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廷慶
(懷集縣教師發展中心,廣東 肇慶 526400)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 (2022 年版) 》 明確指出,要積極探索體驗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促進感悟與構建。道德與法治課是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的重要課程。[1]然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缺乏足夠的互動和實踐體驗。體驗式教學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體驗感,也能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一談體驗式教學法在道德與法治課中的運用,以作拋磚引玉。
體驗式教學創建的是一種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強調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通過一定教學情境的呈現和再現,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使學生在體驗中重新構建知識體系,發展核心素養。
1.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實施體驗式教學,學生將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而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學過程的參與者、教學內容的探尋者,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主動參與、親身體驗各種教學活動,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投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并真實地感受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和實踐意義。
2.互動性原則
在體驗式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是關鍵。一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提問和解答問題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探索欲和求知欲。二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探討與交流,如觀點分享、經驗交流、知識探究等,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拓展思維視野,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與應用。總之,體驗式教學中的互動交流是一種促進教學相長的有效方式,學生不僅能獲得新知識和技能,還能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參與性原則
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人人都能參與,這就要求教師給每一位學生同等的機會。在此過程中,首先,教師要關注學生、關愛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自己不是活動的旁觀者,積極地參與進來。其次,教師要注意合理分配活動任務,避免有些學生借機逃避,還要注意調整時間,讓每位學生都能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體驗。
道德與法治課本身就是一門十分枯燥的課程,理論大于實踐,教師大多以說教為主,難以讓學生提起興趣,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體驗式教學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親自體驗、親身參與,能將學生帶入具體的應用場景中,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道德與法治的實際應用,進而增強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和討論。與此同時,體驗式教學能幫助學生獲得積極體驗和正面情感,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體驗式教學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通過親身經歷使學生體驗和實踐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上,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而在體驗式教學實踐中,學生能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積累經驗和技能,提高自己的道德與法治意識。
在體驗式教學中,學生可以參觀法庭,親眼見證法官審判案件的過程,深入了解案件判決的依據和法律的執行過程;可以模擬法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條文的適用和解釋。此外,學生還可以參與法律辯論和模擬案例討論,通過與同伴的互動交流,了解不同的法律觀點和理解方式。這種互動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判斷力和推理能力。通過這些實踐和體驗,學生不僅可以增強自己的法律意識,還能培養自己的法治思維和法律素養。
體驗式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問題和公共事務,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只有具備責任感的學生才能真正成為有擔當精神和參與能力的人,為自己、家庭、集體、社會、國家和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學生能在實踐活動中,通過親身經歷和實際行動,將道德和法律原則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培養良好的公民責任感。[2]
生活是知識應用的第一場所,也是學生最熟悉的場所。教學中,教師可以遵循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教學內容,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學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主動探索和學習,產生自我感悟,而且還會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思考,深入理解和消化所學知識,從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3]
例如,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七課“愛在家人間” 這一課時,筆者先通過家長群收集了每位學生與家長的日常生活照片,然后制作成短視頻并配上了感人的背景音樂(念親恩)。在課堂導入環節,筆者便創設了如下生活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很多與家人相處的難忘瞬間,如第一次給爺爺奶奶洗腳、陪媽媽買菜、與兄弟姐妹玩耍等,其中包裹的是與家人間永不消逝的濃濃愛意。接下來,我們將共同觀看一段小視頻,一同欣賞我們與家人相處的難忘瞬間,也請大家積極分享隱藏在照片背后的家人之間的“愛”。在溫馨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興味高漲,紛紛回憶起了照片中的愛意瞬間,回憶起日常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無限關愛。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對家人之間愛的體會不再是一種空洞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種真心的體會,是一種真情的體驗,這樣的理解才更真切。
體驗源于生活情境,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 “生活即教育”。創設生活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生活情境,去感受、體驗、探究其中的道理,從而實現教學目標。[4]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 (2022 年版) 》 明確指出,堅持校內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把知識運用于社會,服務于人民,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5]。社會實踐是指學生通過調查參觀、生產勞動、研學旅行、訪問、座談等形式親自參加的各種社會活動。它是一種將學生置身于真實社會環境中,通過實踐和體驗來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把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密切聯系起來。
例如,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五課“善用法律” 這一課后,筆者帶領學生前往懷集縣人民法院、懷集縣洊江律師事務所實地參觀學習,讓學生親自聆聽法院和律所相關人員對案件的講解、判決的流程以及法律知識的應用等,學生會真切感受到原來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從而進一步增強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懂得法律既是保護我們合法權益的工具,又是我們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又如,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第一課“堅持改革開放” 這一課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課外活動,帶領學生走進一所示范鄉村,親身感受改革開放給農村的農業生產、村容村貌、居民生活、教育醫療等帶來的巨大變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這一項決策的正確性,增強學生政治認同感,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家鄉的情感。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主張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主張從實踐中、從做事中學習真知識”。[6]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在活動中獲得不一樣的體悟。
文本閱讀體驗法是一種通過學生參與文本中場景或情境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內容的教學方法。通過體驗文本中的角色、情感和沖突等要素,學生能更直觀地感受和理解其中的道德與法律問題。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每一課的探究與分享都提供了優秀的文本,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課內或課外的優秀文本,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精神世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的知識點。
例如,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四課“青春的情緒” 這一課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情緒的作用的認識,筆者在教學時選用了這樣一則文本材料供學生閱讀: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不良情緒,長期抑郁可能導致身體上的健康問題,例如失眠、食欲改變、體重變化、疲勞和免疫系統功能下降等。焦慮癥是另一種不良情緒,患者可能出現長期的緊張、恐懼和不安感……” 學生閱讀材料后,很快認識到“情緒對人身心健康的影響”,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培養了學生的健全人格。又如,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七課“愛在家人間” 這一課時,筆者選用這樣一則文本供學生閱讀: “2008 年汶川大地震時,當救援人員發現這位母親的時候,她已經遇難了,是被垮塌下來的房子壓死的。當廢墟被徹底清理完畢后,人們驚訝地發現她的身體下面居然還躺著一個孩子……醫生看到了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 ‘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手機在現場傳遞著,每個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淚了。此時此刻,經常面對生死離別的醫生,卻在這個瞬間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通過閱讀文本,學生也認識到母愛是一種無處不在的力量,它的偉大和美好感動著每一個人的心靈,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了 “親情的偉大與無私”。[7]
角色扮演活動是一種常見的體驗式學習方法,通過讓學生扮演特定情境中的某一角色,來體驗教學內容在具體實際中的應用。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生可以在不同的課堂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家長、教師、律師、警察等,在不同的角色中,他們會有不同的體驗,體會不同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培養判斷能力和協調能力,進一步增強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解。[8]
例如,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六課“師生交往” 這一課時,筆者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讓不同小組的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第一組學生扮演班主任上班會課、第二組扮演數學老師講解數學題、第三組扮演英語老師上英語課、第四組扮演語文老師朗誦課文,每小組經過認真排練、仔細討論后,可以派代表上臺展演。課堂上,學生熱情參與,將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盡情地展示了出來,同時也將日常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暴露了出來,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了教師的辛勤與不易。與此同時,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深度互動,也讓他們彼此增強了理解,贏得了尊重。又如,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七課“愛在家人間” 這一課后,筆者為學生布置了一個角色扮演作業,在做家庭作業時,讓學生扮演家長,讓家長扮演學生,這樣原本由家長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就變成了學生的真實體驗,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自身存在的問題,對家長的“吼” 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角色扮演讓學生學習了知識,提高了認識,增進了理解與尊重,教學效果十分顯著。
在實施體驗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道德素養,具備正確的道德觀和道德情操,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維護自己的專業形象;還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注重社會熱點和實際案例的引入,通過活潑、生動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到法律的力量。與此同時,教師更要注重細節,把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變成一個道德教育的契機,從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帶來更優質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