)
學生在寫記敘文時最常見的思維誤區是把事情不加渲染地直接表露,卻沒有融入自己的感情,導致文章語言平平無奇,內容也比較空洞乏味。雖然這兩個句子表達都是正確的,但是論表達效果,明顯第二個更好,因為作者不僅說明了自己被父母誤會,還強調了父母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加之,第一句形容被父母誤解的詞用了sorry,顯然不符合文意。sorry指自己做錯事,對他人感到抱歉。而第二句用了disappoint是符合句意的,且更得體。這就是語言表達的差距。通過句組的對比,學生對寫作有了新的認識,在日后寫作后,會更重視遣詞造句(姚麗芳 2018)。
自主創造環節的目的是提升學生語言使用的有效性。這一環節是拔高階段。教師可以把批改后的作文分發給學生,讓其進行自主訂正。在訂正時,學生可以依據評審意見自由發揮。如果是語法、單詞拼寫、短語搭配方面的錯誤,就要進行常規訂正。如果是內容思想方面的不足,就需要在深入思考后進行新的寫作。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不僅能夠養成修改習慣,還能認真審視教師給予的評價,從而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寫作。
比如,以下是某位學生的作文片段:
I think it is best to choose sincere communication for conflicts with parents.If they understand,it’s better.If they don’t understand,we also do what we should do.
這段話存在以下三點不足:第一是語言表達問題,“I think”表達過于普通,“If they don’t understand”表達過于累贅,可以換成“If not”。第二是時態和語序問題,“If they understand,it’s better.”最好換成“It would be better if they understood.”此外,“We also do what we should do.”時態也存在問題,應該是過去完成時,這句話本來的意思是“那我們也做了我們應該做的”,所以不是一般現在時。第三是沒有對如何與父母溝通展開介紹,內容過于空洞。教師可以在評價環節指出這三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完善。于是到了Create環節,學生結合教師所給的意見,進行了以下修改:
In my opinion,when there is conflict with parents,it is best to choose sincere communication.For example,talk to them about the reason why they did this and the consequences if they did not.Try to minimize the big thing.Tell your parents that you have grown up and can take care of yourself.It would be better if they understood.If not,then we have also done what we should do.
這樣一來,學生真正從語用的角度思考問題,對書面表達的有效性和得體性進行了正面的強化;教師的評價也有很強的針對性,使學生可以依據教師所給的評價進行自主創造,極大程度地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孫小松 2022)。
總而言之,指向語用意識的高中英語4C寫作教學模式可以在“聯想—建構—質疑—創新”等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真正掌握寫作技巧,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強化學生的語用意識,提升其表達的得體性與有效性是每個英語教師的責任與義務。在日后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對4C寫作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完善與提升,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寫作技能,還要注重對其思維品質的培養,從而讓其在寫作中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