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佳盼,李 峻
(1.東華大學 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上海 200051;2.東華大學 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上海 200051)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服裝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一件衣物通常可穿時間為半年到一年,因此,大量服裝因被認為過時而被淘汰丟棄。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服裝消費國和生產國,廢舊紡織品累計存量已超過1億t,而回收利用率不足10%[1],遠低于發達國家,每年大量的廢舊衣物被焚燒或填埋造成了資源浪費,也嚴重污染了環境。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了將廢舊服裝面料回收生產再生纖維的實踐,但整體的再利用率和普及程度并不高。202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商務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2]《關于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強調了完善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體系、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的重要性。
國家標準《廢舊紡織品再生利用技術規范》(GB/T 39781—2021)中對廢舊紡織品的定義是生產或使用過程中被廢棄的紡織材料及其制品,主要為廢紡織品和舊紡織品。廢紡織品指紡織材料及其制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料;舊紡織品指淘汰的紡織制品,包括淘汰的服裝、家用紡織品及其他紡織制品等。
國家標準對廢舊紡織品的定義為狹義,主要強調了符合“廢棄”“老舊”這兩點的紡織品。目前,在高速發展的紡織經濟下,也有許多不算廢料且成色較新的紡織品被時尚潮流淘汰,在界定上需要進行更細致的分類。與傳統廢舊紡織品相比,這些被淘汰的紡織品的再利用方式更多,有必要和國家標準中的廢紡織品和舊紡織品作區分。
在消費者產生廢舊紡織品的問卷調查中,沖動消費、不當洗護、頑固污漬、磨損為紡織品主要廢棄原因。T恤、內衣、襯衫在各服裝品類中廢棄率最高,校服、工作制服、泳衣在各服裝類型中廢棄率最高,普遍與日常穿著頻率高有關,而泳衣、禮服由于穿著的場合特殊,廢棄率高但成色較新。對于廢棄較多的T恤、內衣、襯衫等品類,可以整體進行分類和回收,對于成色較新的廢棄泳衣、禮服等品類,建議單獨分揀以進一步思考后續的再利用環節。
現有的廢舊紡織品回收方主要分為3類,分別是政府或回收企業、服裝品牌、慈善組織[3]。這三方的回收對象只能覆蓋部分廢舊紡織品,且缺少有效互動,市場化效益低,整體回收系統不夠完善,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和規范化。
廢舊紡織品在所有可回收物中屬于低值可回收物,主要為公益回收。目前,廢舊紡織品回收的固定點少,且普及度和知曉度都不高,居民的回收意識弱,普遍都是作為干垃圾丟棄混入普通的城市垃圾處理系統,回收率低。此外,舊衣物的回收流程中需要支出人力、場地、消毒、運輸等成本,對紡織品捐贈和再利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實際操作和經濟上的困難,建議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完成回收環節并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
中國廢舊紡織品的傳統分揀方式主要是人工分揀,存在效率低、準確率低、威脅分揀人員的健康以及分揀場地易引發火災等缺點。以成分、顏色、織造方法為依據的分類法適用于材料回收,并不適用于成色較新的廢舊紡織品。楊膺鴻在《中國紡織報》的采訪中指出,現有企業在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只能簡單分揀能用的二手衣服和原料,大部分被作為最低級的廢料處理。
理想情況是將廢舊紡織品分級,按照不同級別分別利用。香港環保機構Redress在分揀環節按廢舊紡織品新舊程度和回收后用途初步分類,例如二次銷售、再加工、慈善捐贈使用、填埋,再按女裝、男裝、童裝、配飾、家紡等品類細致劃分。參考Redress的分揀系統,組織志愿者參與分揀,使群眾參與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活動,且透明的流程也使二手消費者更放心。
廢舊紡織品主要通過物理機械回收和化學回收的方法處理,具體是將紡織品拆解為纖維或化學分子,主要包括滌綸和棉纖維,重新作為服裝原材料使用,還可以用來生產化工產品、制備填充料、制備活性炭、生產吸聲隔熱材料、生產環保地膜[4]等。李寧、波司登、優衣庫等品牌將回收的舊衣化學分解,轉換成再生聚酯纖維材料等原料,再生產新的服裝產品[5]。此外,對于不具再使用和再生利用價值的廢舊紡織品,建議以增值化加工為首要目的,使用焚燒發電取代原本單一的直接焚燒處理方式。
改變從設計開始,一件服裝如何設計,選用的材料、結構、顏色等因素都會極大地影響服裝后續的循環利用環節。從服裝的整體生命周期角度來看,設計師需綜合考慮服裝的耐用性、易拆分性、一致性、環保性、減量性。目前,協會、企業等組織了相關可持續時裝設計比賽,以推進可持續設計教育,例如Redress設計大賽、RISE UP可持續時尚設計挑戰賽等,以期紡織品創新設計和可持續理念未來能普遍應用于服裝行業。
3.1.1 制版改進
服裝生產制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大部分來自面料的裁切邊角料,對服裝的制版優化可以有效減少邊角料的產生,例如零浪費設計和一片式設計。零浪費設計是在一片面料上通過合理排布減少面料裁剪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甚至可以做到完全不產生邊角料。一片式設計是盡可能減少裁剪部分,通過獨特的穿著方法,使衣片合理包裹身體,減少邊角料,同時方便后期循環再造利用。
3.1.2 3D技術應用
3D技術結合服裝設計的技術已相對成熟,例如3D Cloth、Style 3D等軟件。3D技術可以使服裝設計師和需求方在設計階段直觀地看到服裝立體效果圖甚至走秀模擬動態效果,可以省去樣衣制作和調整的過程中產生的廢舊紡織品,也便于在最終生產過程中與廠家溝通。
3.2.1 耐用性設計
磨損是廢舊紡織品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耐用性設計可以減輕服裝磨損的情況,從而有效延長服裝穿著壽命,減緩廢舊紡織品的產生。
服裝整體選擇舒適與耐磨兼具的材料,以應對日常生活中反復穿著、熨燙、洗滌的情況,避免使用強度與耐用性低的材料。對于容易磨損的膝蓋、袖口、肘部,可以局部替換為更耐磨的面料,或增加面料層數和厚度;也可以使用可替換的刺繡貼、硅膠牌等輔料,不僅可以起到裝飾效果,還可以局部加固。
3.2.2 一衣多穿設計
一衣多穿設計通過對服裝局部的靈活組合,使服裝具有可變性,例如雙面穿設計、可變形設計、可拆卸設計等。一衣多穿使服裝從外觀價值上大于原本的一件衣服,同時增加搭配性和實用性,通過減少消費者購買服裝的數量達到減少廢舊紡織品的目的。
在常規的廢舊紡織品具體回收過程中,分揀員需要對廢舊紡織品進行預處理,其中包括按材質分類和輔配件拆除,保證材料一致性和易拆分設計,可大幅簡化廢舊紡織品分揀環節。
3.3.1 一致性材料
使用一致的材料、一致的顏色可以幫助分揀員簡化材料拆分的環節。多材料混紡面料和面料拼接設計可能會使服裝在初步回收價值判斷中被判定為再生價值低或不可再生材料,應盡量避免。
3.3.2 易拆分設計
易拆分設計方便輔料和配件拆除,可提高分揀員的工作效率,也有助于保持配件的完好程度以便再利用,例如單縫線替代雙縫線、標牌四角固定代替四周固定等細節。
對廢舊紡織品的改造設計創新稱為升級再造,升級指賦予廢舊紡織品更高的經濟價值,給予廢舊紡織品新的生命。通過升級再造,可以充分利用品相較好的廢舊紡織品給原本的服裝增加設計感,也可以達到獨一無二的效果,進一步吸引二手服裝消費者。雖然對廢舊紡織品直接設計創新方法容易與前文材料要求的一致性相悖,但其藝術價值、收藏價值得到了大幅提升,相對而言,優于單一材料的價值。目前,國外市場上已有不少以升級再造為核心的品牌,而國內服裝升級利用的規模較小,以獨立工作室和院校服裝創意設計為主,受眾群體也較小[6],較知名的只有2011年張娜創辦的再造衣銀行,二手服裝市場和二手服裝升級再造市場有待開發。
3.4.1 對服裝結構的解構重組
解構重組源自20世紀80年代西方解構主義,在服裝領域的應用是打破或顛覆原有的服裝結構,對各部分再進行組合設計,形成獨特的服裝結構和風格,例如上衣改成褲子、褲子改成包袋等,體現設計師叛逆的風格及其對藝術與社會的思考。品牌Martin Margiela將不同服裝廢棄結構部件和材質進行實驗組合演繹舊物再生,例如手套、襪子、涼鞋、皮帶等材料,最終呈現為全新的時裝設計。廢舊紡織品的商業應用也可以通過解構和拼接掩蓋原本服裝上的污漬及破損部位。
3.4.2 對服裝面料的再造
設計師可對廢舊服裝進行面料再造設計,使面料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格。面料再造方法眾多,以平面和立體區分。平面面料再造可以通過涂鴉、繪畫、刺繡、破損、鏤空等手法,叛逆朋克的風格較為明顯;立體面料再造可以使用其他面料或材料的堆疊組合、抽縮、編織等手法,整體偏華麗裝飾風格。此外,跨行業廢棄的非常規紡織材料也可以應用于服裝及配飾中。
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既是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有效手段,也是國家可持續綠色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內廢舊紡織品的循環利用情況廣受關注,發展空間依舊很大,有待進一步規范和優化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體系,提高群眾了解度和參與度。設計上的創新可以減輕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環節的負擔。設計師需要遵從可持續設計原則,綜合考慮耐用性、易拆分性、一致性,使用助力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設計方法,減少一味追尋潮流的快時尚風氣,也鼓勵設計師對廢舊紡織品進行直接利用和創新,希望未來國內的升級再造市場可以得到進一步的拓展。