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久 張靜秋
(長春市南關區教師進修學校,吉林 長春 130000)
作業是落實育人目標和課程目標,培養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的重要載體。長期以來,一些學生不堪作業重負,家長怨聲載道,作業已經成為百姓對教育期待的一個突出問題。中小學作業問題的解決之道究竟何在? 長春市南關區教師進修學校探索出了一套具有區域特色的“南關方案”。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1]面對新的歷史任務,基礎教育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問題。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作業問題,先后出臺了《關于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 《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 和《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 等一系列文件,將作業作為學生減負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突破口。《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 》 指出: “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作業是落實課程目標的重要載體,對實現育人目標至關重要。
南關區教師進修學校從2010 年開始致力于作業問題的探索研究。在南關區生態教育理念的引領下,從最初的“生態性課堂與生本化作業研究” 立項課題,到開展“我最喜歡的作業” “最美作業” “說題解意” 等各種作業研究活動,已經在實踐中走過了14 年。“雙減” 政策頒布后,長春市南關區加大作業改革力度,力求回應南關百姓對于“美好作業” 的期待。
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 》 的頒布實施,在作業這一領域如何體現立德樹人、學科實踐、核心素養、學科融合等課程改革的主旋律,實現作業應有的價值和功能? 通過對南關區中小學作業情況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51.7%的教師認為作業量與成績有很大關系,作業越多越好;90.9%的教師對作業功能定位有所窄化,認為“作業可以檢驗課堂教學效果,鞏固課堂知識”,而認為“作業能培養學習興趣” “發展意志品質” 的均不到50%;90.9%的教師習慣于依賴現成的試題,教師的作業設計能力不足……這些作業問題已經成為教育研究中亟須開墾的“荒原”。
作業是減負的關鍵點,是課改的核心點,也是管理的提升點。多年來南關區將作業納入整個教學管理系統,用橫縱交叉、條塊交融的系統性思維,以上位頂層設計為統籌,以教研培訓構建作業研訓新生態,以作業評價構建作業管理新模式,促進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1.教育行政部門發揮統籌推動作用。南關區堅持疏堵結合、標本兼治,打破“課外培訓” 關,優化學校管理關,抓實作業質量關,打出一套鏈條完整、運行流暢的組合拳。
2.教師進修學校發揮專業支撐作用。通過組建研究團隊,從理論引領、指南規范、專題培訓、骨干示范、資源建設等方面,全方位為教師提供專業服務和智力支持。
3.基層中小學校發揮實踐創造作用。學校是作業實踐的主陣地。南關區各中小學把作業設計作為日常教學管理和教學研究的重點內容,既有效控制了作業數量與作業時間,又提高了作業質量,豐富了作業形式,使學生更喜歡做作業,實現更加自由和全面的發展。
南關區教師進修學校圍繞作業改革目標,從五個維度賦能區域作業改革實踐:
1.理念賦能: 建構素養導向的科學作業觀。完成作業的過程是全面育人的過程,以常態化作業為切入口,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形成正確價值觀、關鍵品格和必備能力,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鍛煉思維,生成智慧,在常態作業中根植“素養導向” 作業理念,作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技術賦能: 研制合規好用的作業指南。2021年,南關區教師進修學校帶領中小學各學科教研員,編寫了《南關區中小學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南》,開發了符合區域實際的作業設計與實施的指導性工具,力求以技術賦能,使理念落地。
3.骨干賦能: 組建“學做一體” 的作業改革先鋒隊。2021 年,南關區教師進修學校成立了首批初中語文、數學等九個學科的命題核心組,實行動態管理。教研員帶領核心組成員以捆綁式研究方式,通過理論學習與命題實操,使教師作業命題研修從“散打” 走向“團練”,有效解決了過去教師單打獨斗,精力不足,水平不高的難題,實現了區域聯動,骨干帶動,團隊作戰,共同提高。
4.眾籌賦能: 組織成果共享的研訓系列活動。南關區聚焦關鍵問題,促進教研智慧的協同構建與優化分享。一方面開展面向不同崗位的作業設計與管理的專題培訓;另一方面總結推廣典型學校、典型教師、典型案例,為學校和教師搭建專業歷練的舞臺和交流展示的平臺,以此實現智慧眾籌,成果共享。
5.資源賦能: 形成全面多元的優秀作業設計案例庫。南關區本著“共建、共研、共享” 的理念,迭代研發,收集推選優秀作業案例,建立資源庫,為教師提供參考借鑒。
作業評價是作業管理的最后關鍵“一公里”。通過對標“人的發展” 和“核心素養” 這個出發點和落腳點,回歸作業本真,形成作業評價管理新模式。
對區域而言,南關區教育局將作業管理納入學校辦學質量評估體系,加強日常監督和檢查;進修學校通過視導評價,推動學校開展作業設計和實施的校本實踐。
對學校而言,在作業評價管理上不僅要關注作業時間、作業表現形式等外顯表征,更要關注作業目標、作業內容等內隱特征,從而實現對作業的控量提質。比如: 以《單元作業目標分析表》 對單元作業進行整體規劃;以《作業設計屬性分析表》 對作業設計中關鍵屬性進行判斷和分析;以《作業反思評價表》 彌補教師作業設計前和設計中思考的不足。借助可視化工具,幫助教師進行有效的過程性思考,將理念與策略真正轉化為教師設計作業的真實行為,避免“坐而論道”。
對教師而言,根據新課程標準中的“評價建議”,強化作業的過程評價和增值評價,提出了教師作業評價6 問,即是否精心設計作業,做到用詞準確、表述規范、要求明確、難度適宜? 是否關注學生校內外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設計多種類型的作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綜合學習能力? 是否認真批改學生作業,針對學生素養水平和個性特點提出意見?是否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類和歸因,進行及時反饋和講評? 是否在評價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保護學生自尊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是否對學生作業進行跟蹤評價,梳理學生作業發展變化的軌跡,實施增值評價? 這些評價視角賦予了作業評價新內涵。
常態作業應成為作業改革的主流。要堅持科學的理論基礎,從教學視域轉向課程視域,系統思考作業、課程與教學的關系,強調作業設計的針對性、目標性、系統性,從而更好地實現作業的全面育人功能。
信息化、智能化助力教育是未來教育發展趨勢。未來我們要深入探索基于終端的作業管理模式,充分發揮線上作業長期存儲、批改迅速、反饋及時、智能化診斷等優勢,利用人工智能實現作業智能布置、超時預警,智能收集作業時間、作業結果,智能對學生推送個性化作業等。
在堅持政府統籌和學校主導的基礎上,要加強對家長的引導,使家長成為與孩子共同學習的伙伴;要協調社會各方力量,積極營造綠色、健康,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