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靜
(深圳市鹽田區樂群實驗小學,廣東 深圳 5180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22 年版) 》 指出: 語文課程在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增強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樹立文化自信,培養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寫字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承擔著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任務。同時,寫字教學也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文化修養的重要途徑。然而,從當前的小學寫字教學整體情況來看,教師在教學中較多關注基本書寫技能,較少關注漢字承載的文化信息,窄化了寫字教學的育人功能,忽略了很多寶貴的教學資源,這對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語文課程整體的育人功能,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上下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文化成果,主要是依靠文字才得以長久流傳。與表音為主的字母文字相比,漢字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思維、審美、文化立場等信息。學習漢字,如果剝離了這些信息,僅將其看作是表情達意的符號,勢必導致對漢字文化理解的膚淺甚至誤解。
從年齡看,小學階段,不管在哪個方面,都是人生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如果被忽略了,再補救就要付出更多代價。文化熏陶和練字一樣,小學階段如果不得法,后面糾正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目前,小學語文的生字教學基本囿于簡單的識寫,書法知識的學習往往只重視機械的技巧性訓練,卻忽略了漢字所蘊含的特有的文化信息。其實,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故事,其演變發展的邏輯過程更是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教育資源,目前我們對漢字所蘊含的文化資源的認識與開發還遠遠不夠。
中國的書法藝術以參差多態為美。但在當前寫字教學中,有部分教師缺乏對中國書法藝術的正確認識,認為書寫當以整齊為美,在教學中選擇印刷楷體為書寫范本,要求學生對照其反復臨摹。在評價學生書寫水平時,也僅以印刷楷體為標準,引導學生追求筆畫平正,字形方正,通篇文字整齊劃一。這樣的教學抹殺了漢字書法的豐富性,導致學生書寫呆板,筆畫做作,線條筆觸缺乏自然靈動,了無生氣,同時也將錯誤的書法審美觀念傳遞給了學生,對學生將來深入學習書法將產生不良影響。
寫字教學有兩個教學難點: 一是形近字教學,學生在書寫中常常混淆字形;二是對一些基本書寫技法缺乏明晰認識。例如,書寫中,學生常常混淆懸針豎和垂露豎的寫法,對收筆、出鋒等技法,理解起來也深感困難。許多教師歸因于學生對字形缺少觀察,摹寫練習過少,于是加大學生訓練量,耗時甚多卻收效甚微。出現這些問題,皆因學生不能理解筆畫微小差別所對應的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只做到了機械模仿,沒有達到理解的高度。
日常寫字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會留時間讓學生練字,練字的主要方式就是對著范字反復摹寫。但從效果上看,學生普遍感到練字過程枯燥無趣,因此學生主動習字的意愿并不強烈,練字效率不高。這與寫字教學只關注書寫質量與速度,忽略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引領密切相關。學生只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在學習過程中沒有體會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激勵,就難以生發出對習字的迫切愿望。其實漢字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德育資源,可惜卻被我們忽視了。
由漢字和漢字書寫衍生的相關書法文化知識,是漢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寫字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目前,在寫字教學實踐中,還存在教師就字論字的現象,忽略了書法文化知識的傳遞。例如,在識記“筆” 字時,教師經常用一支毛筆的圖片輔助學生理解記憶,但往往沒有拓展交代毛筆的歷史演變知識,容易使學生誤認為中國傳統的筆就是“竹為桿,毛為尖” 這一種模樣。再如,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 的日積月累部分,教材中有“文房四寶: 筆墨紙硯” 這部分內容,編者的編寫意圖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文房四寶是什么,筆墨紙硯各有什么功能,但有的教師僅讓學生背誦“文房四寶是筆墨紙硯” 就結束了該部分教學,未指導學生進行任何書法文化知識的拓展,實為遺憾之舉。
書法之美體現在漢字的筆畫上,表現為靈動多姿。以王羲之的 《蘭亭序》 為例,僅一個 “之”字,就有若干種不同的寫法,每一種都不盡相同,能帶給讀者多姿多彩的視覺享受。書法史上傳世的經典之作,都有這樣的藝術特征。書法之美還體現在作品的整體布局上,追求疏密有致,大小錯落,形成生動活潑的藝術面貌。由此可以看出,刻板、雷同、“狀如算子”,是中國書法藝術的大忌,這是我們的祖先留給后人的寶貴的藝術財富。
實用與藝術在目的與實現途徑上是有差別的。作為實用的印刷楷體,雖然字跡秀美,但與傳統書法藝術相比,在藝術價值上是不能相提并論的。印刷楷體字易辨識,是學生識字的首選字體,但將其作為書寫范本,則很容易將學生的書寫引入刻板、千字一面的歧路,教師對此要有明晰的認識。
什么樣的字是好字? 什么樣的字可供學生臨摹之用?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可以根據學情進行多樣化的選擇。首先,教師要加強個人的書法素養,要對中國傳統的書法藝術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如,哪些作品是經典傳世之作,其高妙之處何在,對后世影響幾何,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其次,教師要清楚地知道,評判書法作品是否優秀,不僅涉及結字法,還涉及筆法、墨法、章法等多種評判標準。教師在頭腦中一定要有正確衡量“好作品” 的標尺,唯有如此,才能遴選出優秀的書寫范本,也才能在寫字教學中傳達給學生雅正高古的書法審美觀,為學生將來欣賞及深入研習書法指引方向。
漢字的發明及其書寫與應用,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創造之一。可以說只有理解文字創造上的匠心,才能從根本上理解漢字,這也是學生寫好漢字的基礎。
理解漢字承載的文化內涵,有助于學生準確區分形近字。以學生較常出錯的“祥、福、初、補”等字為例,授課時,若對漢字追本溯源,就會大大減少出錯的概率。“示” 在甲骨文中為祭臺形,是祖先居住或對祖先進行祭祀的地方。所以,凡“礻” 字旁的漢字,往往與崇拜、祭祀、祝愿有關,如禍、福、神、祖等。“衤” 字旁,學生知道多與衣服有關,但為什么“初” 是“衤” 字旁呢? 這是因為“初” 的本義是用刀裁布,為制衣之始,后來才引申為“開端”。我們給學生這樣一講,學生就會豁然開朗了。
了解漢字的發展歷史,能幫助學生厘清筆畫之間的差別。教學中,學生較難體會懸針豎和垂露豎的寫法,以及“撇捺提” 等筆畫收筆出鋒的問題,因為用粉筆在黑板上不容易體現這些筆畫的特點。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摩楷書經典字帖,觀察書帖中的典型筆畫,讓學生知道,漢字筆畫的名稱,許多是沿用了毛筆書寫的叫法,從而促進學生對筆畫特點的理解。
寫字教學絕不是一味監督學生機械地反復摹寫,它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將漢字的本義、引申義、發展演變的常識等文化內涵了然于胸,在教學中直擊難點,引領學生撥云見日、恍然頓悟。
自古以來,書法教育就是傳統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徑之一。字如其人,習字作為培養兒童心性的重要環節,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寫字教學中,宜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讓學生在豐富多元的活動中體驗漢字文化的深厚,培養學生對漢字文化的自覺向往。
1.以書法經典故事激勵學生。練字過程雖然枯燥但又必不可少,古今有成就的書法大家,都離不開勤學苦練。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王羲之習字“入木三分” 的故事,閱讀智永禪師“退筆成冢” 的典故,閱讀王獻之與十八口大水缸等書法名家刻苦勤學的故事,再帶領學生觀看這些名家熠熠生輝的傳世之作,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梅花香自苦寒來” 的道理。
2.引導學生從書品看人品。“知行合一” 是儒家看待書法的基本態度。傳統書法的價值觀念強調人書一體,由技入道,這和我們今天的“立德樹人” 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歷史上許多書法大家,其作品流芳百世,其人品修養也堪稱后代楷模。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了解書法家的生平傳記。例如,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褚遂良和唐太宗的故事,感受褚遂良的忠貞與耿直。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收錄了顏真卿的書法作品,可以讓學生閱讀《顏真卿傳》,了解其為人的剛直不阿,使學生在正氣凜然的顏體風格上受到感染,進而生發出志存高遠的人生追求。
3.讓書寫走進生活。書法藝術在當今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許多高校、企業、商鋪的招牌出自名家之手,特色鮮明,如“清華園” 的厚重、“中國人民銀行” 的古樸。引導學生欣賞這些生活中常見的書法作品,有助于激發學生欣賞書法、學習書法的興趣。春節時,我國還保留著寫春聯、貼福字的風俗,教師可以鼓勵、指導學生寫對聯,展示自己的書法學習成果。同時,學生也會對春節的民俗文化有更深入的體會,實現寫字教學與漢字文化的有效融合。尤其是在數字化、鍵盤化、觸屏化的今天,手工書寫日漸式微,讓書寫走進生活的意義就顯得更加重大而深遠。
書法文化是漢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寫字教學中,從教材出發,指導學生延展書法文化知識,是傳遞漢字文化的有效途徑。如一年級下學期,指導學生認識“筆” 這個字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告訴學生,根據考古成果來看,殷商時期的“竹挺筆” 可看作毛筆的雛形,是將細竹子竹尖部分錘砸出絲,然后用來書寫。直至春秋年間,人們依然使用這種竹挺筆在竹簡上書寫。這樣,就有效拓展了學生對漢字文化的認知范圍。
在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遨游漢字王國” 這一單元,教材中展示了漢字字體演變的簡要過程,教材還對各種字體的特點做了簡單介紹。但是我們要看到,這樣類似說明書一樣的表格和簡要文字介紹是遠遠滿足不了學生對書法文化知識的渴求的。教師若能立足教材,介紹不同書體的代表作品、著名的書法家,學生就會對教材內容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事實上,教材也給我們提供了生動的示例。在《漢字字體的演變》 后,教材補充的閱讀資料是《甲骨文的發現》 和不同時代、不同書體的代表作品的圖片。這就提示我們,在這部分教學中,我們也可遵循這樣的思路,引領學生查閱關于不同書體的相關資料,拓展相關知識,以期讓學生在頭腦中構建出較為生動的書法發展脈絡。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用問題作指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如,隸書為什么叫隸書? 歷史上有影響的隸書作品有哪些?請舉例說明,不同的書體之間,演變過程是否有聯系? 這樣的問題將有效激發學生自主探尋書法文化知識的興趣。
再如,在教學統編語文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 的日積月累“文房四寶: 筆墨紙硯” 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閱讀補充資料,了解筆墨紙硯的簡要發展過程,了解四種文化用品中分別都有哪些代表性的精品,在四種文化用品的發展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歷史人物有哪些。將這些內容以視頻、歷史故事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體會到中華書法文化的廣博悠遠,學生的文化自信也將油然而生。
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單一片面的教學選擇很可能讓教學陷入僵化與狹隘。寫字教學不能把漢字文化束之高閣。脫離了文化內涵的寫字教學,容易陷入課程內容的枯燥、教學方式的單調,將無法激發學生持續研習書法的興趣。將寫字教學與漢字文化充分融合,有助于寫字教學呈現出意蘊深厚、意境高遠的課堂面貌,更有利于實現“以文化人” 的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