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年
當人們做出一些不良行為(如吸煙和開車時發微信等)時,大腦中的神經通路就會形成一種新的模式。一旦有了適當的外界刺激,大腦就會轉入自動執行的模式化階段。因此,在這些不良習慣養成后,就很難克服了。“健康謊言”一旦開口,就會讓你逐漸失去健康。
“只抽一兩根香煙,不會傷害我。”偶爾抽煙也可能上癮。在壓力下,抽根煙能舒緩心情。然而,10分鐘過后,大腦就會釋放出大量的多巴胺,能讓人感覺放松和愉快。實際上,僅僅吸一根香煙就會立即損傷血管內壁,這種損傷會導致心臟病和凝血。研究發現,有1/4偶爾吸煙的人最終會上癮。
“窩在沙發上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零食,是一種放松。”邊吃零食邊看電視,每周一兩次無大礙。但如果每晚都這么做,就會養成一種壞習慣,進而損害身體健康和大腦功能。首先,沉溺于看電視的人會多吃進71%的食物,所以他們通常會體重超重。其次,研究發現,在每天看電視80分鐘的基礎上再額外多看1小時,患上老年癡呆癥的風險就會增加30%。
“昨晚沒睡好,今天喝杯咖啡提神。”當養成不喝咖啡就提不起精神的習慣后,無法喝到咖啡就會導致大腦中的血液流量激增,血管的這種擴張會導致頭痛,讓人出現疲勞和情緒暴躁的癥狀。持續喝咖啡會讓神經處于緊張狀態。每日攝入高劑量的咖啡因會降低雙手的穩定性,增加焦慮感。研究發現,每天飲用400毫克咖啡因的人在一周后,其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了35%,這就增加了他們患糖尿病的風險。
“調高音量,聽得更清楚。”如果你喜歡帶著耳機放大音量聽音樂,幾次之后耳朵就會習慣這種高音量。自此以后,你放音樂時總會用高音量,而且不會意識到音量過大。聽力學專家發現,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就會對聽力造成永久性損傷。音量超過了120分貝,你的耳朵也不會感到疼痛,但損傷早已經發生了。處理聲音的內耳細胞會卯足了勁來應對這種聲音刺激,并最終死于噪音壓力情境下。內耳細胞的數量越少,你就更難以聽到輕柔的聲音,還會出現持續的耳鳴。
“開車偶爾發個微信沒啥大問題。”如果這么做一次,什么都沒發生,經驗會“告訴”你,開車時發微信沒問題。這種重復性的安全體驗會讓人再也聽不進安全警告。可現實中,由此所造成的事故比比皆是。研究發現,用了免提裝置,也會讓通話者的反應時間放緩20%。所以,要么開車不接打電話,要么把這種行為與發生事故后家人的悲慘情景聯系在一起,使用手機的意愿就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