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
專注是人進行一項活動的心理狀態,指心理活動對特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一般來說,專注力是認知活動的動力功能,包含了意志自控品質,同時也具備社會功能性。學習活動是小學生日常主要任務,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正確認識專注力,學會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注力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其學習狀態、學習能力、學習效果、學習自信等方面的持續提升。筆者以五年級上學期“贏在專注”一課為例,談一談小學高年級學生專注力培養的心理課程設計。
一、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專注力的背景
小學高年級學生陸續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識增強,渴望成就感和歸屬感,一旦經歷挫折,比人生其他階段更容易感受到沮喪。也有不少學生在以往的生活、學習經歷中,缺乏自我覺察的習慣,形成一些負面的自我認知和情緒能量的積累,這些因素往往成為發展專注力的絆腳石。《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21年修訂)》指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生活,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強調控情緒、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因此,培養學生的自我覺察的習慣,及時發現影響專注力的因素,學習面對并有效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轉變不當認知,掃除發展專注力的障礙,掌握發展專注力的恰當方法,能夠不斷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果。
二、“贏在專注”心理課的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通過游戲活動感受專注力,體會專注力對于學習活動的重要性;通過游戲、討論分享、實際體驗等活動,結合實際,發現自己學習活動中干擾專注力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尋找應對方法,促進專注力的持續發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體驗專心致志的成就感。
(二)教學環節的設計
1.熱身活動
熱身活動是小游戲“聽聲音,做動作”。教師講故事或說詞語,學生聽到其中某個或某類詞語做相應動作,具體設置可根據班級學生狀況設定。游戲結束后,引導學生發現在游戲中若要快速準確地做出相應動作,需要專注、認真傾聽及快速反應,這些都需要自己專注參與。
熱身游戲雖然很簡單,卻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熱身游戲能創造輕松愉快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幫助學生初步認知專注力的重要性,引出主題。
2.體驗活動
體驗活動為“隔空注水”。教師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水及統一型號的飲料空瓶,將全班同學每3人分為一組,每組中一人做觀察者,一人倒水,一人拿空瓶接水。聽到“開始”指令后,拿著裝滿水的瓶子的學生從10厘米左右的高度,將水注入另一名同學手中的空瓶里,爭取做到滴水不漏。游戲結束后,教師對學生就活動相關情況進行靈活采訪。
師(采訪倒水者):倒水時你的狀態是怎樣的?有怎樣的感受?
師(采訪接水者):接水時你的狀態是怎樣的?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師(采訪觀察者):在兩位同學倒水的過程中,你觀察到了什么?他們的動作、神態都是怎樣的?
師(追問學生):水灑出來了,你是怎樣的心情?當時你對自己做了什么讓自己更緊張(或穩定下來)了?這樣的經歷會給你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因為是隔空注水,正常情況下開始時會有少量水濺到瓶外,這可以算是活動設置的一個小挫折。有的學生能夠快速調整,穩定心神,后面做到了滴水不漏;有的學生因為有難度而緊張,水繼續灑出,需要稍長時間調整;也有的學生過于緊張,以致埋怨搭檔,導致活動效果不佳。教師通過一連串問題的引導,使學生發現自己的操作及兩人配合默契程度,還有周圍環境都會影響心情,情緒波動會影響自己當時能否集中專注力,從而直接影響倒水或接水的效果。一部分遇到類似情況能夠靈活調整的同學,比較不容易受突發狀況的影響。
師:如果再來一次,想要做到滴水不漏,你會注意些什么?
隔空注水是一個需要具備良好專注力才能有效完成的任務,有一定挑戰性,需要雙方密切配合。倒水一方,要靜下心來,才能勻速將水注入;另一方需要把握住瓶子,保持穩定,也需要內在處于平靜安寧的狀態,才能達成目標。課堂上對活動相關情況的分享更為重要,教師通過問題設計,層層深入,剝繭抽絲,帶領學生看清發生了哪些狀況,它們怎樣影響了自己的專注力;或者在發生了這些狀況的情況下,如何調整,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專注力。通過活動,使學生既發現了問題,也掌握了有效調整的方法,進而認識到,即使發生意外狀況,專注力也可以通過自我意識保持穩定。教師要注意發現學生活動過程中的良好心態,并反饋給學生,引導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3.探究活動
(1)自我評估
師:請同學們對學習時的專注力進行評估。評分范圍為1~10分。對自己的專注力很滿意,打10分;覺得自己完全沒有專注力,打0分。
教師把學生的評估情況簡單反饋給大家。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在人群中的專注力狀況,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感到自己的狀況是被教師看到與接納的。通過自我評估環節,引導學生去覺察自身的專注力情況,為后面覺察影響自己專注力的因素做好準備。
(2)發現問題
師:每位同學都曾經有過學習不夠專注的時候,當時是什么樣的情況?哪些因素會影響到我們的專注力?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分享:作業太多;遇到了不順心的事(被教師或家長批評等);很難安心學習或遇到了困難寫不下去;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學科;身體不舒服;學習時,想起別的事情就去做,把學習忘到一邊;邊學邊玩;成人在旁邊說話聊天……教師根據學生發言歸納出心情、身體、習慣、環境幾大方面的因素。
通過問題展示,引領學生自我覺察:哪些因素會影響到自己的專注力。通過分享,把學生容易遇到的問題分類整理,使之條理化。這樣讓問題變清晰,可以幫助學生看清楚自己的問題,對待問題會變得更理性。而且學生會明白,自己遇到的問題其他同學也遇到過,這樣就降低了焦慮感。
(3)尋找方法
師:雖然有這么多因素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專注力,但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有成功應對其中某個或某幾個因素的經歷,請在組內交流自己成功的調整方法。
學生4人一組,在組內分享,派代表匯報,其他小組進行補充。在匯報分享過程中,教師把學生碎片化的經驗進行整理,讓這些方法更清晰、更明確,更易于學生掌握與使用。例如:情緒被一些事情影響無法安心學習,可以先覺察并調節情緒,再學習;身體疲勞或不適,可以先休息,注意勞逸結合;如果學習時常常想起什么事就跑去做,就需要提醒自己把一件事做完,再做下一件事;學習前,整理好書桌周圍環境,減少易干擾專注力的物品。
學生把自己曾經成功調整自己專注力的方法分享出來,是對自我的肯定,也是對課堂的貢獻。因此,分享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好方法,幫助他們把一些模糊的方法清晰化,同時要抓住機會對學生表達自己的欣賞之情。生成課程資源的同時,為學生賦能是心理教師非常重要的能力。
4.實際體驗
教師向學生介紹學習前的靜心法,帶領學生一起嘗試體驗。
師:在學習之前告訴自己,我現在要準備學習了,覺察自己的呼吸,讓身體放松下來……現在,我將以良好的狀態進入學習。做完這個小練習,你的感覺如何?
這個方法是與自我暗示相結合的簡易正念練習,能幫助學生調整身心,提高專注力,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師:學習時難免有分心的時候,發現自己分心了,只要回到決定做的事情上繼續做下去就好,不要因此而指責自己。這一點雖然聽上去簡單,卻是培養自己專注力最為重要的方法。
5.總結導行
師:在前面分享的方法中,你覺得哪種方法對你有所啟發?或者打算嘗試哪種方法?
總結部分仍然用問題引導學生聚焦自身,讓學生發現這節課對自己有啟發或者自己想要去嘗試的方法,既提高了課堂的實效性,又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去摸索實踐。
6.課后延伸
教師設計了“我的專注我做主”作業單。本作業單基于幫助學生覺察自己學習時的專注力狀況,理性應對干擾因素而設計,7天為一個周期,供有需要的同學自愿選擇完成。教師對于使用此作業單的學生要給予關注和反饋,同時鼓勵其他教師認為有需要的學生也加入嘗試。
三、關于學生專注力培養的思考
(一)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良好的專注力
只要是具備正常的自我覺察能力的人,都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出自己良好的專注力。青春期的學生對專注力有正確的認知與了解,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注力,就會注意覺察自己的狀態,正確、溫和地調整,從而發展自己良好的專注力。
(二)提高學生的專注力,需要了解專注力發展的關鍵點
許多的學生、教師和家長對于專注力的培養存在誤區。事實上,專注力確實包含意志的自控品質在內,但它需要出于當事人本身的意愿,這是發展學生專注力的關鍵點。只有學生本人有意愿與自覺,才能自主采取正確的方法,通過科學的訓練漸漸提高自己的專注力。他人的強迫或壓制對于當事人的專注力培養反而有負面作用。高度專注力與內驅力緊密依存,人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就是最好的證明。
只有正確認識發展專注力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關鍵點,教育者才不會過度壓制學生身心成長的內在動力,避免片面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而是給學生留出時間與空間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為其發展專注力創造寬松環境。對學生取得進步表達真誠的贊賞,使學生有力量不斷前行。
總之,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營造尊重、接納的氛圍,在正確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促進其發展專注力,提升自信心,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課題項目:本文系遼寧省教育廳重點課題“中小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策略研究”(課題編號:LNJA202229)和遼寧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教育決策咨詢專項課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樣本課程開發研究”(課題編號:JG21ZXB0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