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
盡管現在與心理相關的話題很受關注,但臨床上,精神心理疾病的就診率、治療率還是比較低,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社會對其的污名化還十分嚴重。比如仍有很多人把精神專科醫院稱為瘋人院、認為抑郁就是脆弱、精神癥狀就是“發神經”……美國MSN健康網站總結了人們對精神問題最常見的誤解,希望大眾有更科學的認識。
誤解1:它不是真正的疾病
有些人認為,人的心情起起伏伏只是日常狀態,自己應該能夠“克服”。事實上,被確診的精神心理問題就是疾病狀態,涉及軀體、心理、生理等方面,需要專業的治療和支持。不要因為它表現得不明顯,就認為它對人沒有深刻的影響,有時它對人的折磨比肉體之苦更痛。
誤解2:心理問題很少見
據《柳葉刀·精神病學》發表的一項大型流調結果顯示,中國成人任何一種精神障礙的終生患病率為16.57%。可以大概理解為,如果你在一家100人的單位工作大半生,你大約會遇到16位遭受過精神心理困擾的同事。所以,不要覺得精神問題離自己很遠,也不要覺得精神疾病“很特殊”,它可能正在影響你身邊的人,甚至你自己,只是你還不知道,或者他們不愿說。
誤解3:這只是不良行為的借口
心理健康問題確實會導致一些奇怪和意想不到的行為,會做出糟糕的選擇,或者與身邊人相處不融洽,讓人覺得“他本來就個性有問題”“這人就是有毛病”。但這些表現很大程度上是疾病帶來的,而不是疾病的原因。精神病學家認為,多數患者不會把精神疾病作為逃避不良行為責任的一種方式。重要的是要記住,這些行為的背后是疾病,而不是人。
誤解4:得病肯定是不良養育方式引起的
現在說起心理問題都喜歡追溯童年、原生家庭,但其實精神障礙并非單一原因造成的,涉及遺傳學、生物學、個性、環境和生活經歷等方面。所以,遇到心理問題就質疑甚至討伐原生家庭是不全面的。相反,家人的支持對緩解心理疾病有重要作用。
誤解5:精神疾病患者很危險
雖然有個別媒體大肆渲染精神疾病患者犯下的暴力罪行,讓人覺得患者就是“神經病”,但在美國,只有5%的暴力犯罪由嚴重精神疾病患者造成。事實上,精神疾病患者更有可能成為暴力和欺凌的受害者。
誤解6:精神病治不好
精神心理障礙一般需要較長的治療療程,但并非無法治愈。常見問題如抑郁、焦慮等,若做到早期識別、規范治療,90%以上能達到緩解。如今有更多種類的治療、服務和支持,多種方式綜合使用,效果更好。
誤解7:這些人就是性格軟弱
精神心理疾病的發生有個性因素的影響,常見的是情緒化(神經質)、負面認知。但認為患者本身就“性格軟弱”或“有缺陷”,是脫離現實的。心理健康問題與“懶惰或軟弱”完全無關,更多與基因、身體疾病、創傷、虐待、大腦中的化學物質改變有關。還有人認為生活壓力會導致心理疾病,一般來說,嚴重和持續的壓力,如生活在交戰區,會增加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但日常生活中可調節的壓力并不是發病的必要條件。
誤解8:精神疾病患者工作無能
在疾病發作期,患者由于心理功能受損、身體虛弱,確實會影響工作。但是緩解期、恢復后的人完全可以勝任以前的工作,也能擁有成功的職業生涯。
誤解9:孩子不會有精神疾患
事實上,心理健康問題的早期預警信號會出現在幼兒身上。一半的精神心理障礙在一個人14歲之前就表現出首發癥狀,3/4的精神心理障礙在24歲之前就開始了。所以,有時候孩子不是“胡鬧”,是心理問題的跡象。
誤解10:長時間的不開心就是抑郁
抑郁癥的典型表現包括情緒低落,但不僅僅是心情不好。臨床抑郁癥(或重度抑郁癥)比感覺糟糕嚴重得多。它還會讓人大腦無法轉動、有自殘自殺的意念或沖動、身體疲乏無力、毫無緣由地痛哭等,且自己無法調適、克服。抑郁不是郁悶,是一種必須像其他嚴重健康問題一樣加以管理的疾病。
誤解11:抗精神病藥物對人有害
有些人會害怕或拒絕精神藥物治療,擔心它的副作用和成癮性,這會妨礙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對于許多有心理疾患的人來說,藥物治療是至關重要的;對另一些人來說,它使患者正常工作,特別是與其他治療方法聯合使用時,效果更好。
誤解12:精神疾病患者會到處“博同情”
實際上,正在患病的人,并不會大肆“宣傳”自己的身心不適。恥辱感可能還會阻止他們尋求幫助。多數患者害怕被貼上發瘋、軟弱的標簽或被社會排斥。對患者來說,敞開心扉談論與心理疾病的斗爭并尋求幫助需要很大的勇氣。如果他們鼓起勇氣求助,請大家不要拒絕幫助他們。
誤解13:這些患者多是窮困潦倒。
權貴、名人、藝術家……精神疾病可以影響任何人,無論他們的社會階層或收入水平。當然,貧困是身心健康狀況不佳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
誤解14:精神病患腦子笨
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經常被視為不那么聰明,但情況恰恰相反,高智商是導致精神疾病的一個風險因素。
誤解15:雙相情感障礙就是喜怒無常
情緒波動與雙相情感障礙不同,后者會導致躁狂和抑郁狀態周期性出現,每次持續數周或數月。這些極端的高潮和低谷輪流出現,但不會短期內改變或波動。
誤解16:精神疾病患者無法成功
精神疾病患者能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取得成功,從家庭、體育到商業和藝術。古往今來,許多名人都在與心理問題作斗爭,包括成功的演員、科學家、運動員和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