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凱
(宿遷市實驗小學,江蘇 宿遷 223800)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 (2022 年版) 》 指出,將科學與現實生活貼近,利于學生將已學知識學以致用,并基于應用角度了解科學對于社會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小學階段的科學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身邊事物展開教學,選用更契合小學生心理、生理特點的教學方式,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另外,小學科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將生活化教學模式全面滲透到課堂教育中成為重中之重。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 (2022 年版) 》 指出,科學教育需“緊密聯系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加以使用”。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將生活化教學方法融入小學科學授課中,受到了師生的密切關注。一方面,將生活化教學理念貫徹于教學全過程,需要融合小學生生活實際及教學目標,總結并分析學生學習需求,制訂更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案;另一方面,基于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小學科學學習,可以更好地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從而在課內外主動投入到科學探究活動中,為其科學素養的培養夯實基礎,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小學科學教學中,全面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案時,需重點做好生活化學習素材的選取工作。一方面,教師在選擇生活化素材時,要與教學內容、目標之間保持一致,決不可出現“為了生活而生活” 的教學現象,避免教學目標偏離課程標準,把控好此階段的教學管理,方可真正打破限制課堂質量提升的框架;另一方面,教師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時,要嚴格將新課程標準作為育人要義,掌握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規律,選用緊密貼合生活的素材,有效激發小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索意識。
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圍繞學生學習認知挖掘生活化教學素材時,首先,要考量素材內容與教材知識之間的契合度;其次,要關注素材內容與小學生生活經驗、心理特征之間的貼近度。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在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規律的基礎上,篩選出更貼近小學生年齡特征的生活化教育素材,為小學科學課堂注入新鮮活力,為學生未來參與更深奧的科學研究中創造條件。
將生活化教學模式融入小學科學教學中,屬于一項系統性育人工作。因此兩者的融合,應以潛移默化乃至常態化的發展模式,逐步滲透至授業解惑環節,激發小學生科學探索的興趣,助推其綜合素養全面發展。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想要進一步呈現出生活化教學的優勢,就必須更加深刻地了解“科學” “生活” 兩者之間的聯系,并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和舉措,將生活化教學及生活化素材融入每個教育環節中,最終為小學生創建更具生活氣息、生活經驗的科學課堂。
傳統的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重點及教學精力基本都放在學習結果上,而對教學過程并未給予必要的關注,導致學生的學習氛圍及學習環境并不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小學生科學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對此,教師可以通過積極創設生活化課堂學習情境的方式,提升小學生的課堂專注力,讓其在更加愉悅且歡快的環境及氛圍下,構建和諧的師生思想交流氛圍和情感表達空間。由此可見,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情境的重要性及意義。
例如,在小學科學教科版“食物” 單元的教學期間,教師總結單元內容時,可以發現該單元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但小學生自己在學習中卻并未意識到,導致知識的實際學習成效不理想。當前時代下,很多小學生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寵愛,很少關注家務內容,能主動幫助家人承擔家務的學生甚少,因此,對于與食物有關的營養問題自然也知之甚少。面對該狀況,教師在圍繞“食物” 這一單元展開教學前,可以先為小學生布置任務: 調查并搜集家庭中一周所用的食材,包括數量、種類等,隨后結合調查信息,自行制作一張“周營養食譜”。
上述調查任務的布置,可以很好地讓小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時,沉浸到生活化學習情境中。參與調查活動后,小學生的知識探究欲望明顯提升,且每一名小學生手中整理的調查表還可作為科學實驗課堂的原始材料,該份材料是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關聯的直接性證據,能促使小學生在后續的科學知識學習中調動學習熱情。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班級內小學生分為不同的組別,每個小組代表著一個完整的家庭,隨后教師為每個“家庭” 布置如下任務: “下面,每一組家庭思考一下: 今天午餐應吃哪些營養食品呢?”為每個“小家庭” 留出討論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和溝通,小學生不僅自己會在提出討論意見前深入了解不同食物的營養特性,在與他人交流時也可不斷拓展自己對食物營養的了解范圍。同時,教師也可通過觀察各個“小家庭” 的營養午餐搭配討論過程,更加全面地了解其科學知識學習效果。對于部分討論中持有不同意見的小組,教師可適當點撥,提出“這些食物對于人體的好處有哪些” 一類問題,很好地轉移組內矛盾焦點,順利過渡到討論的主線內容之上。當小組討論結束后,由小家庭中的“一家之長” 來到臺前,介紹本組的午餐搭配方案,且在分享中,其他組成員擁有直接提出反駁意見的權利,并引導其勇于表達自我觀點,幫助臺前分享的“一家之長” 補充午餐搭配中的不足。上述真實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下,小學生之間得到了很好的思想意識交流空間,掌握了更多食物營養知識的同時,對于信息搜集能力、方案制備能力、協調合作能力的培養,乃至學習成就感的提升和學習自信心的強化,均發揮重要助益。
小學科學教材中的很多內容均與生活實際相貼近,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將生活中的各類素材應用于教學中,為科學課堂探究提供素材。其中,包括課本、課外讀物、實驗器材乃至生活中熟悉的物件等,均可作為生活化教育材料。
例如,教師在講解小學科學教科版“生活中的靜電現象” 一課時,就可以在課堂上為一位同學發放一把梳子,讓該名同學使用梳子梳理頭發,并向其他學生提問: “同學們,你們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頭發飛起來了!” 面對小學生的回答,教師可借此契機引出課堂教學主體“靜電現象”。由于靜電現象的原理本身比較抽象、復雜,為避免小學生學習理論時感到枯燥,教師可充分借助微課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為小學生播放動漫形式的靜電現象生成原理、正負電荷之間運動規律解讀的短視頻,并將該微課視頻發送至班級群內,以供小學生后續再次溫習,幫助小學生在腦海中加深對“異種電池相互吸引” “同種電池相互排斥” 等科學知識點的理解。
小學生求學過程中,年齡太小是導致其生活經驗不足的重要因素,也同樣源于此,小學生無法深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學現象。面對此種情況,教師在授課時,應主動思考并挖掘小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科學現象,幫助小學生豐富個人的學習與科學實驗素材,讓小學生在理解并掌握更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朝向更為深奧的科學知識探索方向前進,從而理解科學現象背后蘊含的原理。此時,教師需調查班級內小學生的興趣與喜好,掌握其日常生活規律,方能從生活實際視角切入,設計更加科學合理的實驗學習活動,讓小學生主觀上樂于投入到科學活動中去,并在面臨問題時,主動分析、協作解決,鍛煉其綜合素養及自主探究學習能力。
例如,在小學科學教科版“種子發芽實驗” 一課的教學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小學生豐富科學實驗的生活元素,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前鼓勵小學生自行準備自己喜愛的植物種子,可以是花生、瓜子、玉米等。科學實驗開始前,教師要讓學生先圍繞即將進行的實驗內容,闡述自己對于實驗的認知和了解,確保實驗流程更加順暢。隨后,教師可結合教學目標,面向班級內學生提出問題: “有沒有同學知道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都有哪些?” 通過拋出問題的方式,讓小學生在實驗前主動思考。此時小學生可以結合個人生活經驗總結答案,包括“陽光、水分、土壤” 等,但由于每一名學生之間的生活經驗會有差異,因此會對部分答案生成質疑,對此教師可以在科學教學中,以生活實驗的方式幫助其找出答案。為了幫助學生更加真實地驗證個人觀念正確與否,教師還要在實驗過程中逐步為學生引申研究的目標、方法及內容,滿足小學生在科學實驗課堂上的求知欲。另外,在科學實驗期間,教師需主動關注小學生在課堂上的質疑,及時幫助學生解除疑惑,提升課堂教學實踐的有效性,最終為科學教學質量提升帶來幫助。
小學科學教學中,課外活動對于教學質量提升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科學課教育中,設計生活化的課外作業自然不可或缺。對于小學生而言,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以幫助其有效將課內書本知識與課外生活實際連接起來,此時課外作業布置,就成了連接課內外知識學習的橋梁和樞紐,不僅能引導小學生在課外活動中深刻體驗科學知識,主動探究知識,對于小學生自主性創新能力培養也具有顯著效果。
例如,教師在開展小學科學教科版“水的污染” 一課教學時,可以充分組織班級內學生來到室外,親身參與生態類社會實踐課外活動,并引導其在實踐活動結束后,結合個人的感悟和考量,分析導致水體被污染的原因都有哪些,并回憶身邊比較常見的污染行為和污染事件有哪些。當小學生完成“混合” 的學習后,就可以充分將所學習的相應科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自行調配一款飲料,促使小學生在課外活動之中感受學習科學知識的快樂,并就此喜愛科學這一學科。另外,教師在為小學生布置科學作業時,應跳出課后習題的框架束縛,帶領小學生主動面向課外世界,延展個人生活空間,深度挖掘可以刺激小學生體驗科學現象的生活體驗。例如,在學習完“植物的花” 一課后,教師可為小學生布置課外作業: 親自動手制作一張統計表,隨后利用課余時間,觀察校園內的各色花朵,統計不同種類花朵的花瓣數量。一方面,可促使小學生在探究中產生學習樂趣,另一方面,在興趣的驅動下,小學生會更加出色地完成科學研究任務,最終提升科學課程課后作業完成質量,強化知識鞏固成效。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想要更好地發揮生活化教學模式的作用,首先,要積極為小學生創設生活化課堂情境,讓學生在更為真實的情境中掌握知識點。其次,教師要重點挖掘生活素材,將其作為科學學習的教學資源,拓寬小學生的科學學習視野。此外,教師還可以在鞏固課堂知識環節,為學生設計生活化課后作業,為小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質量提升、綜合素養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